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血泪的《地雷区》,足以让观众动容的故事,人性在伤痛中回归
影片《地雷区》根据少有提及的真实历史故事改编,本身充满了血泪,在地雷区为观众展现了一个足以让观众动容的故事。尚未成年的士兵,冒着生命危险拆除前辈们埋下的地雷,死伤无数,也让看管他们的丹麦军士从开始对他们的憎恨到后来的人性觉醒“放”他们回家。人性最终在伤痛之中回归,抛开种族国界的束缚,生命本值得尊重。
原创声明:本文由得心电影编辑得心原创,感谢分享,文章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抄袭,发现必究!
在合适的时间,看一部合适的电影,你会收获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凉,若是常驻,得心愿奉上一篇最真实精彩的影评陪你走完这一场!
《地雷区》讲述了二战结束后年轻的德国战俘,在丹麦西海岸排雷的故事。感觉也算是从另一个角度对二战的反思吧!法西斯的残暴震惊世人,但是不是就可以说所有的德国人都是不可饶恕的恶人?是不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国家、人民造成过伤害,我们就要以牙还牙?就可以随意的践踏他们呢?一群没有任何排雷经验的孩子,因为祖国的罪行而被派往丹麦海边去排雷“还债”。
其实,在战争中无论哪一方的平民和孩子的生命,都是最不容易得到尊重的,会让很多良善的观众,在观影时忽视其部分转场方面的滞涩、欠流畅。影片画面不错,越平静越预示着下一步不堪境况的来临。虽说该片的每个拐点都在意料之中,但当它真的发生的时候,还是感到凄凉无望。
也许你会认为,平庸的执导加上类型化流水叙事,让本该震撼人心的情感冲击,变得浮于表面,即便有路易斯霍夫曼,罗兰默勒等人的卖力表演打底,依然无法掩饰角色塑造单薄,道德和政治立场边缘挣扎之感,被简单粗暴地一笔带过,很讨巧的题材没能把握好,很遗憾。
而且,影片讨论视角始终停留在主角将士为起点,也就是战胜方应以何种方式处理战败德国,德方代表团是一群被迫害涉战未深的年轻德国战俘。由此题材不算新鲜,剧情讨论单薄,倒是片末将士逐渐认同少年战俘在排雷区上踢球的戏份非常有趣。或许这部电影价值观有问题,你德国人埋的雷,不用你德国人去排,谁去排,可怜归可怜,爱归爱,现实问题摆在那里,总得有人负责。
不管怎样,故事切入点很好,战争遗留的地雷区隐喻了战争留下的创伤和仇恨,以小见大;故事设计一群未成年士兵直面地雷区的生死挑战,人物洗脱了战争固有的道德判断,能博得同情,并使得危机感也更强烈;讲述站在德国未成年战俘的立场上,反思战争伦理的角度也很新颖。
同时,这又是一段尘封的历史,整个观影过程让人惊心。一个个年轻生命随之消逝,战争的罪行本不应该由他们来承担。在影片中也可看出德国人的坚韧与细致。北欧的影片总是在平静之中,演绎着最为让人动容的情绪。全片摄影简洁冷练,叙事克制冷静,紧张氛围暗流涌动,时不时得为这帮孩子捏一把汗,流一把泪,叹一声气。
硬朗的写实风格、唯美的西岸风光(那醉人的白沙)、出色的表情演绎(那群可爱的少年)都值得花100分钟去品味。观影过程中一直警惕着,不知道下一秒是不是就会有爆炸,虽然猜中了几个桥段,但还是心有余悸,我们身处事外尚且如此,可想当时那些男孩们的极端处境。从头至尾仅有5次爆炸就基本使剧情兼具惊悚的味道了,着实考验你的小神经。
战争从来都是残忍,肮脏的,更有人性所有卑劣属性的集中爆发。可悲这世界上居然总有被假象和谎言愚弄而崇尚战争的人群存在。本片诞生有德国重回世界主流大国的因素,更可贵的是向人们展现了战争结束,人性回归的心理历程。
战后的创伤无处不在,年轻的生命为此买单。丹麦人的恨,男孩儿们的无辜,无从指责也无力反驳,唯有无奈与心疼。美丽的风景和人性的黑暗对比实在强烈,男孩们手挽起手在沙滩上排雷,仿佛一场空前的默哀。导演极为擅长驾驭情绪,娃娃受伤的四肢、不断重复的理想、直白粗暴的凌辱,军士长情绪跌宕与人性的觉醒,甚至连男孩的一个眼神都传递出悲鸣。
《地雷区》是属于丹麦与德国两个国家共同对战争反思的力作,对人性的尊崇构筑了电影深刻的内在纵深,最后那个违抗命令救出德国孩子们的卡尔中士与最开始的样子相比已经判若两人,全片的重心就是卡尔如何在与这群扫雷德国兵相处的过程中发生改变,这实际也象征着人性在伤痛之中的回归,抛开战争后对于生命的尊重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