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植:文武兼备,尤重《礼记》(下)韦力撰

关于卢植修《礼记》之事,历史的记载大多将他与马融并提,侯康在《补后汉书艺文志》卷一中称:

《释文叙录》引陈邵云:“后汉马融、卢植,考诸家同异,附戴圣篇章,去其繁重及所叙略,而行于世,即今之《礼记》是也。”《隋志》:“戴圣删大戴之书,为四十六篇,谓之《戴记》。汉末,马融遂传小戴之学,融又作《月令》一篇、《名堂位》一篇、《乐记》一篇,合四十九篇。”案,《隋志》所云,似因陈邵之说而傅会之,其实马融注《礼记》,但有解释,并无去取,邵言微误。《隋志》谓融增入三篇,尤误。刘向《别录》已称《礼记》四十九篇,桥仁著《礼记章句》四十九篇(见《桥玄传》),皆在前汉时,不待融足三篇也。融《广成颂》曰:“臣闻昔命师于鞬橐。”李贤《注》曰:“鞬以藏箭,橐以藏弓。鞬,音纪言反。”《礼记》孔子曰:“武王克殷,倒载干戈,包以兽皮,名之曰鞬橐。”郑《注》曰:“鞬读为键,音其蹇反,谓藏闭之也。”此马郑异义。

按照陈邵的说法,后汉的马融和卢植参考了各家不同的观念,经过一番精简,写出了《礼记》一书,这就是后世的通行本。而《隋书·经籍志》则仅提到马融传《小戴礼记》,而后加入了三篇其他的文章,成为了后世的《礼记》。

侯康认为,《隋书·经籍志》上的这段话其实就是化用了陈邵的所言。侯康说,马融所著《礼记》只是做了一些必要的解释,并没有做删减,所以陈邵的所言略有失误,而《隋书·经籍志》上则说马融加了其他三篇文章,这更是个错误。之后侯康又引用了马融在《广成颂》中的所言以及后世的注释,他以此来说明马融跟郑玄在解释字意时有着一定的差异。但卢植是什么意见?文中却没有讲述。

按照《隋书·经籍志》上所载:“《礼记》十卷,汉北中郎将卢植撰。”而《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则称该书为二十卷。但无论十卷本、二十卷本,该书都失传了,今日所见卢植所著《礼记》一书,大多是后人的辑本。对于这些辑本,王锷在《〈礼记〉成书考》中列明如下:

王谟辑有其《小戴礼记注》一卷,收入《汉魏遗书钞·经翼》第二册。臧庸辑有其《卢氏礼记解诂》一卷,前有乾隆五十四年(1789)卢文弨序,后有《补遗》二则及《附录》七则。臧庸辑本收入《拜经堂丛书》和《鄦斋丛书》。马国翰辑有其《礼记卢氏注》一卷,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经编礼记类》。黄奭辑有其《礼记解诂》一卷,是本以臧本、马本互校,所辑悉与臧本同而与马本异,收入《黄氏逸书考·汉学堂经解》。

前面提到,卢植作有《三礼解诂》,但侯康认为卢植不可能写过这样一部书,他在《补后汉书艺文志》卷一中说:

《唐书·儒学传》元澹《释疑》曰:“《小戴礼》行于汉末,卢植合二十九篇而为之解,世所不传。”《经义杂记》云:“卢氏校定《礼记》,今日虽亡,汉唐人偶有称述,尚可得其略。”……康案,《本传》称植作《三礼解诂》,非也。植未尝兼注《三礼》,今从《三国志·卢毓传》注引《续汉书》。王谟、臧庸堂俱有辑本。

然而卢植对《礼记》的研究却没有疑问。虽然他的著作失传了,但他的有些观点却被他书所引用,故而其研究成果零星地得以保存。对于他的研究体例,王锷在《〈礼记〉成书考》中总结为四点。一是解释字义,二是阐释礼义。比如《王制》“丧从死者,祭从生者”,卢植对这句话的注释则为:

