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袋的小帐

故事取材,北方某自治区。

老板雄才大略,不知道喝错什么药,居然也学人家搞起了香菇。

话说老板这辈子,吃的香菇不如野菇多,完全就木有什么生产技术概念,听说有个什么大会,也没啥准备,就跟着人家去了。

会议上面自然眼花缭乱,这老板不愧为老板,知道自己看东西是没啥用的,所以就专门看人,这不, 在听报告的时候,发现有位东北小伙子口若悬河的在谈香菇。其实这孩子谈的不是香菇如何做,而是香菇如何好做,以及自己如何就成为高手的光辉事迹。老板听得热血沸腾,大有相见恨晚的意思,于是乎,名片一递。

老板把这位高手延聘到之后,端的是意气相投。

雄才大略通常都会搭配一点点颐指气使,需要少少的褒扬和夸耀,同时佐以某种程度的不服不行五体投地状。不多不少,这位小伙子都齐活了。

意气相投也要谈工资,老板找了几个也搞香菇的农民了解了一下,众说不一,小伙子看老板不肯轻易定盘,心里先做了打算,所以老板正式谈这个事情的时候,开口要了一万元的月薪。老板了解到老产区的农民一年到头种菇的利益不过8-10万元,觉得既然要请人家当师傅,肯定得比这个数高点,也就同意了。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介绍一个业界颇有名誉的师傅,老板当然见面,人家也很干脆,要月薪3万,老板一算,靠,每个月得多白做1万个袋子啊?

然后,老板的规模大约100万袋(1万袋/天),正式投产头一个月下来差不多污染5万袋,显然虽不至于亏了,但实在是很难看,意气相投也比不过钱面,技术小伙子一走了事。

其实,按照这个折算,三个月产季亏下来,付给好技术员一年的工资也够了。

所以,关于这个账的算法,老板的一万袋是小算法,大的算法是,这一万袋还有后续产值呢?每个月少坏这几万袋的的话,如果是周年做,那么岂不是多得了九个月的免费工作?

一个香菇菌棒企业,如果长期低污染率,企业的信心和形象价值多少,老板没算。如果在做到低污染率的情况下,说菌棒没有质量进步,恐怕也很难让人相信,这个内在价值是多少?如果因为质量好出菇增加5%(这已经很不明显了),每棒的产值将平均多0.35元左右,那么棒子售价就可以高0.1元,最后相当于老板没给工资了,这个账又没有算,至于自己管理出菇会多收入多少,那就更加没进老板的考量了。

如果老板因为盈利不错了,扩大一倍产能,不太可能给技术人员加一倍工资,这就是批发价了,如果长期优质,口碑不错,有一定议价权,这技术员根本就是白送给老板了。

所以,一个食用菌企业的老板,请不要算技术员工资合多少菌棒,而要算请一个好的值得的技术员的长远好处是多少,同时还要知道,遇到一个好技术员的机会有多少?一直保有好技术员的企业磨合期讲缩短多少,这都是没有算过的。

故事里这位老板,后来想花大价钱请好的技术人才,可惜,没有人推荐的,他光听人家自己说好,始终不如意。折腾了一段时间后,几个老部下开始起哄,说自己已经掌握的差不多了,然后老板又想起那一万袋的小账,觉得现在连技术人员工资都不必给了,又省下几千袋。于是就这么半死不活的继续着。

再后来,设备也很快不行了,工人工资又涨了,材料又涨价。

老板终于顶不住了,关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