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技法26:山水画空间构图之平远法
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首先提出了山水画构图的三远法,即平远、深远和高远。自山上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平远”画法的题材有两类:一种是矮山以及丘陵的平远山水,一种是仅有田园溪流的平原大地。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和倪赞的《紫芝山房图》便属于平远山水的类型。画者在描绘平原景色的辽阔时,也是采用类似的手法,但应当利用景色的透视,如林带、田埂的透视,河流的纵横,这些都能带来良好的平远效果。
夏景山口待渡图(局部)五代 董源
此卷描绘江南夏山景色,以中国山水画传统的“平远法”构 图,山势连绵,草木丰茂,水面浩渺,云雾显晦,渔夫、乘客、渔船、茅舍穿插其间,画面充满生意,充 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用笔秀润,有别于北方山水画家先以主干线条确立形体的画法,而是以细密的 苔点和皴线状物写景,
乔松平远图 宋代 郭熙
图以水墨作松树坡石平远景色。前景绘松树两株,一浓一淡,挺立于陂陀之上,松干劲挺,顶端烟笼雾锁出于画外,树根出土,在寒冽的冬日显示出坚韧的生命力。松旁衬以灌木荆棘,树后一派平远景色,掩映着曲折的流泉,在坡下汇成水潭。水景平原上间有土丘隆起,生长小树,远山以淡墨画出,清幽简远。本图松叶以尖利之笔作攒针状,窠石陂陀则以阔笔皴染。
窠石平远图 宋代 郭熙
画面近景,溪水清浅,岸边岩石裸露,石上杂树一丛,枝干蟠曲,有的叶落殆尽,有的画出老叶,用淡墨渲染。远处,寒烟苍翠,荒原莽莽,群山横列如屏障,天空清旷无尘,是一派深秋的景象。中国山水画取景构图的“三远”法则是郭熙首先总结出来的。“三远”即高远、深远和平远。《窠石平远图》标明了所采用的是“平远”法。郭熙解释说:“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画中取景,视平线在下部约三分之一处,平视中使景物集中。自前景透过中景而望远景,层次分明,表现出纵深的空间距离,画面虽着墨不多,但境界阔大,气势雄壮,使人观之精神振奋。
溪山春晓图(局部)南宋 佚名
此图画江南平远山水景色。画面前后始终以重山叠岭为背景在这山溪河流中间,岗峦起伏,平渚相牵,其上林木葱郁,花开烂漫,竹林深幽,垂柳依依。画中布局取平远之势,但崇山叠岭,云气蒸腾,亦显境界深幽,而萦绕于山间的河流、湖水与云气融为一片,又使其境空灵渺远。画中笔法温和平淡,近山、林木等勾皴外,山石多以染法,随形变化,浓淡相宜。其敷色简淡,醒目异常,增强了画面春日融融的明丽气氛。
寒林平野图 南宋 李成
此图采用“平远法”,绘萧瑟的隆冬平野中,长松亭立,古柏苍虬,枝干交柯,老根盘结,河道曲折,似冰冻凝固,烟霭空蒙而至天际。该图正是李成最擅长表现的场景。
双松平远图 元代 赵孟頫
画面近景绘乔松两株,间以杂树岩石;中景万顷湖波,只一叶小舟点缀于其间,更衬出湖面的一望无际;远处山峦数重,烟波飘渺。类似“一河两岸式”的布局,开创了元代新的构图法,为后起的元四家所广泛应用。
芦花寒雁图 元代 吴镇
以平远法绘秋日水滨景色,水面微波荡漾,蒹葭苍苍,一双芦雁振翅飞起,渔父于舟头仰首凝视。画面空灵寒寂,形成了平淡清远的境界。图中以平行置景的手法表现空阔无际的水泊,以浓淡变化的水墨表现远近层次,平中见奇。
古木寒泉图 明代 文徵明
图绘一道寒泉,取平远之势。泉边立三两株古木,芳华落尽,更显不屈精神。
秋林野兴图 明代 倪瓒
此画的构图和表现的内容都很简单,以平远法构图,河的两岸各有缓坡相对,但近景的缓坡上有树丛,树下有一茅亭, 此画的笔法多模仿自北宋的李成、郭熙及更早的五代之董源、巨然,这种手法是当时复古风格的新趋势。
杏花春雨楼图 清代 梅清
图绘杏花春雨楼景,用平远法写生,得烟云之景,作者自题,竟用时三年来创作,可见古贤非兴到不动笔,动笔即是抒心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