从生者,谓除服之后,吉祭之时,以子孙官禄祭其父祖,故云“从生者”。若丧中之祭,虞、附、练祥,仍从死者之爵。故《小记》云:“士附于大夫,则易牲。”又云:“其妻为大夫而卒,而后其夫不为大夫,而附于其妻,则不易牲。”又《杂记》云:“上大夫之虞也,少牢;卒哭、成事、附,皆太牢。下大夫之虞也,特牲;卒哭、成事、附,皆少牢。”是丧中之祭,仍从死者之礼。

卢植注解《礼记》的第三点则是记作者和时代,第四点则为讲解礼制。比如《仲尼燕居》“吾语汝,礼犹有九焉,大飨有四焉”,孔子为子张、子贡、子由讲礼,孔子先告诉他们礼的重要性,而又说礼有九方面的内容。但这九方面的具体是什么呢?孔子没说,于是卢植解释道:

大飨有九者:揖让而入门,一也;入门而悬兴,二也;揖让而升堂,三也;升堂而乐阕,四也;下管《象》、《武》,五也;《夏》籥序兴,六也;陈其荐俎,七也;序其礼乐,八也;备其百官,九也。

其实,卢植不仅注释过《礼记》,他对《仪礼》也有研究,金德建所撰《金德建古文字学论文集》有一篇题目的文章即是“论东汉古文本《仪礼》出于卢植”,题目就代表了观点。

关于卢植为什么要校正《仪礼》?金德建在其文中首先说:“郑玄注解《仪礼》,经文就混合兼采,今古并见,难以一律。因此东汉末年发生了卢植起来想校正文字,产生古文本的《仪礼》。”

接下来,金德建在文中引用了《后汉书·卢植传》中关于卢植的自言家中没钱雇抄写之人的那段话,而后金德建在其文中列出了三方面的“可以注意”之处:

卢植讲的指文字上的问题。立熹平《石经》在于“正定文字”。《后汉书·儒林传》说:“正定五经刊于石碑。”《蔡邕传》也说:“正定五经文字。”现在卢植的“考《礼记》失得”,目的也在于要“刊正碑文”。(二)熹平《石经》采用今文本,熹平《石经》建立后,卢植再要“刊正”《石经》“碑文”,可以知道卢植必定是用古文来刊正石碑上的今文。(三)卢植说“从马融古学,颇知今之《礼》,特多回冗。”注:“回冗,犹纡曲也。”李贤注,意义未显。《后汉书·仲长统传论》说:“回泬于曩时。”注:“回泬,不齐一也。”卢植所说“回冗”,应当解释作不齐一为妥;不齐一就是文字不能一律纯粹。卢植从古学上而知道不一律,这种“回冗”想必就指违反古学,中间夹杂今文了。因而可知卢植企图从事,应该就是运用古文来刊正《礼记》里的今文了。

而后金德建做出了如下的结论:“因此我们可以明了卢植说:“从马融受古学,颇知今之《礼》、《记》,特多回冗。”又说:“考《礼》、《记》失得,刊正碑文。”这一建议概括起来,就是想把传《礼》诸家所行用的,文字上并不整齐的今文本《仪礼》,校定成为文字上古文本的《仪礼》。”

但卢植的提议究竟有没有结果呢?该文中引用了清臧琳在《经义杂记》中的所言:

《后汉书·卢植传》云:“时始立太学《石经》,以正五经文字。植乃上书……刊正碑文。”下云:“会南夷反叛,以植尝在九江,有恩信,拜为卢江太守。”下云:“复征拜议郎,与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杨彪、韩说等,并在东观校中书五经记传,补续《汉记》。帝以非急务,转为侍中,迁尚书。”据本传观之,知子幹刊正碑文之奏,未经允行,会南夷反叛,出为卢江太守,而斯事中止矣。盖《礼记》后儒所定,故不无粃谬处。卢氏欲本师说裁正之,诚有功圣典之举;乃为事所阻,千古恨事。

