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式记不住怎么办

知识的知识,才是真正的力量源泉

很多人都遇到过定式记不住的问题。“一个简单的定式需要记N遍”,“记住的定式几天就忘了”,“实战中总是卡壳”,这些都是新手们经常遇到的问题。

其实,你往往只是超前学习了。这篇文章将会告诉你如何挑选适合你棋力的定式,以及如何记住它。

定式通常指“开局阶段,局部约定俗成的下法”。注意,是约定俗成的下法,而不是互不吃亏的下法。是否吃亏一定要参考周围的子力分布。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主张把定式叫做常型的原因,具体可以参考《取消定式?也许常型才是更合适的表达》。但在本文中,为了减少理解成本,我们依然沿用“定式”的表述。

角部的变化非常复杂,而通过记忆常见定式,可以使你快速的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变化。否则,你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局部计算,无暇顾及大局。

但记忆定式并不轻松,少则几手,多则十几手至几十手。死记硬背将会非常苦难。我并不主张通过一些技巧来帮助记忆,例如记忆图形,或者把定式抽象成故事,口诀等等。这些做法也许能帮助你记忆定式,但很难帮你理解定式。

如果做不到理解,当对手走错的时候,就无法给予有效的打击。而且,通过这种方式记忆容易产生偏差,这些偏差常常带来非常糟糕的后果。

我主张的做法是,学习一个定式,要像庖丁解牛一般,了解每一步棋的思考逻辑。不仅如此,必要的时候,还要透过表象,去探索更深层的思考逻辑。

这样讲可能比较抽象,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图1 点三三连板基本型

图1是点三三连板定式的基本型。有不少孩子学这个定式的时候会卡住。这个定式看似手数不多,但想掌握好也并不容易。

表面上看,黑棋想把白棋封锁在角上,以获取外势。但很容易发现,黑棋这手棋是有破绽的,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破绽是什么。

图2 白棋的手段

白1打吃,黑2粘上,白3再打吃2路的一颗黑子,这是白棋的反击手段。要注意的是,白棋要想掌握这样的反击手段,不仅要掌握二路打吃的方向,还要掌握连续打吃的吃子技巧。

再回到黑棋的视角,黑棋在当初连板的时候,就应该预料到白棋有这样的吃子手段,并想好后续的对策。那么黑棋的对策是什么呢?

图3 黑棋的对策

黑4通过打吃的先手,反过来吃掉了白棋角上两子。这里看出,黑棋也需要掌握连续打吃的吃子技巧。

虽然这些都是简单的吃子技巧,但所有的招法,都必须在黑棋连扳的时候思考清楚。黑棋要提前计算白棋的反击手段,和黑棋反弃子吃角的招法。

所以,在学习这个定式的时候,必须完整的理解“连扳”这手棋的内涵,才算真正掌握了。“连扳”的目的是弃子吃角,而不是封锁外边。

如果孩子记不住这个定式,或许可以深入的了解下他对每一步棋的内涵是否真正的了解,从而挖掘出记不住定式的根本原因。

任何体系化理论的学习,都应该遵循由简到难的顺序,定式也不例外。怎么判断一个定式的难度呢?很多人是靠手数来判断的,手数越多越难。

这个方法并不准确。有些定式虽然手数少,但蕴含的计算量非常大,每手棋背后的内涵也很丰富。有些定式手数很多,却几乎都是必然的下法。所以光凭手数,难以判断定式的复杂度。

可以结合手数和每手棋的思维深度,综合评价定式的难易程度。思维深度指的是着手的“内涵”。如果一手棋的目的显而易见,思维深度就比较低。如果一手棋的目的比较隐蔽,需要综合考虑几个回合的应对才能得知,思维深度就比较高。

