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华诗心|伊沙《红叶》:是这一片而不是另一片叶子红到我心里
青春是诗的,总有种种未名的情绪在撞击我们的胸膛,昆华诗心在,时时一自哦。以一颗诗心看去,万般皆有诗意自在。2020年新课程改革,诗人昌耀从西部荒原走来,挤进了新版语文教材,让人快慰,但更多优秀的诗人仍游弋在课本之外,颇以为憾。特辟《昆华诗心》专栏,邀请师生、校友分享、推荐各自钟爱的诗歌,虽风格迥异,但美美与共,诗意氤氲昆华园。亦为配合新课程改革之倡导学生写就青春的诗集。本期邀请昆一中2000届校友、诗人韩敬源荐读伊沙诗歌《红叶》。
红叶
伊沙
在大箭沟的山坡上
我看见一片红叶
并为之惊叹
同行者说:
“这算什么
还有更红的!”
我暗想:
那又怎样
是这一片
而不是另一片
叶子
红到了我心里
2010年
作者简介
伊沙,原名吴文健,男,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昌学院客座教授。当代著名诗人、作家、批评家、翻译家、编选家。1966年生于四川成都。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出版著、译、编106部作品。获美国亨利·鲁斯基金会中文诗歌奖金、韩国“亚洲诗人奖”以及中国国内数十项诗歌奖项。应邀出席瑞典第16届奈舍国际诗歌节、荷兰第38届鹿特丹国际诗歌节、英国第20届奥尔德堡国际诗歌节、马其顿第50届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中国第二、三、四、五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第二届澳门文学节、美国佛蒙特创作中心驻站作家、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为其举办的朗诵会、奥地利两校一刊为其举办的朗诵会与研讨会等国际交流活动。
韩敬源赏读
很细微的一件事,甚至在有些自认为深谙世道的人眼中这都不叫事,但在诗人心里就成了一首杰作。我们复原一下“现场”,复原现场是阅读诗歌时一种有效的途径。现场很简单,一群人出游,我见到一片红叶,惊叹了一声,旁边有个“见多识广”的人说这算啥,还有更红的,在游玩的场景里,诗人瞬间感觉到这个“见多识广”之人的粗鲁和自以为是,激发了诗人的情绪。现场简单得不能再简单,这样的山水自然之游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然而情绪激荡起来之后,心里一动,惊天动地。很多人认为“情绪”怎么可以入诗呢?就是这个情绪,见人的性格,个性,见价值和真情感。诗人伊沙就从这个情绪出发,走向心中的“执念”,那又怎样?是这一片而不是另一片叶子红到我心里,这种执念里是一种个性,捍卫很小的每一个“个性”,由这些“个性”构成一个大的我。成长不是自然而然就比从前睿智,完全顺应的成长也会抹掉我们的创造力,真正的个性是睿智和特立独行。从情绪——个性——执念——见价值——心性——又遗忘并跳出了情绪——深情毕露——生命感悟。一片红叶,烙在心头,见心见性,悟出一种生命本质和本源。现代诗歌里有一个流派叫“现代禅诗”,喜欢禅诗的人大多知道古典哲学家王阳明的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禅诗也不是从文化意义的角度去阐释,你就是把这四句话反反复复地进行意义的阐释,把这四句话刻在脑门上来写诗,也不见得能写好,诗是生活,是心跳,是热血,是对人的爱和对生活的热情。现代性在哪?在当下,在我们身边,在每个人的身上,在日常,有了人的现代性,才有诗意的现代性,禅意也才有可能,你写得人都看不见了,那不是生活之诗,真正的现代禅诗,应该长伊沙的《红叶》这个样子,是从心里流出来的,在日常生活中生成。大家可以找找这样的感觉,就如同小时候,我们还在纯真,看到雨滴打在树叶上,随口说出“树叶是雨滴的滑滑梯”一样。
韩敬源 · 简介
韩敬源,诗人。1980年生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1997年——2000年在昆一中就读。2005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师从伊沙。2013年获长安诗歌节·唐·首届青年诗人奖。获“新世纪诗典2014年10大魅力诗人”称号。2015年9月出版个人第一部诗集《儿时同伴》。2015年9月出版撰录整理的文学论集《观音在远远的山上——伊沙文学课》。2019年出版诗歌理论著作《后现代主义口语诗论》。现执教于云南省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