看来,好的建议定能得到当权者的认可,而卢植也就没能实现他的愿望。

卢植墓位于保定地区涿州市清凉寺办事处卢家场村卢氏宗祠内。此程的寻访是以北京为起点,而后在河北中部地区兜了一个大圆圈。此为第一次自驾车探访,几天的行程走下来,能够深切地体会到自驾车的利与弊。

因为正赶上假日,高速公路上的车比往常密集了许多,好在我对这一带的路径较为熟悉,东拐西绕之后,还是能够一一到达目的地。

在墙上看到了“卢氏源流”

沿京石高速北上,从涿州市出口下道,进入涿州市,在卢家场村卢穗大街的墙上即看到了“卢氏源流”的介绍文字。看来,卢植直到今日还受到当地人们的关注。

找到了祠堂

从村中穿过,来到村北的空地上,找到了卢氏祠堂所在。祠堂占地面积约有十几亩地,从外观看有点像一个寺院,然祠堂的大门紧锁,我向旁边剥玉米皮的妇女打听,如何能进入祠堂。她告诉我,卢凤仙拿着钥匙。我请她帮助我找到这个卢凤仙,她说自己没有卢的电话,又告诉我说祠堂墙上写着的电话就是卢凤仙的。我跑到门房的墙前,果真看到有人用粉笔在红墙上写着来人打“1359….75”的字样,可惜其中的几个数码不知被何人有意地蹭掉了。

大门上着锁

墙上的电话被人蹭掉了

我把这种情况转告给了剥玉米的妇女,她说自己也确实不知道卢的电话。无奈,我只好沿着祠堂的围墙四周转悠,试图爬上墙拍照里面的情形,但围墙太高,几次攀跃都未成功。

剥玉米的妇女

我的举措被那几位剥玉米的妇女都看在了眼里,也许我的执著让这个妇女受了小感动,她说:“你别费力气了,我通过关系帮你找。”于是其中一位掏出手机给村里人打电话,我听到她在问谁知道卢凤仙的电话。两个电话后,她告诉我,已经通过其他的人转告了卢凤仙,一会儿就到。

卢凤仙先生

我向这位妇女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谢意,而后就耐心地等在门口。不一会儿,见到一位骑自行车的大爷径直走到门口,掏钥匙就打开了祠堂的大门。以我的理解,卢凤仙想当然是一位女士,我不确定眼前来的这位大爷是不是赶巧也来到了这里。我问剥玉米的妇女:“不是卢凤仙拿钥匙来吗?”妇女笑着告诉我:“他就是卢凤仙。”

既然如此,我立即跑上前去跟那位大爷说:就是我通过村民请他来开门的。大爷听后很客气地跟我说了句“请进”。

祠堂内的甬道

祠堂院内面积不小,呈现窄而长的一种格局。进入院内,则是笔直向前的甬道,前行三、四十米,甬道的尽头即是卢植墓,墓前十米的地方有石刻的牌坊,横写四个大字——“千古人龙”,牌坊两边的立柱上刻着“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墓庐面积占地约二百平米,高约六米上下,墓碑高约一米多,用小篆刻着“卢植墓”,然而此墓顶颇为奇特因为其顶端是红色的,这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寓意在。

“千古人龙”

红顶墓碑

范阳堂

祠堂内景

拍照过程中,卢凤仙在招呼我进祠堂。祠堂在墓园的入口处,牌匾写着“范阳堂”,里面的陈列方式跟传统的祠堂不同,中间没有摆放着卢植像,墙壁上挂着“范阳卢氏远族世系”的介绍牌,介绍牌是用贴膜所制,看上去已变得皱皱巴巴,然而卢凤仙仍然耐心地跟我讲解着这个世系中的重要人物。

密密麻麻的名人

其中六祖慧能竟然是范氏第四十七世祖,因为慧能其父卢行瑫曾在涿州为官,后遭贬迁居岭南,遂落户广东新州,慧能竟然跟卢植有关系,我听着很是新鲜,因为此前我未做过这样的联想。卢凤仙又告诉我以前韩国总统卢泰愚也是卢家的后人,并且他指给我看在世系牌中的位置,介绍牌上说:

