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刚想午休,老乡发来一篇文章——《东北妓女在巴黎》,点开一看,越看越激动,没看到结尾,已是泪流满面。屏幕另一边的她也在流泪,为漂泊无依的家乡人,为那日渐沉沦看不到未来的家乡。东北,曾经那么美好、富饶的土地,怎么就成为了一座座的荒城,枯萎、消瘦、大病难医!

文章里写道:一群四五十岁以上的东北女人来到巴黎找工作,因为文化水平低,最后只能黑在法国,以皮肉生意维生,同时养起国内的家人,丈夫的一日三餐,老人的医疗费用,孩子的学费。评论里满是唏嘘,更多的是辱骂,觉得她们有手有脚,哪怕做保洁、保姆,都可以保证一日三餐,怎么就丢人丢到国外去了?

我不说话,也不评论,因为我没有经历这样的贫困,我没有发言权!

我只记得,年少时,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工厂区,围绕在工厂四周的,是数以万计的工人和他们的家庭。工厂兴盛时,全国各地的打工者纷沓而至,八十年代的东北,就像如今的深圳,打工者的去处,当地人的天堂。

但凡是厂区子弟,从出生,到死亡,不用迈出这个厂区,你就可以从容、安定地过完一生。大部分人一生的轨迹都是:在这里出生,厂区里的幼儿园里自由生长、读完小学、初中,甚至不用读完高中,接父母的班,成为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有些孩子多的家庭,求爷爷告奶奶的,先让孩子当上临时工,再找机会转正,一个个地纳入厂子里,从此功德圆满,死而无憾。一旦正式成为这个工厂的一员,那就是铁饭碗,一世无忧,娶妻、嫁人,生子,孩子养大后,再来一个同样的轮回。

能够走出这个大院的,并不多。每年考出去的大中专生不超过一百个。谁家要是考上个大学生,甚至是中专生,那绝对是可喜可贺的事,必定要摆酒大宴宾客。人人都说这孩子出息!将来留在北京、上海,可不能忘记家里人啊!当然,最好是回咱们厂子来,当个技术员,然后是工程师、总工,那咱们厂子的明天,就靠你啦!说者兴奋,听者喜悦。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死于斯,是每个工厂子弟认为理所当然的轨迹。谁会想到,突然有一天,这厂子就塌了!

昨天还在为成为正式职工而沾沾自喜,今天就沦为了下岗工人。年轻的、有一技傍身的,收拾细软就奔了南方,一切从头做起,吃点苦、受点累,谁怕?只要有个美好未来,当下所有的苦难,不过是刚入口嚼的橄榄,终有一日,我要让家人感受甘甜。可是,那些年过四十、除了在工厂这个大铁桶里按部就班,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没有任何技术在手的中老年人,他们怎么办?

东北四季分明,十月刚过,早晚的气温就降到零度以下,到了十一月,那西伯利亚吹过来的风啊!刀一般地割着你的脸,可是路边或蹲或站的人群,从来不曾少过,谁敢躲到避风处,谁敢进屋暖一暖?万一有人来找出大力的零工,咱错过了,这一家人吃什么、喝什么?老人的病、孩子的学费,还有过年的酒肉,都需要钱的呀!东北人称呼这些打零工的人为“大板锹”,因为他们经常随身携带着一把铁锹,随时挖泥、装土,做最肮脏最劳累收入却最少的工作,一天下来,能赚个三五十元,那简直是上天的恩赐。

东北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昼短夜长,一年有七个月寒冷,但凡辛苦四五个月,就可以衣食无忧,这造成了东北人乐天知命、幽默风趣,亦懒散自在的性格。尤其是重工业发达后,大部分人进了有保障的体制内,但凡有了编制,生老病死,国家全包。还有什么忧虑与烦恼呢?有国家在,有编制在,咱啥也不怕,抽大烟、喝大酒、耍大钱,只要不犯法,咱这一生,就是这么快活!这要命的安全感啊!一部分东北人快乐地走完了一生,当变革来临,活着的人,才最辛苦。不管你是退了休,还是体面的老师、医生。平时光鲜靓丽、骄傲得不肯正眼看人的厂花,草草嫁给了又丑又矮又胖的银行副行长,出入依旧美艳动人,只是看人时多了自卫的防备,总觉得别人笑她丈夫丑。

