【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烟雨三月访唐茶/张晓
山茶相对阿谁栽?
细雨无人我独来。
说似与君君不会,
烂红如火雪中开。
这首《邵伯梵行寺山茶》是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游览江都县北邵伯镇梵行寺时所著的诗。我喜欢山茶花也喜欢这首诗,曾幻想着将来有一天也像苏大诗人一样,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季节里,去寻找心中的那一团火、那一段霞。
梦想终于成真。
2021年3月,我们三五好友在春天的蒙蒙细雨之中,吟着苏轼缤纷的诗句,带着苏轼赏茶的欢愉,踏上了去仙岩化成洞探访千年古茶花的路。
我国在唐朝中期就有种植茶花的记载,这棵栽植在化成洞岩中的“唐茶”,据考证已有1200多年的树龄。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梅雨潭盈盈的绿色牵引着我行走在大罗山的浅滩深壑、沟谷丛林。雨中的仙岩,水气弥漫、烟雾升腾,山朦胧、岩朦胧、路朦胧、树朦胧、草朦胧、鸟朦胧、花朦胧……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一切都是湿湿润润的,别有一番韵味。山间的轻幔,在身边缭绕;林中的清泉,在耳边回响;清爽的微风,送来鲜花的芬芳;还有枝头那欢唱的小鸟,也把快乐的心情尽情表达——和谐的绿色充满了整个天地,啊!好一个和美如画、温润如梦、温暖如诗的世界!
我抬头望望群山拥抱、海拔380米高的化成洞,心中充满了热切的期盼——千年唐茶正在洞中努力生长、奋发向上啊!青烟薄雾之中的化成洞,淡淡的、幽幽的,有一种不一样的色彩,更加令人醉迷神往,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漫步大罗山是一种美的享受:有雨相伴、有风相伴、有泉相伴,更有千奇百怪的花岗岩相伴。这里的花岗岩次生节理相当发育,化成洞就是花岗石山体崩塌形成的岩洞。
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我在水的世界里登上了心目中的化成洞,化成洞为康熙年间天目禅师所辟,洞分上中下三层,称三岩。下岩清幽,中岩深奥,上岩轩豁,可见外景。
化成洞内有座百年古刹——宝岩寺,古寺依山造势,以洞为庐,洞内幽深,洞中套洞,洞外开阔,极目千里。
我终于亲眼见到了这位来自唐朝的美女——号称“世界茶花大王”的金芯红山茶!她身高12米,干围1.5米,平均冠幅3米,胸径0.48米。她穿着黑色的蕾丝花边罩衫,婀娜多姿;她枝繁叶茂,给人蓬勃向上的力量;她昂首向蓝天,令人遐想翩翩。
唐代美人“享受”着国家一级保护待遇,经历千年风雨而风采依旧、历尽无限沧桑而郁郁葱葱。
这棵山茶花的横空问世,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据说是在一次航拍大罗山的过程中被发现的。1981年,温籍园林花木专家汪亦萍教授将她写入一篇论文,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山茶花、也是最早把山茶花作为观赏花卉的国家。这篇论文在由美国山茶花学会主编的《山茶花》杂志上发表,轰动世界。八十年代初,日本专家带上专门仪器C-14元素来作鉴定,才正式确定金芯山茶花的芳龄为1200岁。
现在,宝岩寺的金心红山茶正迎风怒放,那大红娇艳的花朵,金色的花蕊,绚丽迷人。如果整株齐开可达上万朵。她的花期特别长,可达半年之久,从农历十月中旬至次年的三四月,而一般的茶花花期最多才半个月,宝岩寺的住持告诉我们:她可是大罗山的镇山之宝呢!
关于这位唐代美美的来历,有多个版本,有人说是当年李唐宗室李集避乱于此地时从中原带来的。还有人说,这株山茶花,与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杨贵妃有关呢。相传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马嵬之变,太子李亨串通羽林军先杀杨国忠及其家族,后逼玄宗让贵妃自缢。其实,杨贵妃并没有死,她逃了出来,因为山茶花有药功能,其花、根性寒,有清热、养心、敛血之效,能治烫伤、吐血、痔疮出血、妇女血崩、白带等症……于是,爱美的杨玉环就带着山茶花从陕西马嵬坡逃到仙岩化成洞,种下这棵古山茶,之后,从这里转道玉环岛(也许,这正是玉环岛名字的由来)再东渡日本,据说,在日本,也有类似的“金心红山茶”呢!
面对烟雨之中、闪烁着晶莹之光的古山茶,我感慨万千!这株古山茶,竟也有人类般坚强的意志!她身处由巨崖围成的面积不到两平方米的瘠薄泥土里,却出人意料地、顽强地生活了一千多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植物原本很脆弱,但这唐茶却与众不同,她的根深深地扎在岩壁的隙缝间,任凭春夏秋冬、任凭风雨雷电,丝毫不动摇。她的根永久地与大山母亲相连,与母亲的血脉相连,这也许就是她长寿千年的原因所在吧!
我想:做人也一样,只要你有坚强的信念,只要根基还在,哪怕是艰难险阻、哪怕是天灾人祸,都照样挺立天地间,都照样笑对人生。是啊,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在回家的路上,我写了这首七绝,作为此行的心得。
轻烟细雨访唐茶,
柔水和风润绮花。
千叶万丛书旧梦,
满天星语映红霞。
作 者 简 介
张晓,鹿城区作协会员、温州诗词楹联学会理事。有散文和随笔等作品发表于《浙江散文》、《温州日报》、《温州晚报》、《鹿城文艺》、《墨池》等报刊杂志,多次获得各类征文奖。散文《我家的自来水故事》获2019年《温州日报》与温州市自来水公司联合举办的《思源·记忆中的自来水》征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