据韩国《卢氏三陵坛志》记载,韩国卢氏是唐吏部侍郎卢从愿、后唐宰相卢文纪之后。卢鸿表任徐州刺史,其子卢震顺任兖州刺史,震顺子卢穗(原名惠)翰林学士、官上护军(比正三品),卢穗子卢垓为翰林学士。唐末,“国无善政,祸机潜发”。于是,卢穗由范阳率其九子及家眷,偕7名大学士,“翻然航海而东”。当时,正值新罗国第五十二代王孝恭王即位。国王在东京(今庆州)以国宾礼遇卢穗。卢穗及其九子“尽忠王室,自有攘斥之功”,为击退百济与渤海国的进攻做出贡献,“分封九邑”,卢氏遂分布于光州、交河、安康、平壤等地。据统计,卢氏在朝鲜半岛繁衍发展总人数30多万人(其中在韩国有20多万人,在各姓氏排名中居第46位)。

卢氏在韩国的介绍

这些记载真令人惊叹。后来我读到了郑新芳的《卢植与范阳卢氏》一文,该文中称:

范阳卢氏望族,自卢植这后,诗礼传家,德才并重,有功于国,世代簪缨。汉魏以来,范阳卢氏无论播迁海内外何处的,都将宗祠奉为“范阳堂”,自认范阳卢氏的后裔。范阳卢氏俊彦,灿若星河,代代英才辈出。从魏晋到唐代,正史记载的卢姓名人就达八百余位。其中,有宰相、尚书、刺史、太守、郡守等百余人。魏晋南北朝至南宋期间,计有卢氏宰相23人。其中卢氏“八相佐唐”更被传为历史佳话。

其实,卢植的后人也有很多的大才子,郑新芳在其文中又写道:“卢氏诗人著名的有'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卢植十五世孙)、'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卢植十九世孙),以及卢殷、卢仝、卢真、卢藏用、卢贞等等。”

我看着这些展板,赞叹着卢植的伟大,突然想到给我开门的卢凤仙老人也姓卢,于是我问他是否为卢植的后人,他只是冲我一笑,似乎在回答我:“这还用说吗?”而后卢凤仙告诉我,明天有很多卢氏后人来此祭拜卢植,并且有很多外地来的领导,希望我能来参加。我告诉他,自己要继续走下程寻访之路,实在赶不上这次盛会了,但仍然谢谢他对我的盛情邀请。

(0)

相关推荐

  • 铭旌、重、神主、魂帛、引魂旗、灵位

    现时生活中,在北方农村大部分地区,丧事活动有铭旌,有灵位,有引魂旗,有神主,没有魂帛和重,由于没有政府层面的统一规范,这些丧事标识和丧事仪礼在具体操作上差异很大,不同地区.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等,即便同 ...

  • 【乡土兰溪】蒋塔有棵“树中王”

    蒋塔有棵"树中王" 蒋塔村位于兰溪市西乡,与建德交界处,东邻建德县,外俞村,下田何村,西邻卢山村,南从机耕路通往朱家村,北靠毛竹尖.长岗山脉,至后山来龙.村落在山上,高耸如塔,山顶 ...

  • 千古客家名村:江西卢屋村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唐江镇是一座千年古镇,历来有"三街一村"之说.这村,指的便是卢屋村.2019年6月21日,卢屋村被列入国家文物局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千年客家村 卢屋村是一个 ...

  • 【西散原创】温圣巍作品 | 古村悠悠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唐江镇是一座千年古镇 ...

  • 万氏石经考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十四 石经考 目録类二[金石之属]提要 [臣]等谨案石经考二卷 国朝万斯同撰斯同有庙制图考已著录石经沿革异同唐宋以来论者龃龉不一昆山顾炎武始辑诸家之説为石经考实有剙始之功斯同是编悉采 ...

