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痛苦的公司
“无奈叹息。”
各位读者好,我是villike,很高兴见到各位。
最近开了喜马拉雅,搜索villike就能找到我。
开始正文前,提醒没看过下面这篇文章的读者,先去看他,因为对你我都很重要。
这篇文章,是我“从0开始”分析洋河股份的第6篇文章,在上一篇中(首发于微信公众号:villike的财务自由笔记),我提到:
我们接着来看。
01
—
“优质生产要素”
真正的高端白酒,一直都是洋河的痛苦所在。
我们把时光回到2010年。
那一年,刚上市不到半年的洋河,火急火燎地收购了当地的一家酒企:双沟酒业,就是我们前文说到的那2.8亿商誉的来源。
2010年4月,洋河收购双沟,根据公开披露信息,当时收购双沟41%股权,作价5.4亿,对手方宿迁市国资委。
当时双沟的经营情况如何呢?看看下面这组数据。
总资产9.6亿,净资产4.1亿,资产负债率43%;
当年15亿营收,1.7亿利润;
ROE摊薄41%,净利润率12%,总资产周转率周转1.5,权益乘数2.3.
各位琢磨一下,这41%ROE的一块肥肉,洋河买得贵不贵呢?
根据洋河当时的买价,可以算出:买入市盈率为3.2倍,市净率更夸张,只有1.3倍!
这已经不是洋河买得“贵不贵”的问题了,朋友们,这是双沟股东“傻不傻”的问题啊!
不出所料,年报把这个事情,几乎是挑明说了,2010年报中提到:
“在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部署下,洋河、双沟实现强强联合,为打造宿迁酒都,进一步做强做大江苏白酒产业,打造区域竞争优势,抢占白酒行业竞争制高点,迈出了历史性的关键一步。”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这是一手“打造宿迁酒都、做大江苏白酒产业”的棋,为了确保促成合作,当地国资委,几乎是以半卖半送的方式,把双沟放入了上市公司洋河的囊中。
这是当地政府的意图,那么,从洋河的角度讲,收购双沟,除了吃了一块鲜美的肉之外,还有什么好处吗?
我们来看看当时收购文件中,公司的说法:
“本次收购,顺应了白酒行业整合的趋势,使公司获得优质生产要素,通过双方资源重新整合,提升公司核心能力,进一步强化市场地位,降低竞争成本,产生协同效应。”
在这样一段收购时,往往都有的套话中,蕴藏着一句关键:
“使公司获得优质生产要素。”
这句话,是洋河收购双沟的关键。
时光再往回拉一年,也就是2009年,我们看看洋河招股说明书中,对于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洋河劣势的描绘:
“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结构差异的扩大,引发了从温饱型消费,到享受型消费的消费升级。
具体体现为,消费者对高端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强,从而为中高档产品白酒,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洋河的)竞争劣势-(1)名优酒产能:随着中高档产品销量扩张,公司对名优基酒的需求不断增加。
目前公司部分设备陈旧,只能用于生产普通基酒,并且公司名优基酒储存能力、中高档成品酒包装能力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公司发展的需求。”
描述类似内容的段落,其实还有很多,我只截选了两段。
从这两段描述,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两个事情:
第一个事情,早在2009年,洋河酒已经嗅到了“消费升级”的味道,并且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准备了。
也要说一句公道话,不能说洋河在这方面是先行者,其实其他白酒企业,早就在做这个事情了,比如泸州老窖的国窖1573,早几年就已经推出了。
第二个事情,“部分设备……只能用于生产普通基酒”这句话很关键,这是研究洋河绕不开的问题,所以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也没有避讳。
读者可能感到奇怪,基酒,不就是生产出的酒的“原料”吗?这还有“普通”、“不普通”的差别吗?
白酒小知识讲堂,第二节要开课了,我尽量只讲跟研究洋河有关的部分。
02
—
白酒的“门道”
很多读者喝过白酒,但可能很多读者不知道,或者不熟悉:白酒也分很多类。
大多数读者也都知道,茅台,是中国最知名的白酒,但可能很多读者都不知道,茅台也是21世纪后,才当上老大的。
在茅台之前,“白酒霸主”的地位,已经几易其主。
新中国白酒的历史,要回到建国初期。
以下部分,是我早年买泸州老窖和贵州茅台时,做的研究,凭记忆写出,没有查证、列举精准日期和数据,但也够读者们了解概况。
新中国成立后,酿酒这个事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一个没人敢提的话题。
为什么?因为穷啊!
老百姓都要饿死了,粮食都不够吃,你还敢粮食拿去酿酒,不是找抽是什么?
