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经、传之别以及易经的核心思想
一、周易经传之别
在一般意义上来说,《周易》是包含《易经经文》与《易经大传》两个部分的。此处,强调“周易”,是因为在传说中周易之前尚有两本“易经”,分别为夏朝的《连山》易、商朝的《归藏》易,然连山、归藏二易未见传世真本,故无人能说清楚其真实内容;同时,《易经大传》是仅仅针对周易经文所作的注解。在不引起歧义的情况下,《易经》仅指周易之经文,《易传》指周易之传文。
《易经》包含六十四卦之卦象、卦辞与爻辞;《易传》则包含《文言》、《彖传,上》、《彖传,下》、《象传,上》、《象传,下》、《系辞传,上》、《系辞传,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这七种共十篇对《易经》的解释之词,以其形如易经之羽翼,故又称十翼。
《易传》虽然是解释《易经》的,但《易传》与《易经》仍有下列不可忽视的区别:
一),写作年代的区别。《易经》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在西周初年。《易经》中所说之事,最晚的在周文、武之世。而《易传》的成书年代不会早于战国之时。
二),思想方面的差异。《易传》的思想主要是分析人事与天道之间的关系并由此构建人世间的伦理架构。“天人和谐”、“顺时”、“守正”、“位序”等思想是易传的核心思想。应该说,易传基本上构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框架。但,我们知道,战国时代的哲学思想与春秋时期的哲学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例如“天尊地卑”、“顺时受位”、以及把“天道”附着于人事的思想,并不是春秋之前的包含了很多理性精神的思想。
三),阐述内容的差异。《易经》是讲变卦的,而《易传》只讲述本卦卦象而不讲之卦卦象。
因此,《易传》是借着解释《易经》的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自说自话,这是学术界的基本共识。
那么,《易经》是否真如顾颉刚、郭沫若、高亨等人所认为的那样,仅仅是一本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的占筮之书呢?离开《易传》,《易经》是否还有价值呢?这两个问题,是本文想要阐述的核心内容。
二、周易解经之法
易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文献, 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首要代表作,向为五经之首,但易经的经文长期以来主要被认为是“占筮之辞”。
要对《易经》经文部分做出判定:究竟它是否仅仅是一部占筮之书,还是另有其尚未被发掘之哲理?在回答此问题之先,应对《易经》经文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在此解释的基础上再做判断才能说是较为合理的结论。
高亨在其《周易古经今注》中,提出了一系列的关于解读《易经》时的疑问,今大致罗列如下:
1) 经文之中,抽象的词句太多,其意义不甚明了;
2) 经文之中,标明吉凶的占断之辞太多,有些占断之辞的休咎容易理解,然还有很多不容易理解为什么在这里要置休咎之辞,尤其是当这些占断之辞与抽象词句相结合时,其意义更加难明。
3) 卦爻辞与象数的关系,有显有晦,晦者不可强做说解。比如,说“震”为雷,震卦中句句有雷;而乾卦无一句论天、坤卦无一句论地,等等。
应当指出,由《易传》入《易经》、由象数入《易经》,皆无法理解易经——高亨之说是对的。那么,应当从哪里入手来理解《易经》经文呢?