  • 《隋书·经籍志》所见文献析出现象

    作者:阳清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09日 13版) 作为文献著录和考证的一个常用术语,文献析出亦即从母文献中分析出子文献,二者单独别行并流传于世.这种文献学现象在训诂学著作中较为 ...

  • 讀同治二年郑柴翁隶书八言联

            成都徐无闻永年先生签条题曰:"郑柴翁隶书八言联."柴翁者,清季诗文大家郑珍子尹也,贵州遵义人,与独山莫友芝郘亭并称"西南巨儒",二人皆宗许郑,工 ...

  • 卢氏子孙们,请顶起我们中华卢氏的中兴发祥之地!

    关于大力建设范阳卢氏总祠堂的倡议 "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卢氏名声誉满天下,始于东汉年代范阳(现为河北涿州)的卢植始祖.卢植(121年-192年),才兼文武,名著海内, ...

  • 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下)韦力撰

    虽然柳词中有俚语,但其中的绝妙之处,宋翔凤则认为绝对能够冠压群雄.俗语说"树高于林,风必催之",柳永的词名享誉天下,这当然会引起太多人的嫉妒,嫉妒的表现方式不同,最恶劣者就是不断地 ...

  • 书院·南阳诸葛书院:卧龙旧居,三顾之地(下)韦力撰

    一路下行 匾额 其实按照文献记载,诸葛书院旁建有孔庙,这座孔庙早在元代已有之,元代著名文人程钜夫在其所撰<敕赐南阳诸葛书院碑>中写道:"至大初,故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何玮行农至郡,率 ...

  • 骆宾王: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下)韦力撰

    <讨武曌檄>的第二个段落,则是讲述了李敬业的家史以及他举起义旗的壮举,并且认定这场正义战争"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而第三个部分则为: 公等或家传汉 ...

  • 【孔迹】子路问津处:滔滔天下,丘不与易(下)韦力撰

    虽然孔子最终没能得到公正的施展机会,但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孔子还是努力地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思想贡献于社会.这显然是一种有责任心的表现,这样的人应该大力表彰,而不是来嘲讽讥笑,甚至批判他. 对于< ...

  • 觅画记·髡残:虽极恣肆而无不在规矩之中(下)韦力撰

    髡残自称是个懒人,故宫博物院藏<山水图轴>有其题跋:"余生平好懒,畏应酬人事,欲寻灵境,挂衲空山,其志存于心胸,自幼至今.常想古往今来,有许多事迹,亦有图王定霸者,亦有贪求无厌者 ...

  • 「觅史记」崔鸿《十六国春秋》:已佚再现,真赝互见(下)韦力撰

    崔鸿家族原本居于河北清河郡,他的曾祖崔旷早年跟随南燕主慕容德南渡黄河,迁居于青州.崔鸿的祖父崔灵延在宋孝武帝时,任龙骧将军.长广太守,授封关内侯.孝文帝太和二十年,北魏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平定三齐,崔灵 ...

  • 「觅史记」魏收《魏书》:婉而有则,繁而不芜(下)韦力撰

    也许是皇帝的承诺使得魏收敢于放胆书写,在那时,史料留下来比较充分,使得魏收有三年时间就撰写出<魏书>一百三十卷.那么魏收在撰写魏史时是否真的那么狂妄,可以任意地褒贬他人呢?为此,<北 ...

  • 觅苏记·广东惠州:合江楼、嘉祐寺:三迁居所(下)韦力撰

    在正常情况下,被贬之官在贬地尽量少说话,更不会去参与和干涉当地的一些政令,因为言多必失,很可能给自己招来更大的祸,然东坡却不顾自身安危,他利用程之才的关系,为惠州当地解决了不少问题.对此,宋费衮在&l ...

  • 「觅画记」李渔、王概:画学之金针,艺林之宝玩(下)韦力撰

    <画传>出版到三集时,李渔已去世多年,而李渔亲手建造的园林芥子园也已经被转卖过几回,但<芥子园画传>却畅销不衰,<画传>的传世也让人们记住了芥子园这座小小的园林.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