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腾冲】雨雾蒙蒙来凤山
去来凤山的那天,下着暴雨。
当时,我一手撑着把小雨伞,一手拿着地图,好不容易拦到了一辆的士。司机是一80后的小帅哥,黑黝黝的,看起来特别厚道。在去来凤山的途中,司机一直给我讲着来凤山的故事,但却好奇着,来腾冲的游客很少又上来凤山的,象我这样只身一人冒着倾盆大雨上来凤山的更是少之又少。我笑了。
我为何那么执着地一定要去来凤山呢?
首先给大家讲一段来凤山的故事吧!
来凤山矗立于腾冲城南,惯看秋月春风,任凭花开花落,默默注视着腾冲城的兴衰与崛起,矢志不渝呵护着腾冲人。
90万年前的某一个白昼或黑夜,洪荒中的天南一隅忽然在一阵石破天惊的闷响之中阵痛般地颤抖起来,接着,那含焰带火、熔金化铁的滚滚赤流便以雷霆万钧的声威从自己拱破的大地之窍狂喷滥泻,直喷得长空悬墨,大地沁血-那时节,这里也许已拥有许许多多的生灵,但肯定还没有如今这座令人神往的山。直到地火自熄,奔涌的岩浆变成了坚硬的玄石,狂荡的烟尘坠落为肥沃的泥土,这山才以一种神鸟的姿式矗立起来,并穿过漫漫岁月,成了名动一方的壮丽风景。
这山就是来凤山。来凤山是历史文化名城云南保山市腾冲的象征,也是腾冲城的“根”。因为整整一座腾冲城就是建筑在来凤山“出生”之时狂荡而下的岩浆所熔铸的坚固的玄岩之上的。
当历史之河流至公元1944年那个多雨的季节,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素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来凤山,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前沿经历了一场无比惨烈、无比悲壮的血与火的冶炼,并化作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历史壮歌中一个十分嘹亮的音符:
7月26日,久雨初晴,碧空如洗。中国远征军五十三军在空军支援下,于中午12时许对日寇盘踞数载并视为”攻不破的堡垒”的来凤山发起总攻,顿时,山上山下一片火海。战鹰裂空,投下的尽是惩凶的惊雷;铁流卷地,射出的全是复仇的怒火。下午,营盘坡、文笔坡告捷;次日凌晨2时许,敌困兽犹斗,决死反攻,我英勇男儿奋然而起,与之肉搏,战至拂晓,全歼狂傲之敌;近午攻克象鼻山;13时拿下文笔塔……是役,血战二日,敌遗尸盈壕,弃甲遍野,遁入城中……
据说大战之后的来凤山,没有一颗树,也没有一棵草,全是累累弹痕的一片焦土。
对于来凤山,我有着无比的敬意,这就是我坚持着一定要来来凤山的原因。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来凤山上的硝烟早已散尽。据说现在的来凤山漫山遍野都被浓郁的森林覆盖着;登来凤山等于穿越树的世界、林的海洋,享受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与褒奖。
司机把车停在山顶的一个停车场,给我指了指路,并告诉我,路的尽头有一高塔:文笔塔。
沿着火山石铺成的小道一直走着。穿过牌坊,雨雾中依稀可见远外巍峨屹立的“文笔塔”。作为森林中极为稀少的人造建筑,文笔塔建在来凤山的最顶端,堪称森林的点睛之笔:森林因有了它而彰显出人文精神,它因置身森林之中又呈现出勃勃的生机。据说腾冲归乡游子倘若在茫茫黑夜中进腾冲城,远远的便能看到文笔塔温馨的灯光。好人性化哟!我住在和顺的那几夜,都远远地看到了文笔塔的灯光。
雨雾中的来凤山,郁郁葱葱的树木更是显得青翠欲滴。当年鏖战的深沟高垒也被时光和游客的旅足磨平,唯有山顶上残存的弹坑无声地警示人们:莫忘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