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的“斗火龙”

  □沈立锋

  井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素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井陉人民创造出种类繁多的民俗文化,拉花、剪纸、社火,等等,令人赞不绝口。井陉乡村古老的年俗文化从腊月的赶年集到正月的庙会,再到十五的闹元宵,一直持续到二月二“龙抬头”,整个春节才算过完,喜庆又绵长。

  “斗火龙”这一民间艺术就诞生在井陉人民的劳动生活中,目前已成为省级非遗项目。清朝末年,井陉南良都村人李家祥,在外地观看了木偶剧后突发奇想,人能在幕后操纵木偶进行表演,当然也能操纵其他动物模型在空中活动。于是,他回乡筹集资金,找来乡亲们协助,自制道具和演出设备,研制出了“悬空斗偶”的民间艺术,取名为“斗火龙”。后来,人们在长期的实践和生活中逐步改进,从而形成了南良都“斗火龙”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并一代代传承下来。

  “斗火龙”表演前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搭起帆布棚,棚内是滑车、道具和表演人员。棚对面25米处搭有两根高六米左右的木桩支撑的木架,上有滑车,木架到棚内的滑车,拉有用白蜡打光的三根绳索,两头固定,作为动物的“跑道”,另有用白蜡打光的六条循环绳索,滑车到木架都安装有滑轮。道具主要是用粗布等材料制作而成,用棉花填满,一般有龙、蟒、蛇、狗、兔、鱼、龟、蜘蛛、猴等动物造型。表演时,一般需要四至六名操作者,根据故事情节扯动绳索,使道具角色做出复杂的动作,类似悬线木偶。“斗火龙”一般在晚上表演,在绳索下方点燃三堆篝火,一是为了让观众能看清来回跑动的动物,二是利用火光烟雾增加色彩效果,使动物在空中如腾云驾雾,增强演出效果。表演时大鼓大镲助威、烟火助兴,号角长鸣,云天雾罩。“斗火龙”表演的主要节目有空中飞龙、龙蛇争斗、三蟒出林、蟒蛇飞舞、龙抓蝎子精、神龟驮碑、蜘蛛吐丝、二鬼争帽等40多个,现今又增加了鱼跃龙门、猴打跟头、哈巴狗撵兔、老虎吃羊等20多个节目。

  每年的农历二月二,井陉南良都村都会上演精彩绝伦的“斗火龙”。红黄青绿紫各色龙,在夜空中翻腾,嘴里吐出艳丽的火花,亦真亦幻。“斗火龙”的艺术特征鲜明,创意独特,动物形象逼真,表演场面宏大。后人逐步改进,表演方式焕然一新,现在利用彩灯光照,效果更加惟妙惟肖。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已经成为井陉春节期间民俗文化活动的保留节目。

  井陉的“斗火龙”源于社会群体生活的文化需要,这一民间艺术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人们的凝聚力。“斗火龙”表演得到了观众的喜爱,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旅游开发。“斗火龙”展现了井陉民俗文化的历史印记和传奇,也使得民间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和弘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