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印记|王艺凡:三代人的年味
寒假的开始意味着辞旧迎新的到来,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响应国家号召,少聚会、少串门,所以我决定趁着这个机会做个家庭采访,采访一下奶奶和妈妈,看看她们小时候的春节跟我们现在有怎样的不同。
我的第一位受访者是奶奶,她出生于1958年。据奶奶说,她小的时候生活条件特别艰苦,家里的孩子也多,过年的时候都是把大的穿不上的衣服改给小的,小的再改给更小的,就这样一直重复利用着。过年的喜悦则来自对肉的向往,因为只有在过年的时候家里才舍得把养了一年的猪宰杀,用来包饺子、炖菜等。为什么说是炖菜呢?因为那时候没有好的种植方式和储存方式,过年吃的菜只有大白菜和萝卜,所以往往就是炖一锅大白菜,全家人一起吃。
别看那时候的生活条件不好,但人们崇尚科学,向往美好的心情还是很积极的,从每家每户张贴的春联就能看出来。那时的春联都是找村里毛笔字写得好的人来写,这蕴含着中华五千年文化底蕴的大字再配上积极向上的话语,浓浓的中国情油然而生。
我的第二位受访者是妈妈,妈妈出生于1983年。那个时候的生活条件比奶奶小时候可好太多了,还经常会听说谁谁谁又成了万元户。过年的时候会买自己喜欢的新衣服,年夜饭的种类也不再单一,有炸鱼、炸肉、炸菜丸子等,走亲戚时还会有罐头和汽水。最大的变化就是有了彩色电视机和电话的加入,春节联欢晚会也是从那一年开始成为了过年的必备项目。妈妈说每到过年那些远在外地的亲戚都会打电话回来拜年,互相诉说着喜悦与思念。
转眼间,便到了我的时代。我出生于2009年,是个“00后”的小尾巴。我的新年是科技的新年,互联网的诞生大大缩小了地球的距离,远在外地或是外国的亲戚朋友可以通过视频电话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让距离不再遥远。
年夜饭那就更加丰富多彩了,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应有尽有。通过快递我们还会品尝到南方的特色食物,让我们北方的年夜饭不再只有北方的味道。巧手的人们还会把蔬菜、水果打成汁放到面粉里,普通的馒头、水饺瞬间就变得五颜六色,让美味不再只属于舌尖。
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变迁让我们的中国年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也让离家的人们对家的向往不再止步于距离。一年一年一代一代浓浓的中国年折射出祖国的日益强大,也让身为中国人的我更加骄傲和自豪。
(作者: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第三实验小学 王艺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