于是,不需要耗费太多粮食、酿造工艺简单、出酒率高的白酒,就容易繁荣起来,这方面的代表,是大家都知道的山西汾酒。
没错,就是读者都熟知的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汾酒。
汾酒,属于“清香型”白酒,特点是出酒率高、酿造简单,连酒窖都不需要,直接青缸发酵,所以那段时间,汾酒是中国当之无愧的“汾老大”。
后来,我印象中到了60、70年代的时候,另一种类型的白酒崛起了,叫“浓香型”白酒,典型代表有几个:泸州老窖、五粮液、剑南春。
各位可能也注意到了,基本都在四川,是的,白酒的工艺和香型,和当地的水土关系很大。
浓香型的特点,顾名思义,就是“很浓的香味”,据说早年好的浓香型白酒,“开瓶即满屋酒香”,令人神往。
浓香型不仅后来居上,而且一直到今天,中国消费的白酒,超过70%以上,是浓香型白酒,至今依然是一家独大的。
再后来,茅台凭借“崇本守道,不卖新酒”的工匠精神,硬生生一步一步崛起了,茅台的崛起,有很多因素,此处不展开讲,但是跟茅台所属的白酒类型,有莫大关系。
茅台酒,属于“酱香型”白酒,顾名思义,有“酱”的味道,这种酒的特点是,需要储存时间特别长,比如茅台酒,读者们在市面上买到的茅台,至少都是5年以前生产的。
岔开说一句,我看后台数据,我的读者画像显示,应该有不少喝茶的朋友。
你们观察一下身边喝茶的朋友,很多人是从绿茶开始,逐步到白茶、红茶、青茶(乌龙茶),但是最后,很多人会开始喝黑茶。
典型的黑茶,比如普洱、安化黑茶、六堡茶等,特点就是浓。
喝白酒也是一样,喝惯了酱香型白酒的人,再回头喝清香型,感觉寡然无味,这是由人的味觉属性决定的。
人的味觉,会随着刺激而逐步适应,比如,做饭多年的人,很容易做得越来越咸,就是这个道理,街上畅销的奶茶,变着法地越来越甜,也是一个道理。
白酒还有其他香型,比如西凤酒的凤香、米香,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03
—
洋河的痛
这里专注于说浓香型白酒,因为洋河引以为豪的“绵柔型”白酒,其实就是浓香型,只不过被洋河提了个“以味定型”的说法。
业内有一句话,叫“浓香命门在窖池,酱香命门在时间”。
意思是:浓香型白酒好不好,关键在于窖池够不够好,酱香型白酒好不好,关键在于有没有储存足够的时间。
那么,窖池是什么?
前文简单提过白酒工艺,我们再靠近一点,来看看洋河的工艺,以下部分,节选自公司招股说明书:
“绵柔风格浓香型白酒,以多种粮食为主要酿造原料,采用高温制曲、老窖低温缓慢发酵、量质低温接酒、陶坛长期陈化老熟、分等贮存、微机调味、精心勾调等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
……采用泥池老窖作为发酵容器,通过酒醅与窖泥接触,使酒的香气更加突出……发酵周期约60 天,其实质是使酒醅与窖泥有更多的接触时间……为了保证质量,在工艺上采取“掐头去尾。”
上面这段工艺,我用白话给读者“翻译”一下,洋河的主要工艺是:
做酒曲;
把混合了酒曲的粮食,放到窖池里发酵;
把发酵好的基酒接出来;
在陶坛里放一段时间;
分等级存起来;
勾兑、包装。
这里面的关键,在于第二个步骤和第三个步骤,也就是发酵部分和接酒部分。
而这部分的关键,从摘录部分的“掐头去尾”开始讲起。
“掐头去尾”用白话说,就是:
不是所有的基酒,都是一样的品质,通常情况下,刚开始出酒的部分,和最后出的部分,不能直接作为基酒,只有中间的部分才行。
第二个关键点是,这中间的部分,也不是所有的酒窖出的酒,都是一样的品质,换句话说,不同的酒窖出的酒,品质是不一样的。
可以这样理解,虽然酒质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对浓香型白酒来说,酒窖的质量,对基酒的质量影响是最大的,也是其他工艺、技术无法弥补的。
拿泸州老窖来举例,这恐怕是中国老酒窖数量最多的酒企了,4口明代期间1573年开始,出酒至今的国宝窖池,出来的大部分酒,都是高质量的基酒。
那么,酒窖质量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呢?除了合适的水土、工艺,最重要的就是:时间。
一般的说法是,如果想要如今做中高端白酒的基酒,一口5年以下的窖池,基本是没有产量的,一口窖池,需要15、甚至20年,才能具备生产高端白酒的产能。
这也是众多白酒企业,一个劲地宣传自己历史悠久的原因之一。
而窖池不够、优质基酒不够,就是洋河最大的痛点,据说,当年洋河建厂,好窖池一穷二白,还去泸州老窖和五粮液,“借”过窖泥过来。
真假我没有考证,但空穴不来风,而且酒窖需要积累,这一点是铁打的事实。
但是,我们要承认,洋河在上市后,通过并购、扩产等一系列动作,迅速扩张产能。
那么,洋河在上市以后的表现,真的如我们想象那样光辉耀眼吗?
下一篇文章,我们一起来看看真实的数据,感受光环背后的真实洋河,结果可能会跟读者们想的,完全不一样。
我们下一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