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篆即学篆
两千多年来,以篆书名家者,三五人而已。唐朝李阳冰有一句名言流传一千多年:“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言也。”邓石如以羊毫作篆书,以天悟从李斯、李阳冰的石刻字迹中的笔法,使人们得以破解其篆书笔法之秘;吴昌硕则稍为转益多师,从李斯小篆的秦系篆书上溯到介于大篆小篆之间的《石鼓文》,虽然与邓石如有异,但毕竟不过在结字上吴更近于大篆而已,从石刻篆书得来的基本规律并未有大变。
在篆刻艺术形成发展之前,古代实用玺印经历了先秦古玺、秦汉印、魏晋南北朝印章、隋唐印章及宋元押记印章的演变过程,这些具体的印章样式进入印式概念,又成为篆刻家追摹、依据、借鉴的多姿多彩的各种子印式。加之印用文字的历史演进和印章制作工艺的历史变迁,造就了印式作为篆刻艺术范式的巨大丰富性。
识篆,就是准确地识别篆字。要学习篆书,首先要认识篆字;所谓正字,就是要正确无误地书写篆字,不写错讹和不规范之字。前面讲过,篆书是古文字,与现在通行实用的方块正楷字(尤其是是简化字)无论在形体结构或笔画组成上,都有较大的差别,不能完全依照楷书去写篆书,否则极易出错。
清代初期篆书仍无起色,虽能篆者众多,如王澍、钱坫、陈潮、桂馥、洪亮吉、孙星衍等,但大都宗法李阳冰,多写“铁线”、“玉箸”,少有创新。钱坫曾治印自诩“斯冰之后,直至小生”,后人讥笑他实无自知之明。孙星衍曾摹刻《泰山刻石》,然去原意已远,形神俱欠。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