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观点】钱理群: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文|钱理群)

是为了促进自己的精神成长——

这几年我提出过一个概念:“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经典”当这个民族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可以到这样的经典那里吸取精神的养料,然后面对自己所要面对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钱理群

要用人类、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康、健全发展的人。如果今天我们口喊经典阅读,年轻一代或者大众,却都不读原著,只读别人的解释,这就会误事,会造成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严重的后果,说不定比不读更坏。

这几年我提出过一个概念:“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经典”,当这个民族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可以到这样的经典那里吸取精神的养料,然后面对自己所要面对的问题。每个国家都有几部经典,可以说家喻户晓,渗透到一个民族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就文学经典而言,英国的莎士比亚,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德国的歌德,等等,都是进入国民基础教育,扎根在青少年心上,成为他们民族年轻一代的精神的“底子”的。

具体到我们中国,我曾提出这样的设想,要在中学(或者大学)开设四门基本经典的选修课:《论语》、《庄子》选读,唐诗选读,《红楼梦》选读,鲁迅作品选读。——当然,究竟哪些是我们民族“精神源泉的经典”,该在中学(大学)开设什么基本经典选读课,这都是可以讨论的;但这样的经典阅读,实在是民族精神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应该认真对待的。

青少年時期,讀不讀書,讀什麽書,都不是小問題。現在我們這兩方面都出了問題。首先是不讀書:壹方面是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除了課本和應考復習資料以外,沒有時間、精力,也無興趣讀其他任何“與考試無關”的書,老師、家長也不允許讀;另壹方面,如果有壹點課余時間也耗在影視和網絡閱讀上。——我並不反對影視和網絡閱讀,並且認為影視和網絡確實提供了閱讀的新的可能性,擴大了人們的視野,而且其明顯的愉悅性對青少年具有巨大的誘惑力,這都是應該充分肯定的,但其局限也是明顯的:有可能削減,以至取消了深度閱讀和個性化閱讀,因此如果以影視、網絡閱讀代替經典文本閱讀,就會有很大的問題。

這裏還有壹個讀什麽書的問題。像魯迅所說,胡亂追逐時髦,“隨手拈來,大口大口地吞下”的閱讀——這頗有些類似今天的“快餐式閱讀”,吃下的“不是滋養品,是新袋子裏的酸酒,紅紙包裏的爛肉”:當下中國讀書市場上這樣的“新袋子”、“紅紙”包裝,實在是太多了,沒有經驗的青少年特別容易上當,但吃下去的卻是“爛肉”、“酸酒”,仰賴這樣的“快餐”長大,是可能成為畸形人的。魯迅因此大聲疾呼:“我們要有批評家”,給青少年的閱讀以正確的引導。“經典閱讀”正是這樣的導向:要用人類、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糧來滋養我們的下壹代,使他們成為壹個健康、健全發展的人。

近年來,我在和中學生和大學生的交談中,還經常討論到壹個或許是更為根本的問題,就是“價值理想重建,信仰重建”的問題。很多青少年都為自己信仰的缺失,生活失去目標,人生動力不足而感到困惑。我總是引用魯迅的話作回答:不要去找什麽“導師”,要自己“聯合起來”,尋找自己的路。

但我也總是給他們提出兩條建議。壹是信仰、價值理想,都不是憑空建立起來,而是要有豐厚的文化基礎。這就要趁年輕,在校學習時間充分,精神集中,大量讀書,特別是古今中外的經典,以吸取最廣泛的精神資源,吸收得愈多愈廣,精神底氣愈足,就愈能在獨立的選擇、消化、融會、創造中建立起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另壹方面,信仰、理想又不是在書齋裏苦思冥想所能構建起來的,這就必須有社會實踐;因此,我建議他們,在校期間,在以主要精力讀書的同時,適當參加壹些社會實踐活動,特別是到中國社會底層,以了解真實的中國,和腳下的這塊土地,土地上的人民,土地上的文化,建立某種血肉聯系,這就為自己確立基本的人生理想、目標,奠定壹個堅實的基礎。

我的這兩點建議,對討論經典閱讀,也是有意義的。它強調:閱讀經典,不僅是為了增長知識,更是要從中吸取精神資源等等,絕不能將任何壹個經典絕對化,神聖化,吊死在壹棵樹上;而在閱讀經典的同時,還要閱讀生活這部“大書”,關心、參與現實生活的創造,在生活實踐中加深對經典的理解。集中到壹點,就是不要為讀經典而讀經典,目的是要促進自己的精神成長,我們是為了“立人”而閱讀經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