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3月12日,北京协和医院医生对...
1925年3月12日,北京协和医院医生对孙中山遗体进行解剖,发现先生内脏胆囊和胆管出现病变,为典型的胆囊腺癌症状。当解剖完成以后,从1925年至1929年,中山先生遗体先后经过了六次入殓,并且更换了四次棺材,直到1929年6月正式安葬于南京中山陵,永远长眠在祖国的大地 ,受到后人的万世景仰。
为了能让民众瞻仰中山先生的遗容,中国国民党一度与苏联政府取得联系,希望由苏联方面传授经验,仿效列宁墓制造水晶棺来保留先生遗体。从协和医院档案可知,就在尸检解剖工作结束后不久,由协和美籍医生主刀,在中山先生遗体上先涂抹防腐药物,紧接着取出内脏,再清洗腹腔,最后在大腿内部注入浓度为40%的福尔马林。数天以后苏联政府出动专列,以最快的速度将一具水晶棺送往北京,随行的还有参与列宁同志遗体防腐的医护人员。
结果没想到的是,当苏联医护人员对中山先生遗体进行评估的时候,认为遗体肤色已经开始变黑,即使是使用水晶棺进行保存,最多只能保存20年。至此原计划只得宣布取消,苏联政府赠送的水晶棺搁置在北京碧云寺灵堂,而国民党方面则将最早入殓先生遗体的美国沉香木棺材打开,改为一口中式楠木棺材,棺内盛满福尔马林,为先生更换大礼服,礼帽和皮靴,存放在碧云寺金刚宝座塔石龛内。
仅仅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随着北伐军在战场上取得节节胜利,北洋政府居然有人向张作霖献策,声称中山先生停灵的碧云寺风水太好,只有焚尸才能阻断北伐军的继续进军。为了保护先生的遗体,按照《香山公园志》的记载,当时担任香山慈幼院院长的熊希龄早年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由他出面与张作霖进行交涉,最终张作霖只得下令派张宗昌出动一个连的兵力进驻碧云寺,严禁外人靠近金刚宝座塔。
但在孙中山卫队眼中,北洋军阀是靠不住的,于是在1927年11月26日凌晨,守灵卫士将先生遗体从中式楠木棺取出,用棉花药水包裹住,放进美国沉香木棺,秘密转移至碧云寺东侧水泉院山洞,直到1928年张作霖败退东北身亡以后,又重新放回中式楠木棺,安置在碧云寺金刚宝座塔石龛。
当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中国以后,中山陵也顺利竣工,1929年5月国民政府启动奉安大典,决定将中山先生遗体永久安葬在中山陵。有关这段历史,《总理奉安实录》予以了详细记载。同年5月底 ,协和医院医生赶赴碧云寺,将中式楠木棺内的福尔马林排净,使用白色绷带包裹中山先生遗体全身,暂时放回美国沉香木棺内。
当先生遗孀宋庆龄与儿子孙科来到碧云寺后,由孙科为先生遗体更衣,内裹白绫,外穿长袍马褂,放进国民政府订制的美式铜棺内。而先生换下的大礼服,礼帽和皮靴放进中式楠木棺中,永久封存在碧云寺金刚宝座塔石龛,是为中山先生衣冠冢。
1929年6月,装有中山先生遗体的美式铜棺被运到南京中山陵墓室。而这个墓室为半球形建筑,由花岗石和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穹顶为彩色马赛克镶嵌的国民党党徽图案。墓室最下方为安置美式铜棺的墓穴,深为5米。当美式铜棺下葬以后,由捷克雕塑家高崎按照中山先生遗体形象雕刻了一个白色大理石卧像,成为中山陵的一大象征。
值得一提的是,据梅葆琛的回忆,1961年京剧大师梅兰芳去世以后,经过周总理特批,当年入殓过孙中山的那口美国沉香木棺被用来安葬梅先生的遗体。另据毛主席纪念堂建设参与者韩伯平的回忆,1976年毛主席病逝以后,有关部门曾前往碧云寺查看那口曾为中山先生订制的水晶棺,但后因各种原因,最终主席未能用上。
每年3月12日不仅仅是植树节,更是孙中山逝世纪念日。作为一代伟人,从1894年成立兴中会,到1911年辛亥革命,中山先生百折不挠,在17年时间里发动了十次起义,直至武昌起义成功,十八省得以光复。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不同的是,自从辛亥革命胜利以后,除了袁世凯复辟帝制83天就失败,溥仪复辟12天就被迫收场以外,此后的中国再无帝制,更没有经历过英法那样的反反复复,仅从这一点来看,中山先生就无愧于民主革命先行者这个殊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