高亨其实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但他自己却没有看到这个解决方案。在高亨大作《周易古经今注》中,他把《易经》的四百五十条筮词(包括六十四条卦辞、三百八十四条爻辞,再加上用九、用六各一条)进行了一个分类:记事之辞、取象之辞、说事之辞、断占之辞。因此,高亨其实本有机会实现对卦爻辞的解释的,但由于一些其它的原因(即将指出,这个原因就是缺乏科技背景)而没能完成这项工作。
这个解决方案就是:可以从最简单的卦,即那些叙事性比较强的爻辞入手,先分析这一卦讲了什么内容,提出一些假设并逐步完成对其它的卦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修正这项假设并补充完善使用了先前不完善假设的卦解,直到完成所有的卦而均使用统一的假设,最后再去分析它们与象数及占筮方面的关联关系。
可以按照理解的难易程度分为三类:
第一类。最容易理解的卦,主要是那些叙事性非常强的卦,包括下列二十五卦:乾、坤、需、讼、师、泰、同人、噬嗑、剥、无妄、大过、坎、咸、大壮、明夷、解、井、鼎、震、艮、渐、归妹、旅、涣、小过
第三类。最难理解的卦是那些爻辞非常简单且反复出现的卦,共九卦:
1) 谦卦之鸣谦、劳谦、撝谦;
2) 蛊卦之干父之蛊、干母之蛊、裕父之蛊;
3) 临卦之咸临、甘临、至临、敦临;
4) 观卦之童观、窥观、观我生、观其生;
5) 复卦之休复、频复、中行独复、敦复、迷复;
6) 颐卦之颠颐、拂颐、由颐;
7) 遁卦之系遁、好遁、嘉遁、肥遁;
8) 蹇卦之来誉、来反、来连、朋来、来硕
9) 兑卦之和兑、孚兑、来兑、商兑、引兑
第二类。剩下的三十卦有一定的叙事性,也有一定的断占之辞,分析有一定的难度。
首先对第一类卦进行分析理解。对字词的解释,应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最初的卦解集中在对爻辞的解释,不必要求对每个抽象的名词都给出具体的解释,包括龙、马、牛、羊等动物,也包括元亨利贞等占筮之辞。
比如,鼎卦就是极容易理解的一卦。鼎卦爻辞如下:
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
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鼎卦文辞非常简单,进行初步的分析理解时先不用考虑“得妾以其子”、“利贞”究竟是什么意思。很容易看出这是一个故事:鼎趾有点问题,但利于倒出污秽;鼎中有食物,朋友有疾而不能来我处就食,吉;鼎耳出了问题,不利搬运,幸而有雨;鼎足折断,倾翻了王公之食,凶;给鼎换上黄耳金铉;给鼎换上玉铉,大吉无不利。
然后再分析这个故事中的吉凶:九四之凶,其义自明。于是可以理解到九二、九三之吉在于“鼎折足”的事情因为外部原因而没有发生;上九之大吉,是因为金铉换成玉铉,玉铉比金铉柔软不易损坏鼎耳,这样就可以完全解决之前发生过的由于“鼎耳革”导致的“鼎折足”的故障。于是六五的“利贞”我们就可以猜测为“应当保持、利于保持”之意。但“利贞”在各卦出现频次太高,此处先做一猜测,以备随时推翻。然后我们得到了对鼎卦的初步理解:鼎卦就是讲了一个发生了缺陷之后进行维修的故事。然后,可以结合初爻的爻辞来初步猜测“得妾以其子”:“鼎颠趾”这件事虽然是个缺陷,但这个缺陷有利于倒出食物残渣、利于清洗鼎镬,故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件好事。“子”是指利于倒出残渣,“妾”是指“颠趾”这个缺陷。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的猜想:
一、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都在讲一件事情,而不是高亨所言“纯属占筮之辞”;
二、爻辞中的吉凶断占之辞,所说的就是该爻自身所反映的吉凶,吉凶应根据该爻的前后文使用理性分析得到;
三、抽象词汇的意义,也应在爻辞所说的事件中得到具体的解释,不应脱离事件去解释。
当然,这样去解释每一卦每一卦,仍然显得非常的零散、效率低下。
为提高解卦效率,借鉴了余万伦的《周易象释》的思想对每一卦讲什么先做一个初判;然后借鉴了李炳海的《周易古经注解考辨》的思想对每一爻讲什么做一个初判。
《周易象释》认为六划卦是上下两个三划卦构成,上卦为外部环境、下卦指内心活动。《周易古经注解考辨》认为六十四卦的每一爻都与乾坤十二爻有关联关系,对于过于抽象的爻辞,可以对照相应的乾坤十二爻来进行猜测。于是,形成了一个解经的思路:
一、使用内外卦来初步猜测这一卦讲什么内容;
二、使用前人解释,将每一卦的爻辞所说之事进行初步描述;对于叙事性很差的爻辞,使用乾坤十二爻初步猜测其意义;
三、分析断占之辞,在每个爻辞中何以判凶、判吉;
四、猜测抽象词汇在爻辞中的含义;
五、对照抽象词汇在各卦中的解释,是否发生过矛盾,若有矛盾,进行修正;
