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术语-手足心热
解读
手足心热指手心、足心有发热感觉,该病症名首见于《丹溪心法》第八十八,并指出火郁汤主之。手足心热源于张仲景所著《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躁,小建中汤主之”。本条论述阴阳两虚的虚劳证治。阴虚生热,则衄血,手足烦热,咽干口躁。《素问·调经论》中指出“阴虚则内热。”可见手足心热是阴虚生内热的主要症状之一,属内伤发热范畴。
导致内伤发热的原因很多:正气不足,精血津液耗损,阳气虚衰,房室不节,瘀血内结,痰浊郁伏,情志久郁不畅,均可导致阴阳气血虚损,逆乱而罹患种种内伤热病。
附:
火郁汤:葛根、柴胡、白芍、甘草、防风、升麻、葱白,又方:栀子、香附、白芷、苍术、半夏、川芎。
应用领域
(一)辨证论治
1、阴虚发热手足心热
本证以阴虚阳亢,水不制火,虚火内扰为主要病机。阴虚阳胜,虚火内炽,故见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热或骨蒸潮热;虚火上炎,扰乱心神则心烦少寐,多梦颧红;内热逼津液外泄则盗汗;阴虚火旺,津亏失润,故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小便黄少;舌体瘦小,舌质干红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苔,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征。本证以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心烦少寐,口干咽燥,舌质干红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苔,脉细数为辨证要点。治以滋阴清热,方用清骨散加减。
2、火热内瘀(气郁发热)手足心热
本证以情志不调,气郁化火为主要病机。肝主疏泄,藏血,喜条达,其经脉布于胁肋,贯于膈而通于乳。情志抑郁,肝失条达,气郁化火或恼怒过度,肝火内盛,故见发热;因为情志所伤,故发热随情绪波动而起伏;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故抑郁不欢,胸胁胀满疼痛,两乳胀痛;叹气则气机暂得舒畅,故喜叹息;疏泄失常而血行不畅,故见妇女月经不调,经来腹痛;烦躁易怒为肝郁化火之故;肝火烁津,胃肠有热,故见口苦咽干,大便干结;舌质红或舌边红、苔黄、脉弦数为肝郁化火之征。本证以低热或潮热,症状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抑郁不欢,喜叹息,烦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治以疏肝理气,清肝泻热,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二)现代医家对手足心热的新看法
关于手足心热的分证论治,古籍中多从阴虚、瘀热入手,现代中医根据临床实践及实验观察,认为手足心热主要见于阴虚内热之人,但其他很多原因亦可导致本症状,属内伤发热范畴,具体分证论治如下:
1、瘀血阻络,日久化火可致手足心热
瘀血内阻,久郁化火,这在中医理论中早已成定论。然而,由此所产生的热是否有手足心热,却论及者鲜见。程氏治疗瘀血阻络的案例,可以说是对临床医家在手足心热临床意义的认识上是一个新的启迪。治以逐瘀通经,方可选用膈下逐瘀汤加减。
2、脾气不足,中焦亏虚可致手足心热
气虚发热,多年来一直是中医学术争论的问题之一。对此争论的交点主要是围绕气虚为何能导致发热?尽管对此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述己见。然而,就气虚能够使人发热这一点的认识上却基本大同,而且从临床实践中也认识到气虚的确可致发热,其热型也不固定,有低热,也有高热,有午后热,也可有手足心热等,但无论何种热型,它们均有其共同特点,即“烦热则张”,且发热往往与脾胃虚弱,纳运失健症状并见。治疗中,通过补中益气,甘温除热,不仅促使脾胃功能恢复,且发热症状也随之而愈,方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3、心火亢盛,火热内炽可致手足心热
心火亢盛证候,属单纯的里实热证,一般而言临床表现应是一派实火内炽之象,如心胸烦热,夜不成寐,面赤口渴,舌红苔黄甚者舌体红肿糜烂疼痛,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脉数有力等症。按照一般认识来看,本证似乎与手足心热的症状无缘。然而,心火亢盛所致手足心热者临床确也有之。治以清心泻火,方可用导赤散加减。
4、食积阻滞,积久化热可致手足心热
食积不消,积久化热临床亦较常见,尤其儿科更是如此。因为,小儿形体娇嫩,脏腑之气未充,脾胃本自脆弱,加之小儿饥饱不能自制,故常易罹患饮食之伤。若食之过多,脾胃受累,则运化不及而停滞,日久可致发热,其发热的表现既可出现于午后,也可见于夜间,还可呈现手足心热。临床常用消食导滞,通腹泻热之法,不仅可以使停滞之积食祛除,同时亦可使伴见的各种热象消退。方可选保和丸加减。
5、脾肾虚寒,血液亏虚可致手足心热
脾肾虚寒,临床一般以寒象及全身机能活动衰减为其审证要点。基于脾肾阳虚,脾的运化功能减退,血液化生无源,所以可继发血液亏虚之病理形成。但是,按照手足心热属阴虚一般的理论来分析,手足心热在虚寒性证候中似乎是难能出现。然而,临床上病人的自我感觉却是实实再再的,它的任何一个症状,并不是以医理符与不符来决定。治以温补脾肾,养血调经之法。
6、湿热交蒸,经络闭阻可致手足心热
湿热交蒸,阻滞经络,阻闭气血,也可出现手足心热。治以清热利湿,通痹活络。以二妙散合白虎汤加桂枝汤加减。
参考文献
1、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张志斌、区永欣、邓铁涛、欧明.《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2、余甘霖.《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
3、严惠芳,马居里,“手足心热”的临床意义新思,考陕西中医函授,1995年4月,19-21页
4、孙明友,任潞雪,靳祥,金太吉,手足心热初探,中医药学报,1983年5月,21-25页
5、朱震亨.《丹溪治法心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