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这几句话,蕴藏着用人的智慧,学会一条获益无穷

戚酱聊历史 2021-03-07 10:51

提起孔夫子,我们一般想到的都是温文尔雅的形象,甚至有些人把他视为老子那样的人,认为孔子是脱离了世俗之外的高人先哲,只是一心专研治学,在学问上属于集大成者,和功名利禄都不相干,也没有什么兴趣,这些都是错误的。孔子的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的不仅仅是学问,更多的还是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就是所谓的“周礼”。孔子是十分入世的人物,在他所取得的智慧中,不单只是修身的学问,更多的还是如何治国平天下,正因为此,儒家才能够影响中国社会数千年,成为历代君王的帝王学。

在宋朝时,有一个闻名后世的宰相叫做赵普,他是赵匡胤的左膀右臂,陈桥兵变时帮助赵匡胤黄袍加身,后来在宰相的职位上,赵普用了一系列的改革,让宋朝能够打下比较牢靠的基石,结束了中国的乱世格局。这样一位具有才能的人,却流传着赵普的书箱中,只有半部残卷《论语》,因此也给后世留下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

如今已经不是封建王朝,我们也都不是帝王将相,在论语之中的这些“治国平天下”的君王之道,对于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启示呢?万物皆有一理,治理国家的学问,其实也可以拿来当做管理团队的学问,不过是大小之别而已,其实理都是互通的。我们在社会上的奋斗,多多少少都会走到管理的岗位甚至是领导者的职位上,而《论语》也是能够帮助我们从古代文化中汲取到用人的智慧,就比如《论语》中有这么两句话,如果能够理解它的是深意,用在实施管理或者领导下属的问题上,那么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益处。

在《论语》中,鲁哀公和孔子有这么两句对话: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鲁哀公问孔子说如何才能够使民众得到顺服,孔子回答鲁哀公,只要能够让正直的人去统领不正直的人,自然就会使民众顺服,而反过来,如果是不正直的人居于上位,那么自然民心也就不顺服。总而言之,处于管理者的位置,一定要公正贤明,这样才能够得到人心的拥护。

孔子和鲁哀公谈论的是治国之道,但是对于现代社会的我们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任何一个团队或者是机构,它的管理者是否能够秉公做事,是很容易影响人心的,如何是任人唯亲,吃里扒外,那么就不可能获得团队的凝聚力,也就无法去有效的做成一件事情。孔子这句话不但能够让鲁哀公有所借鉴,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值得学习的,如果你是个领导者,那么获得人心不是通过言语上的煽动以及其他的拉拢,而是真真切切的秉公做事,让贤能的人能够脱颖而出,让不贤能的人能够居于下位,这样才能够做到一个合格的领导者。

在《论语》中,关于如何管理下位者,不仅仅是鲁哀公所关心的,季康子和孔子也有过一次如果管理百姓的对话: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季康子问的问题和鲁哀公是大同小异的,鲁哀公问的是如何获得人心,可以理解为如何加强团队的凝聚力,这是一个国君所关心的问题,但是季康子问的是让老百姓如何的听话,也就是追求更为实际一点的结果,孔子却不认同季康子的态度,因为儒家所秉承的理念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并不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因此孔子教导季康子,只要你能够平等的对待老百姓,老百姓就自然对你恭敬,你率先遵守孝道,老百姓也会自然对你忠诚,用贤能的人去教导懒散的人,老百姓也就自然能够勤勉。孔子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告诉季康子,作为领导者不能指望用威严去管理属下,一时的威严只能够获得表面上的唯唯诺诺,却不能够使人心真的顺服,所以作为上位者,一定要能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便能胜过千言万语。千百年来,鲁哀公和季康子都问了如何管理百姓的问题,而孔子的回答则都是引导在了如何用人的问题,用正直的人,让管理者能够以身作则,自然就会让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团队的风气变得勤勉忠顺,如果是不正直的人位居上位,那么也自然会搞得一团糟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