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群索居的他用相机记录的不仅是作品本身,更是自己的一生
媒体
摄影学习更方便
约瑟夫·寇德卡(Josef Koudelka),1938年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小时候他便用6×6胶木相机拍摄他的家人和周围的环境。1956年,他前往布拉格的捷克技术大学(ČVUT)学习,大学里他获得了一台 Rolleiflex 相机,并开始为剧院杂志拍摄舞台作品。这亦是寇德卡最早的摄影专职工作。
1961年,约瑟夫·寇德卡完成学业获得工程学位,亦举办了他的第一次摄影展。毕业之后的他在布拉格和布拉迪斯拉发担任航空工程师。1967 年,他决定放弃原有的工程职业,全身心的聚焦于摄影师工作。
约瑟夫·寇德卡
( Josef Koudelka)
Wikipedia/摄
这是一位作品源自现实的摄影师,有时候他的作品之中甚至蕴含着新闻的特质。1962年至1971年间,寇德卡走遍了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农村、匈牙利、法国和西班牙,去拍摄过着游牧生活的吉普赛人(Gypsies)。
1968年,拍摄途中,恰逢苏联带领华约部队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约瑟夫·寇德卡记录下了布拉格发生的混乱。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他将照片走私境外并以“PP”(布拉格摄影师)的署名发表。直到1984年,父亲去世后,寇德卡才以自己的名字出版该系列作品。
1971年,他作为准会员加入了Magnum,并于 1974 年成为正式会员。并赢得了诸如纳达尔大奖赛(1978 年)、全国摄影大奖赛(1989 年)、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大奖赛(1991 年)和哈苏国际基金会等奖项。1970年代至1980年代,奖金和赠款维持着他在欧洲四处游荡拍摄的生活。
寇德卡的创作生涯中有许多非常著名的影集作品,比如《吉普赛人》、《流放》、《入侵68》、《混沌》、《墙: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风景》、《遗迹》、《黑三角》等等。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系列影集作品:
《吉普赛人》
每一本影集作品都是寇德卡人生经历的一段写照,他非常喜欢拍摄许多照片之后集中冲洗,一次可达几千张。当然这也与他喜爱居无定所的游历有关,毕竟暗房冲洗工作量不小。他时常将冲洗出来的照片全部粘贴在墙上研究。
寇德卡不只放那些自己认为满意的作品,在他的心里那些失败之作对他更有意义。研究的过程就是总结经验、筛选照片的过程,最终留着墙上的就是好作品。
《流放》
评论家沙伦纳夫(Dam'ele Sallenave)曾这么说他: "寇德卡的离群独居令人想起卢梭,一个热爱人类但厌恶与人交往的人。"
尽管1987年,约瑟夫·寇德卡成为了法国的公民,于他来说人生似乎有了一个新的定所。然而他的“离群索居”、他对摄影的追求让他并没有就此停止游历,旅行路上的风景就是他的灵感源泉。1990年他返回捷克斯洛伐克,制作了《黑三角》,主角是位于德国和捷克共和国之间的一座矿石山脉。
《入侵68》
王霄老师对于寇德卡作品的解读中这样一段话既向我们介绍了寇德卡的摄影生涯,也展示了他心路的变化:“寇德卡早期的剧场剧照中,作品主要呈现出一种抽象与超现实,视觉感受。作品《吉普赛人》的剧场感和视觉韵律比较强,摄影师在作品《流放》中主要表达了自由与形式感的延续。《入侵68》表现了摄影师作为一个捷克人,在面对侵略时的勇敢与反抗。而《混沌》的照片当中,画面呈现出一种衰败与不安的视觉意味。《墙》又表现了人类文明的一种隔绝与战争造成的伤痛。《遗迹》中的照片纯净与理性特征比较明显。”
《混沌》
《墙》
基于此,我们对一个摄影师的了解,绝不能单凭几张照片就下定论。恰如王霄老师说到:“约瑟夫·寇德卡的创作是从超现实的视觉语言逐步走向理性的过程,也能看出他早年间的学习经历,一直在潜移默化影响他的摄影创作理性和秩序,从未真正逃离他的影像表达。所以摄影师是会根据创作的不同阶段和作品的不同主题调整和发展作品的表现方式,作品创作也都会带有摄影师的自传性质。”
《遗迹》
寇德卡最早期的作品还是这些剧照,往后的时间里他的作品或多或少都带有这个时期的风格特色在内。他本人对这一时期的评价是自由。排练时,剧院的导演并没有规定他拍摄的位置,即他能够在演员中走来走去,寻找最佳角度去让作品趋近完美。寇德卡喜欢这种自由的拍摄方式,这段经历也让他深刻的意识到在摄影创作时不被束缚的重要性,以及长时间关注拍摄对象的关键性。
早期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