六、猜测一个场景,将六爻放在一个具体场景中,使得上述叙事之辞、断占之辞、抽象词汇的理解在六爻中不发生矛盾。
这样达成的解经结果可以保证自洽性:
1) 经文解释应是简单的、符合理性的、可理解、可接受的;不是超自然的、超越时代的;
2) 前后文对于重复出现的词汇应保持解释上的一致性;
3) 使用的解经逻辑是自洽的,不是前后矛盾的——使用事件自身判断吉凶占断,是不会出现解经逻辑上的矛盾的。《易传》的解释,脱离事件自身,而是使用易经之外的逻辑来解释易经,无可避免的会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
根据上述解经思路,可以看出,在《易经三十二相解》对于易经的解读中,关键是给出六爻的场景,只要场景合适,六爻的解释是其义自现无需多言的。
例如,为乾卦给出的场景是创新。用创新的场景来理解乾卦六爻,尤其是九四“或跃在渊”,比其他任何场景都要合适,因为创新在临近成功的阶段,必须回溯到你所要创新的事物的本质上去,才能解决创新的根本性问题。同时,“龙”的含义也就不言自明了:它指的是新鲜事物。
在解经过程中,又发现了新的现象:易经的每一对相反卦(即古之所谓错卦,然错卦之名不好理解,今取二进制算法之取反重新命名之)讲了一对矛盾的事件,且这对矛盾有相互支撑的作用。
例如,为坤卦赋予的场景是以种麦为典型代表的复制。乾坤之互用,实质上说的是创新以复用为阶、复用的应是创新的成果。
相反卦之间的关系,来知德已略有所感,然而,来知德囿于《易传》,未能将相反卦的这种矛盾关系真正发挥出来,甚为可惜。相反卦的矛盾互用关系,又进一步支撑了乾坤十二爻的假说:十二爻本身就是矛盾的,那么任一相反卦则也必有矛盾的关系。
最后,在未济卦中,又发现未济卦之九四提到了“震用伐鬼方”,这与既济卦之九三“高宗伐鬼方”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对比。结合既济、未济之间的相反卦的关系,可以分析得到:既济是用已有方法经验去解决问题;而未济是去探索新的方法,那么可以推测出:既济之伐鬼方,是生搬硬套了师卦之“小人勿用”导致战争不利;未济之伐鬼方,则是用师卦变震卦,探索运用了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然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由此可知,“震用伐鬼方”之“震”,实为震卦之震。而进一步揭开的则是易经变卦之妙用,基于占筮中所说的变卦理论,卦辞的目的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卦辞往往有若干不甚相关的语句构成,这些不甚相关的语句就是为了变卦时使用的。
然后参考易经的占筮之法中阐述的变卦法则,就可以分析出怎么使用震卦来达成师卦的目标,而变卦之为什么可以变,也可以基于乾坤十二爻得到解释:十二爻爻辞既然都是相通的,那么它们的变换也就是可以相通的。
使用乾坤十二爻可以比较容易的得到相反卦的相互关系和变卦的逻辑关系,因为十二爻既然都是相通的,那么上述两个关系也不过是数理逻辑的简单推论。
基于上,乾坤十二爻的猜想,可认为是基本得到了证实,是可以肯定的了。在此,有必要提及波利亚关于数学猜想方面的著名论断:如果若干不相关的事实均支持着某一猜想,那么这个猜想的成立的可能性就极大了。
三、周易中的智慧
根据乾坤十二爻逻辑,可对易经经文、断占之辞、抽象词汇、相反卦关系、变卦逻辑进行较为一致的解释,那么,在没有其他的更合理的解经方法的前提下,可以基本认为这个解释就是《易经》经文的原意。
那么,基于上述理解,可以观察易经中蕴藏的主要智慧,并进一步分析这些智慧是否超自然、是否超越了时代。限于篇幅,本文重点分析那些与《易传》的思想有极大分歧的观点。
一、阴阳观念。以本文的观点来看,易经中有阴阳概念,但这个阴阳与《易传》之带有神秘色彩的阴阳概念有本质的不同:阳者,人之主观能动性也;阴者,约束也;人类社会的发展正是阴阳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但0、1并不是易经的根本,二进制源于易经之说纯属附会;易经就是在讨论人所实施各种人类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各样的(包括来自自然界的、来自人类社会自身的)约束——所展现出的变化规律。易经主要探讨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并不讨论具体的物理世界的客观规律。
二、易经中虽有龙、有鬼,但龙、鬼只是象征,并不存在超自然的事物。龙只现于乾坤二卦,根据本文的观点,龙代表了新生事物。鬼只见于睽卦“载鬼一车”,而睽卦的场景是怀疑,此鬼乃是“疑神疑鬼”之鬼,并非神秘事物。
三、易经中的人伦道德观点与易传存在根本分歧。其实易经并不涉及道德规范与善恶体系。这方面的分歧非常多,主要体现在:
