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幻境石牌坊对联》赏析
《红楼梦》第一回
读红品诗词-3
《太虚幻境石牌坊对联》赏析
文/墨吟 筱蕊
《红楼梦》里先后有两个人梦游了太虚幻境。首游者是甄士隐,其次才是贾宝玉,期间相隔该有十多年吧。
甄士隐由一僧一道引领去太虚幻境,且行且谈。一僧一道疯疯癫癫,说什么带着个蠢物要向警幻仙子交割,让其下凡去经历经历。同时下凡的还有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那绛珠草因得神瑛侍者甘露灌溉,已修成个女体云云。甄士隐听似明白,却不知蠢物是何东西,于是那僧取出那块顽石化成的美玉递给他。甄士隐接过,只见美玉上面镌刻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正欲细看,却被那僧强夺了回去。
此时他们来到了太虚幻境大石牌坊前,看到牌坊的两边有一副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甄士隐正准备跟着一僧一道一起进入,忽闻一声霹雳,梦醒了,与警幻仙子便没了相见之缘,且一时之间的梦也是忘了大半。
贾宝玉在梦中是由警幻仙子亲自引入太虚幻境的,他在大石牌坊前也看到了同样的对联。同一副对联在书中重复出现,也就可知此联的重要性了。
这是一副蕴含着辩证法的对联,讲的是真和假、有和无的对立统一。这一僧一道代表着佛道两家,佛道的观点认为世上万事万物,就其现象来说是真,谓之“有”;就其本质来说是假,谓之“无”。世间的真真假假,谁又能分辨得清楚?那些功名利禄,那些爱恨情仇到头来都是一场空。“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就在这样一种观点的主导下,作品在诸个方面延伸着文学的魅力。
作者以“真”和“有”的现实生活为创作素材,对其进行虚构和艺术加工,将“真”转化为“假”,“有”转化为“无”,真真假假又“有”又“无”地写成小说,从而达到现实和作品相互交融的绝妙境界。
书中的两个人物甄士隐和贾雨村,乃“真事隐”和“假语存”的谐音。真事隐去,假语留存,这就是曹雪芹写小说的艺术处理手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中的假和无,比之于现实生活,更真实,更有质感,因而对于读者也就更有感染力。对于这一艺术处理手法的表达,如果说《第一回标题诗》偏重于感情流露,那么这副对联则是趋于冷静、深化,更富哲理了。
小说中虚构的荣府宁府等场景,以及数百个人物,无不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例如:太虚幻境和大观园一虚一实。太虚幻境是梦中景象,虚幻缥缈;大观园则是实景,画栋雕梁,奇花异草,集江南园林精华于一身,美不胜收。两者交相辉映,都给读者以美的视觉享受,但谁又能按图索骥,找到潇湘馆、怡红院和蘅芜苑呢?——须知这就是比现实中的江南园林更美的艺术真实啊!
又如:林黛玉和薛宝钗,一个孱弱,一个富态;一个多愁善感,一个温顺恭良。但她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从小靠吃药维系着生命。林黛玉服的是人参养荣丸,用常见的中草药配制,不是稀罕之物。薛宝钗服的是冷香丸,是一个秃头和尚开的方子,说什么要用春天白牡丹花蕊、夏天白荷花花蕊、秋天白芙蓉花蕊、冬天白梅花花蕊各十二两,于次年春分这天晒干研成粉末;再用雨水这天的雨水、白露这天的露水、霜降这天的霜、小雪这天的雪各十二钱调匀和药,加入蜂蜜和白糖,捏成龙眼大小的丸子,装在旧瓷坛内,埋在花根底下,发病时取出一丸,用黄柏煎汤服下。天呐,天下哪有如此奇方?然而就是这一实一虚的药,将林、薛两家贫富悬殊交待得明明白白了。
再如:焦大和刘姥姥,是曹公笔下仅有的两个劳动人民形象。焦大是宁府三代老仆,曾救过老国公的命,敢说敢当。一次仗着酒醉,痛骂贾蓉是“畜牲”,“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可以说,焦大就是作者的代言人,说出了作者不便直言的话。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为的是“打抽丰”,不得不向王熙凤和贾母赔笑,但她不卑不亢,即兴表演,可谓“忍耻近于智”。她心地善良,知恩图报,始终记得王熙凤接济的那二十两银子,在危难时刻接受王熙凤临终嘱托,将其女儿巧姐救出火坑,使巧儿成为十二金钗中结局最好的一个。我们可以感觉到,刘姥姥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红楼梦的故事源自作者心里的真实,又在故事里升华着人间的真实,表达着他自己最真实的感受。照一僧一道的说法,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只是一个灵河岸上偿还眼泪的虚幻故事。果真如此吗?非也!那里边不知揉进了作者多少令人心碎的真实感受,从而完成了一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剧,打动了多少痴男痴女的心灵啊!
这一副只有十四字的牌坊对联,我们可以从中洞悉出多少世间百态,多少人间箴言。愚钝的世人啊,尔等疲于奔命的人生,可知到头来却是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