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构建多元化科技金融体系,推进“5333”双创模式

建成市级科技成果转化线上平台。自2018年11月平台试运行以来,已汇集科技成果1663项、技术需求1199项、企业951家、技术专家120人,科研院所13家,各类服务机构32家。二是积极开展线下对接活动。截至2019年6月底,举办大中小型活动321场,签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675项,金额775.08亿元。三是成立科技成果转化院士专家顾问团,为科技成果转化把脉会诊。全市孵化场地总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涌现出光谷创业咖啡、启明星空、东科创星等一批知名众创空间品牌。设立10亿元政府天使投资母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天使投资。目前,全市已集聚各类金融及服务机构超过1500家,其中银行科技支行达到18家,证券及保险机构超过20家,担保和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机构60家,股权投资机构1000家,新型要素交易平台16家。在这个城市,走出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创业黑马”。既有小米创始人雷军、微信之父张小龙、PPTV创始人姚欣等一批互联网大咖,也涌现出了斗鱼直播、卷皮网、安翰光电、直播优选、斑马快跑等一批独角兽企业,七成创业者不到35岁。

构建多元化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一是拓展高校院所成果转化投融资渠道。设立专门的科技成果基金26支,总规模152.18亿元,最值得一提的是,成功争取到中国科学院建院以来首支面向科技成果转化的总部级母基金100亿元落户武汉。二是扶持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2018年,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长飞光纤、明德生物、武汉贝斯特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四家科技型企业在国内上市推动科技保险发展。东湖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的申报方案已报省政府审批。着力推广“科保贷”,共举办25场“科保贷”相关活动,2000余人次参加。已有14家银行、11家保险公司参与“科保贷”业务,2018年累计发放“科保贷”108笔,融资金额2.7亿元。

大力拓展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渠道,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26支,总规模152.18亿元,其中,成功争取到中国科学院建院以来首支面向科技成果转化的总部级母基金100亿元落户武汉。截止目前,中科院母基金已批准在武汉设立的子基金3支,基金总规模18亿元,其中与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合作设立的武汉中科科源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已完成设立,基金总规模1亿元,母基金已出资720万元。此外,基金已完成武汉本地中科院成果转化项目投资1个,投资金额2400万元,母基金对武汉投资额在全国各地参与方中领先,财政资金引导效果初步得到体现。

江岸区以推进 “5333”双创模式为重点,重点培育扶持前沿型、支柱型、传统型3类双创主体,为它们搭建公共技术平台、双创促进服务平台、政策集中发布平台3类服务平台,给予政府采购、财政补贴、融资担保3种财政支持方式,推动中心城区“四新”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发展。三是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及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资源,大力推进各具特色的“双创”平台建设,先后投入资金8000万元建设“双创”平台,成功孵化企业700多家,举办项目路演300多场,组织专业投融资对接会200余场,直接或间接推动投资10亿多元。实现创新平台由单一的企业孵化向项目孵化、产业孵化以及产业链全方位孵化方向发展。

2018年全市新增光联创客星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海创源科技企业孵化器等14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年新增百捷众创空间、武房网梦创空间等37家省级众创空间。“创谷”建设持续推进,2018年,13家“创谷”稳步加大投资力度,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新(改)建实体空间232.19万方,新建孵化器(含加速器)15家、众创空间22家,引进企业(团队)1026家,引进各类高端人才65人,“四新”企业培育能力不断增强,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建立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基金累计收到财政投入12.535亿元。2018年,引导基金设立的母、子基金新增投资项目80个,新增投资总额超7亿元;累计投资了259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创业企业,投资总额近26亿元。五是打造科技金融产品“工具箱”。编撰了《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政策汇编》。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市23家中资银行科技贷款(含票据融资)余额为2057.21亿元,新增121.18亿元,同比增长6.26%。2016年至2018年共认定并向社会公布武汉市创新产品492个。其中,2016年136个;2017年126个;2018年230个,含专门针对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产品91个。根据《武汉市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经认定的创新产品,可享受政府采购和推广应用等政策,鼓励采取竞争性谈判、竞争性磋商、单一来源采购等非招标方式实施首购、订购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

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一是加速建设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及高校院所积极参与创新平台建设。2018年,新获批国家级创新平台6家、省级创新平台61家,其中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1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二是完善创业孵化链条。2018年,武汉市新获批省级孵化器14家,新获批省级众创空间37家,新建工研院2家。经过对全市众创孵化机构的普查统计,全市已经基本建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的孵化全链条,共有众创空间248家、166家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近20家、16家工研院,在孵企业达到12000余家。三是出台《武汉市关于促进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积极探索科研设施与仪器市场化、专业化、集约化运行管理模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