3.1)坤卦卦辞中的马,前人解释皆为“顺服”之马,因为《易传》认为坤卦是指“臣道”、“奴性之道”。然而,观察其它各卦之马,会发现马往往有救命之用。然后,结合坤卦卦辞所阐述的“这里没有得到则在那里有所获得”之意,可知,马实际上有“迷途知返”之能。至少在春秋时期,古人早已知道马有“迷途知返”之能。同时,这个观点又在否卦中得到印证:否卦的场景是专制,否卦之九五“其亡其亡繫于苞桑”就是指君王专制导致君子逃亡,哪有顺服、愚忠之意呢?又,否卦“不利君子贞”,更为明证。
3.2)对反省的认识不同。明夷卦的场景是反省、讼卦的场景是诿过于人。在易经的观点来看,二者都是重要的。明夷之上六,“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指出反省过头并不是好事,因为这是自卑、自怨自艾。同时,将问题归结于外部环境,就能够想办法去积极努力地改造外部环境。讼卦的意义,正在于对外开拓、积极改造外部环境。
3.3)对人性的认识不同。助人者未必得到好结果、人性中也有极其残忍的恶。大过卦的场景就是帮助他人,然而,大过卦有栋桡之凶,自己的能力不够的时候强行帮助他人,不仅帮不了人,反而有害于己;大过卦又云“过涉灭顶凶无咎”,意即义无反顾杀身取义者,虽凶而不是错误。坎卦的场景是陷入危险境地。坎卦有“系用徽纆”之凶,意为自己陷入困境而遭他人趁火打劫。这些思想,均与宣扬儒家伦理道德的《易传》的思想非常不同。
四、易经中体现了很多关于创新、科技方面的方法论。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引起重视的。
4.1)非常重视自然科学、而且统治者自身也具有相当高的自然科技方面的水平。例如,乾卦之九四,对于创新与理论溯源的关系揭示的非常清楚;同时,乾卦之九二与九五均有“利见大人”, 意即在方案设计阶段和方案完成阶段需要找“大人”进行评审。益卦之六三“中行告公用圭”,说的就是在工程实施到一半的时候发现重大隐患,告诉“公”,让“公”进行决策。小过卦说的是以飞鸟作为预警系统防备敌人来袭的故事。六五“公弋取彼在穴”指“公”将小鸟射杀,原因是明显的警示已经出现,则预警系统已然失效。
4.2)易经非常重视创新,对于科技发展的规律有很多到现在看来也非常精辟的论述。乾坤两卦的意思就是创新与复制本是相互矛盾的,但创新需以复制为基础、复制需以创新为基础,二者又是相互促进的。蒙卦描述了关于如何进行故障归零的过程。其中,上九爻辞“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当理解为:用惩罚的办法来纠正错误,对于纠正重复性的错误是有利的,但对于创新是非常不利的。大畜卦描述了如何做好新产品的策划的过程。大畜之六四“童牛之牿”、六五“豮豕之牙”从两个不同的方向阐述了对于新生事物要采取的必要的技术手段。童牛之牿是要识别新产品可能带来的新问题并加以预防;豮豕之牙是要识别新产品在沿用旧的技术时,要回溯旧的技术在之前存在什么问题,加以预防。损卦描述了减少行动勤加思考的过程。损之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指思考可能得到非常有价值的结论,而这个结论可能与最初的思考方向不同。损之上九“得臣无家”指进一步思考,可将自己的零散知识点汇总贯穿。益卦描述了提出合理建议的过程。益之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指可能提出来与被提建议对象无关的好的意见。在技术评审会上,技术专家往往会突然想到与当前评审对象无关的重大发现,此即十朋之龟。旅卦描述了一个仰慕并吸收外来文化的故事。旅之六五“射雉一矢亡终以誉命”,指良好的吸收外来文化可以一箭射杀雉鸟获得王的奖赏。旅之上九“丧牛于易”则是在外来文化面前丧失了自己,失去了自己的优秀的理论,这是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值得警醒的。未济卦描述了不断探索未知获得新知的过程。未济之九四“震用伐鬼方”可与既济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对看。未济之伐鬼方是在理论上的深入探索,变师卦为震卦,从诱敌深入的战争策略改变为闪电战终于取得胜利。既济之伐鬼方是生搬硬套师卦之“小人勿用”,用道德代替能力,旷日持久才取得胜利。
关于易经对于科技、创新的论述,是对易经的理解存在颠覆性意义的。实际上,前人之所以无法理解易经,正是因为很多卦爻辞必须放在与科研相关的场景中才能得到理解。例如,用逐级验证的场景来理解需卦,则“不速之客”其义自明:前面不管怎么模拟,到真实考核的时候总有这样那样的新问题,对待这些问题,我们“敬之终吉”。虽然在春秋之前缺乏充足的文史材料来佐证,但出土文物确实显示了在当时我国所具有的极高的技术水平。这样高超的技术水平,如果没有一个能够与之匹配的方法论作为指引,那是根本就不可能的。实际上,在解经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的是第二章所说的各项原则——易经中并不是只有与技术相关的卦,还有其他的与生活、教育、政治等相关的卦,在使用统一的逻辑进行分析的情况下,如果科技方面的解读是存在偏差的、不合理的,那么在其他方面也势必出现不合理的情形。然而,这些不合理并不存在,只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上述现象:易经确实有不少卦是在描述科技、描述创新。
