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院士:德国妻子入中国籍,风雨同舟60载

开篇先简单介绍一下裘法祖院士:留学德国10年,在祖国最贫弱的时候,带着学成的一身医术,携德国妻子风尘仆仆返回中国,为祖国的医学事业贡献了一生。

他的“裘氏刀法”享誉国际,成为中国著名的外科学家,肝胆外科和器官移植外科主要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晚期血吸虫病外科治疗开创者,有“中国外科之父”之称,医学教育家,中科院院士。

裘法祖院士

2008年6月14日,裘老以94岁的高龄告别了他深爱的医学事业,告别了他深爱的夫人裘罗懿,告别了他深爱的祖国,仙逝了。

夫人裘罗懿已经是86岁的老人了,裘老去世的消息还不敢让她知道,她安静地坐在客厅里,像每天一样等待着裘老下班,60年的相濡以沫、60年的风雨同舟,两人早已融为一体。

夫人裘罗懿说:“我的位置永远在丈夫的身边”,裘老说:“我们是世界上最美满的婚姻”。

裘老与夫人裘罗懿

远涉重洋,留学德国

1936年底,22岁的裘法祖,完成了在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前期的基础学习,在两个姐姐的资助下,前往德国的慕尼黑大学医学院继续后期的临床学习。

由于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需要大量的医生,学校的学制缩短了,1939年秋,比原计划提前一年,裘法祖毕业了。

毕业时作为外国留学生,可以享受德国的一种优待学位考试,就是写一篇论文,参加4门临床学科的考试,就可以获得博士学位。

而裘法祖拒绝了这个待遇,怀着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决定和德国学生一样,先参加德国的国家考试,再参加博士考试。

德国的国家考试非常严格,要求在一个月中考完全部14门课程,即病理、药理、微生物和卫生学、局部解剖、病理生理、内、外、妇、儿、神经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以及法医学。

裘法祖在1939年9月的一个月里,完成了全部14门考试,并获得总成绩“I”(最高分)。

德国的考试是出了名的难,能及格就可以炫耀了,可你知道主考官怎么说的吗?评语:你答得太好了,我不得不给你100分,因为这是满分。

裘法祖这一个月体重掉了整整10斤。

同年的11月,他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上过大学的同学们,都能懂得到这种学习强度是如何的吧!

青年裘法祖

经济窘迫,发奋苦读

裘法祖受姐姐的资助去留学,每月生活费只有70马克。租一间简陋的房子30马克,没有浴室、没有取暖设备,冬天非常冷。剩余的40马克是吃饭和零用。

这三年,裘法祖过得非常艰苦。每天风雨无阻要去医院见习,寒暑假都不例外;同时,还要在学校病理研究所兼做论文课题。

中午在学生专用食堂吃饭,只舍得花60芬尼(1马克=100芬尼),晚上就切几片面包,抹点果酱充饥了事。从没有出去旅行过,也没看过一次电影。

后来他回忆起来,都惊奇自己竟有如此毅力。

因为胸中满载着坚定的信念:要为祖国学本事。给了他无穷的动力。

人的信念是神奇的,它会换发你的超能量。

异国他乡,一见钟情

1939年底,裘法祖获得了博士学位。毕业后他选择在慕尼黑大学教学医院工作,师从布龙纳教授。

工作的第一年是没有薪水的,每天上下班搭乘班车。他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经常替别人值夜班,在布龙纳教授指导下,管理病人、做手术,恪尽职守。

由于他工作勤奋,受到布龙纳教授的好评,一年后就取得了住院医师的职位,同时担任布龙纳教授的私人助理。

这时,他开始有了薪水,经济状况大为改观。

一天, 裘法祖在慕尼黑医学院见到一位德国女孩,扎着两根小辫子,脸上洋溢着阳光笑容,样貌美丽迷人。

裘法祖情不自禁地上前搭讪,问女孩叫什么名字。原来,女孩叫罗懿·寇西尼,就是慕尼黑医学院的学生。当时裘法祖是慕尼黑大学医学院施瓦本医院的外科医生。

他们就这样相识了,互生好感,裘法祖说:“我们是一见钟情”。

这一段美丽的邂逅,德国女孩和中国青年医生,谱写了60年生死相依的旷世恋曲。

青年时期的裘法祖和夫人罗懿

罗懿,1922年出生于德国,父亲是工程师,她从小美丽聪慧,是父母的心尖宝贝。

她看重裘法祖的品格端庄、待人诚实、成熟稳重、工作认真。

她的父母也非常喜欢裘法祖,结婚以后,他们把裘法祖当儿子。

1945年,当时正是二战时期,德国法西斯是不允许德国人和中国人结婚的,他们冒着极大的风险结婚了。

罗懿和她的父母为了这个中国青年医生,所做的一切,至今都感动着中国人民。

携妻带子,返回祖国

1946年二战结束了,裘法祖心中时刻惦念着祖国,他想回国报效国家。但有些惴惴不安,不知妻子能否支持他的想法。此时,他们生活比较安定,有了一个孩子;而祖国刚刚经历了战争的蹂躏,生活艰苦是可想而知的。

裘法祖按耐不住那颗向往祖国的心,向妻子提出了想要回国的愿望。罗懿真是不寻常的女子,他理解丈夫那颗赤子之心,给予了裘法祖无以言喻的信心。她说:“我一定跟你回去,无论中国是怎样的”。

1947年,两人带着孩子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到达上海。裘法祖到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任职。

陌生的异国他乡,满目疮痍的上海,通货膨胀、物资匮乏,迎面而来的诸多困难,考验着罗懿。她的父母在德国担心女儿,多次劝她回去,她深情地说:“我的位置永远在丈夫身边”,她坚定地选择留在中国。

夫妇俩和孩子们

妻子:入中国籍,做中国人

上海解放后,裘法祖任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外科主任,同时,聘请罗懿到上海外语学院德语系任教。

不久,同济大学医学院由上海迁往武汉,由于武汉各方面条件没有上海好,有人劝裘法祖和罗懿还是留在上海,他们不贪恋上海,随医学院来到了江城武汉。

武汉的条件确实下降许多,住房狭小,工作环境也不如人意。不过由于罗懿是德国侨民,国家给予照顾。罗懿跟丈夫说:我们都是普通劳动者,不应区别对待。

这时,罗懿郑重向丈夫提出:“我要入中国籍,我要以中国人的身份工作和生活。”她按照德国的习俗,在自己名字前面冠以夫姓,取名“裘罗懿”, 裘法祖尊重并支持妻子的选择。

1958年9月4日,她接到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审批的入籍证,她实现了做中国人的愿望,成为第一个入籍中国的德国人。

1979年,裘法祖率团访问德国,慕尼黑议长设宴欢迎,裘罗懿出席宴会,席间议长感谢裘罗懿为中德两国友谊做出的贡献,想恢复她的德国国籍,拥有双重国籍。

裘罗懿优雅地说:“谢谢议长先生的关心,我在中国生活的很好”

一句“我在中国生活的很好”感动了中国人,也感动了德国人,感动了中德两国人民。

裘法祖和夫人育有两子一女,子女都很成才。

她爱丈夫、爱子女、爱这个家、爱中国。中国更爱她,爱所有裘罗懿式的国际友人。

裘罗懿女士

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位了不起的女人,裘罗懿在中国生活工作了一辈子,她一直没有离开中国,中国是她的家。

裘法祖说:“我们下辈子还做夫妻”,多么深情的表白。

裘老和夫人在一起

谨以此篇文章纪念裘法祖院士逝世十三周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