我们来看一个简单定式。

图4 小飞挂尖顶定式

图4展示的定式,每一手棋的行棋逻辑,都比较简单直接。白1挂角,限制黑棋向右扩展。黑2尖顶护角。白3长,加强自己。黑4拆,加强并扩大角部地盘。白5拆三,安定自己。

可以看到,每一步棋的目的,用一句话就可以基本讲明白,而不需要进行双方的假想博弈。我们把这个定式的复杂度定为5(一共5手棋)。

那么之前提到的点三三连板定式的复杂度怎么测量呢。

图5 完整的点三三连板定式

图5是完整的点三三连板定式。一共有12手棋,所以基础的复杂度是12。该定式除了基础复杂度,还有思维深度导致的复杂度,黑6连板的时候,要考虑白棋的反击手段,以及黑棋的应对方式。

如何量化思维深度带来的复杂度呢。这里我参考了编程中圈复杂度的概念,给出一个定式中由思维深度带来的复杂度计算公式,那就是用思考的层数,乘以每一层的手数,再进行累加。

例如,白7至白9,一共3手棋,思考层数是1(白棋的反击手段)。黑10至黑12,也是三手棋,思考层数是2(黑棋的应对,必须建立在已有白棋应对的基础上)。因此,由思维深度带来的复杂度就是 3 * 1 + 3 * 2  = 9

这个定式的总复杂度则是12 +9 = 21,所以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定式。

如果有孩子记不住,千万要对他有足够的耐心哦~

定式复杂度的计算方式,是我的一家之言,其科学性和严谨性并未得到严格证明,希望大家谨慎交流。大部分定式是符合这个规律的,如果有更好的度量方式,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前文说的复杂度,仅仅反应了记忆定式的难度。但记忆定式和掌握定式,却是完全不同的维度。一个定式是否好掌握,还要看定式之后的后续变化。

AI时代的到来,带给我们大量的新定式。除了“芈刀”等几个大型定式,大部分定式的手数都变少了。手数变少意味着定式好掌握吗,往往不是这样。

我们看一个最经典的AI定式。

图6 经典AI点三三定式

点三三定式在AI时代之前就很常见,但AI对其进行了改良。如图5,以前白棋需要在A位扳粘,进行A至D的交换,成为白取地,黑取势的格局。

AI把扳粘省略了之后,看上去还是白取地,黑取势的格局,手数还变少了。那这个定式变简单了吗?非但没有,反而还变难了。

白棋角部不再是非常明确的活棋,如果黑棋将来在二路扳粘,我们需要了解角的死活情况以及先后手。黑棋的外围也不再是外势,你甚至不知道它是什么,被白棋在外围走几手,黑棋甚至可能变成孤棋。

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导致这个定式掌握起来非常麻烦。我甚至觉得它不太适合初学者学习。

综上所述,我们有了两个维度的评价指标,即定式的复杂度,和后续变化的难度。我们应该按照这两个维度筛选适合自己的定式,由浅入深的学习。

这里我将给出一些常见定式,以及我对它们在两个维度上的评分,仅供大家参考。

图7

图7是小目托退定式,手数少,每一手棋的目的比较明确。

  • 复杂度:

  • 后续变化难度:

图8

图8是星位点三三的一型,手数少,目的也明确,但后续的变化非常多,不仅是黑棋对白角的后续手段,还是黑棋外围3子的厚薄,都较难掌握。

  • 复杂度:

  • 后续变化难度:

图9

图9星位挂角一间低夹定式,手数中等,每手棋的目的相对比较明确。后续的变化并不多,比较好掌握。

  • 复杂度:

  • 后续变化难度:

图10

图10是著名的芈氏飞刀的变化之一,过程可谓非常惊险刺激,步步都是陷阱。但这个定式下完之后,角上形成明确的双活,外势也是各占一半,后续变化很少。

  • 复杂度:

  • 后续变化难度:

最后做一个总结吧。记定式永远都不是目的。了解记定式背后的目的,才能用最科学的方法掌握定式。我们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习知识的知识。

定式的学习顺序,取决于定式的复杂度和后续变化的难度。在初学阶段,一定要选择两者都比较容易的定式,这样会更容易上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