下列事实是值得思考的:1,古代(西周及西周之前)科技非常发达;2,古代六艺中,数是必修课目;3,春秋时期的文学作品显现出比较强的理性,与后世作品存在较大区别;4,三皇五帝都是重要工具的发明者(或发明的冠名者)。虽然在易经时代的科技必然是相对原始的(不如近代科技),但我们需要考虑到,在一个系统从无到有的过程中,人们对于系统的整体性认识是非常全面和非常精准的——易经所描述的科技创新方面的内容,是科学技术方法论自身的相对恒定性——这个恒定性是与科技的绝对水平无关的。
我国传统儒家对于科技、创新方面的认识的不足,导致了《易传》对于《易经》中很多卦的曲解,而这些重要的卦既然不能理解,也就导致了猪牛马羊等动物和那些抽象名词不能得到统一的解释,于是,《易传》使用了一套“爻位”逻辑来牵强地解释那些吉凶悔吝的判辞,最终导致了经传分离。
四、周易对现代人的启示
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人的影响仍然巨大,从社会体制到日常人伦都仍然保留着大量的传统思想。
认识到《易经》经文所揭示的社会规律,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礼制。易礼同时兴起、同时衰败,后世得礼之形而失去了礼之本。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礼的作用到底是什么、还需要遵循哪些礼,包括忠孝仁义等伦理问题、大同社会等社会问题,这些需要回溯到易礼时代才能得到真正解决;
二、信仰。易经从根源上探讨了信仰的意义,指出了信仰的价值是防止“空虚”。那么,如果没有宗教信仰,我们应使用什么作为信仰呢?在封建宗法时代,“祭祀”就是一种信仰。如何基于传统文化重构信仰,是当代一件重要的事情。
三、文艺。文艺的非理性是创造力的根源。但,文艺的发展又有“白贲”的问题,即,普遍化、大众化,让人越来越没有“新鲜感”。要想具有充足的创造力,对于“非理性”的培养是核心关键。这就与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了。中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忽左忽右,忽美忽苏,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向也是一个大问题。
四、科技。对于技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乾之九四足够阐明了。虽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中国已经口号了近四十年,但科技管理的方法论,在中国一直都是不足的。如何激发原创、如何让中国重新回到春秋时代那样的全世界的科技核心地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付出努力的大事情。
上述这些问题,易经都从宏观的系统的角度给出了一定的阐述,结合现代科技、现代管理学,易经可以帮助我们厘清思路而不致于陷于某一个特定的领域、特定的方向、特定的细节之中。
五、不足之处
最终形成的解经结果,已纳入《易经三十二相解》,然而,限于笔者的学识水平,除了一些错误需要修正之外,还有一些不足和争议之处:
一、按照乾坤十二爻的逻辑,谦卦应做搛卦理解才能通顺。按照《易传》,谦卦讲的是人的品德,然而,其他六十三卦不再有哪一卦讲人的品德;同时,谦卦之六五上六均提到征伐,似与谦虚之品德很不符合。思之再三,参考《归藏》残存的卦名,将谦卦改成搛卦,意为获得能力,可与其相反卦履卦得以匹配。
二、变卦的意义比较模糊不清:究竟是本卦之事不成功就会转为之卦呢,还是本卦之事可以用之卦来代替,在《易经三十二相解》中,有时用前者理解、有时用后者理解才能在逻辑上达成通顺。
三、八卦之意义不明确:如前所述,解卦逻辑其实主要依靠乾坤十二爻,因为这个逻辑同时支撑了相反卦关系和卦变关系。那么之前提出的关于三划卦卦象的假设,就会存在与解经结果的一些冲突。不少读者反映,卦象逻辑过于牵强,这一点笔者在编写本书时已经发现了——但八卦的意义,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已经深入人心,一时之间很难完全否定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