除了公务员,没有谁能拿到当月工资,押后三五个月,那是常事。有些效益太差的,押后一年发工资的,也是有的。大面积的上访、投诉,退休人员的工资基本保证了,其他人全部押后发放。哪怕你住进了ICU,除了真金白银的交了费用,否则就没人给你医治。医生也不给发工资啊!我那体面的医生姑姑、校长姑夫,半年过去了,工资还没有发。怎么办?忍无可忍的夫妇立即辞职去了南方。可幸的是,那时他们年轻,不到40岁,孩子还读小学,到了陌生的新环境里,还是容易适应。哪怕再多歧视、困苦,一家人在一起,还有亲戚的资助,买了房子,安居才能乐业,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可是一想到同学、朋友还在受苦,夜半就又饮尽了杯中的酒。

但凡有点能力,有点勇气、拖累不多的,能出来打工的,都出来了,除了公务员、某些赚钱多的人。可是年过四十的中年人,他们怎么办?尤其是家中有病重的老人,上学的孩子。我想,一定是这样:有中介来找,说去国外赚钱多,有的就明说是去做皮肉生意,更多的说是做辛苦活,比如说保姆、洗碗、钟点工什么的。家人四处借钱,筹好了巨额的中介费,来到法国。然后就发现,除了做皮肉生意,别无选择时,她们依旧要带着笑容,向家人报着平安,说这里条件好,赚钱容易,你们照顾好自己,不用担心我!家人也欺骗着自己,妈妈你照顾好自己,我会努力学习的!这样想着,又流了满脸的泪。可是这眼泪再多,又于事何补呢?东北的森林茂密、自然资源多,矿产丰富,可是没有知名的企业,开发程度低。好不容易有个旅游休闲链,一个野生鱼宰客、雪乡宰人的新闻,又将游客活生生拦住。

年少时,地理老师骄傲地传授:我们东北呀,这片黑土地呀!土壤肥沃,全世界都找不到可以相比的地方,那土一抓呀,都流出油来。全中国你也找不出一个地方,种出的粮食、瓜果蔬菜有这么好吃!瓜有瓜味,菜有菜味,鱼肉鲜美,黄豆最香!做为中国最大粮仓,最大的重工业基地,说起话来,声音都响!

可是,谁会想到,重工业带来的是日渐憔悴的未来。虽然有一汽、有煤炭、有石油,可是那前途,并不光明啊!反而是这一望无际的黑土地,虽经化肥的摧残,到底还有些底气,不如退厂还农,生态农业链健全后,说不定就闯出个未来。春节前,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上映,看着那凋零的团部大楼,我的眼泪无法抑制,流了又流,真的是感同身受!前些年,我回到故乡,就是这样的景象!早年繁华的厂区,一片凄沧,曾经日夜不停运转的机器歪在破旧的厂房里,任其生锈霉烂,最后摊成一堆碎泥。我从小到大生活的热闹的、生机勃勃、笑声不断、妙语连天的街道,空寂寂的、偶有行人,多是蹒跚而过的老人,没有生机、没有笑脸,像一座死亡之城,苍茫一片。

十年前,大批的东北人像他们的祖先当年闯关东一样,奔向四面八方,最多的一批,去了海南。现在的三亚,在不少人口里,被戏称为:黑龙江省三亚市。说明那里的黑龙江人特别多。其实,不仅是黑龙江、不仅是海南,东北人散落在全国各地,还都不太招人待见。不少地方的人一提到东北人,立马转为鄙夷的神情,批判东北人又懒又馋、好大喜功,三五天不洗澡、公众场所大声喧哗,欺软怕硬,拉帮结派,不讲诚信,爱钻空子,不是黄赌毒,就是黑丑恶。可是你仔细想想,哪里没有这样的人呢?哪个地域的人全是高精尖、红又专?当年河南人闯天下,夺了一些人的饭碗,全国吐槽河南人,也是一样的路数,现如今东北人落魄了,又将这些少数人的缺点喷到了全东北人身上。

人生不易。多一些敬畏、多一些怜悯、多一些帮助,少一些鄙薄与歧视。因为谁也不知道,明天的风,吹向哪里。

谨以此文,献给我生活了十八年的家乡,还有那些可亲可爱可敬的老乡。振兴东北,你我有责!不能等待,奋起自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