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文学·散文·吴景林】骑游的乐趣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140
骑游的乐趣
原创/吴景林
我喜欢骑着自行车四处游玩。一则开阔视野,放松心情;二则活动筋骨,锻炼身体。工作之余,骑着自行车随心所欲地转一转,一身的疲惫便在运动中烟消云散,很是惬意。
说来惭愧,我没有专业骑行者那身行头和装备,他们那精美的头盔,亮眼的服装,设计独特的变速车,还有那弓身踩踏脚蹬的姿势,一看,便让人心生羡慕。晨曦中,一行人全副武装,身姿矫健,像离弦之箭飞驰在人迹稀少的乡间小道上,虎虎生风,很是潇洒且张扬。
说实话,我是无法与人家相提并论的,充其量只是个业余爱好者。我骑自行车出门仅为方便,扩大涉足范围,比徒步行走能到达更远一点的地方。衣服是日常穿戴,并不刻意更换;车子也不锃亮闪光,仅是从二手市场购得的半新货,不过花高价经修车师傅一番精心修理,骑起来还算轻便流畅。我骑车速度并不快,悠然前行,一边走,一边欣赏沿途风景。五十多岁的人了,早已没有年轻人的那种闯劲,骑一段路程,感觉有些累了,随时可停下来休息,喝几口自带的矿泉水,润一润喉咙,长长舒几口气,然后接着上路。我的追求是,自在并快乐着。
我家住在县城东环路一小区。小区面积不大,仅有两栋住宅楼,三十来户居民,环境安静。小区紧靠大路,出入方便。向南走,跨过大朝公路,穿过一片高低错落的居民区,便是一望无边的田野。春天到来的时候,各种花儿竞相绽放,浅白色的杏花,粉红色和深红色的桃花,白雪般的梨花,白中带红的苹果花,白中泛黄的李子花,金黄色的油菜花,简直就是花的海洋,再加上青绿色的麦田,大片白色的冬枣树塑棚,色彩缤纷,美不胜收。顷刻间,街市的喧嚣与嘈杂从耳边彻底消遁,一股清爽宜人的气息扑面而来,不由人精神为之一振。从这里向西南方向眺望,隐约可见掩映在绿树丛中的迎宾馆、摩天轮和一些仿古建筑,还有在远处公路上来回移动的车辆,那就是县境内赫赫有名的同洲湖景区了。同州湖依洛河而建,洛河发源于陕北,自西北向东南迤逦而来,在县城南的旷野上绕了几道弯,驻足张望片刻,又向东扬长而去,在三河口流入渭河,而就在她多情留恋的臂弯里,有了同洲湖的诞生。同州湖东西长南北窄,水面宽阔而清澈,碧波荡漾,湖岸垂柳依依,佳木葱笼,曲径通幽,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绝好去处。洛河桥从湖面和洛水上腾空而起,连接洛河南北两岸的村镇,方便百姓通行,也是大华公路的必经之地。
从我所住的小区到同洲湖,有两条路:一条是经过县城南环路向西直走,到达大华公路口再转向南行,骑自行车需半小时;一条是穿过南边的居民区,进入那片田野,再通过果树夹出的一条煤渣路,进入同洲湖,骑自行车需二十分钟,但这条路路况较差,坑坑洼洼的不好走,尤其是下雨天,更得小心谨慎,弄不好车子还会陷进去。几年前,为方便游客游览同洲湖,在洛河堤坝的基础上,县政府专门修筑了一条贯穿湖区的景观大道,从湖西一直连接到湖东,直达大朝公路,全长八公里,且设置了专门的自行车道,这对爱好骑行的人来说是很大的福利。景观大道平坦宽阔,两旁栽种了绿植和垂柳,安装了太阳能光板路灯。白天微风拂柳,情意绵绵;入夜,堤坝上千灯齐发,亮如白昼,远远望去,犹如一条长龙,蜿蜒缠绕在湖身之上,气势恢宏;又似一个个守护景区安全的哨兵,威武雄壮。这条景观大道穿越同洲湖核心区,在湖西分成两路,一路继续向西直奔五公里,与108国道上另一座洛河大桥交汇拥抱;另一路从此分岔向北拓展三公里,与县城南环路交接,设计成为同洲湖北大门。钢铁架构的大门门楣上,有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题写的“同洲湖”三字匾额。贾先生的字看起来朴拙抱素,柔中有骨,风格独特,属名人书法类型,或许能为景区增添些许光彩。不过我以为一个景区的知名度靠的是自身的特色与综合实力,而非名人的几个题字。万一哪天名人出了事,还得花钱雇请民工把题字铲掉,类似的麻烦并不少见。
身居东环路小区,借地利之变,我也经常沿路向北骑行。路两边多年的槐树粗壮高大,枝叶繁茂,在空中穿插交织,形成天然高空伞盖。到了夏季,稠密的枝叶遮天蔽日,浓荫匝地,散发出阵阵清凉,很是爽快。骑行两公里,便可到达东西向的洛滨大道。这条大道可以看成县城的北二环路,它向西延伸四公里,中途交汇两条南北向的大道,到达西顶端时便连接上由南向北而来的108国道。沿国道向东北骑行三公里,就可进入大荔高铁站。
洛滨大道设计为双向六车道,外侧是专用人行道,是为数不多可供炫耀的县级高等级城市大道。县医院、洛滨初中、黄河国际学校搬迁至此,县政府的某些部门也率先抢占有利位置迁移到这里。于是,一些眼光敏锐的房地产开发商最早发现商机,重金争购农民土地用于商业开发。一时间,沿路店铺和住宅楼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形成抢购风潮。每次我从这条大路上骑车经过,看着来往不断的车流,一幢连着一幢的住宅大楼,还有鳞次栉比的店铺,心里便浮想联翩,感慨万端。城市的快速扩张正在毫不留情的吞噬农民的土地和家园,生态环境无可避免的遭受巨大破坏,优美和谐的大自然离我们渐行渐远,实在令人痛惜。
这里曾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田地旷野,每一道沟坎、每一座桥梁、每一块土地的分布,我都有较深的印象。我骑车穿行在田间小道上,有种融入大自然怀抱中的愉悦和享受,附近的大小村庄成为我随时游玩的地方。我从一个村子骑行到另一个村子,在一个又一个陌生环境中,体会着新鲜与惊奇。那时村庄之间的连接通道往往破烂简陋,坑洼不平,车子颠簸的异常厉害,我却没有知难而退,反而乐于行走这样的崎岖道路,自觉地以此来锻炼自己的耐力和承受力。我进入陌生村庄的巷道里,不紧不慢,悠然前行。有些村民投来好奇的目光,我则微笑着点头致意,擦身而过。有时也停下来与他们拉几句家常,递一支烟,拉近彼此关系。巷子里大多数人家大门紧锁,只有少数老头老太太坐在家门口晒太阳,苍老的脸上露出迷茫、恍惚的神色。前些年,农村的年轻人都去城市打工,只在春节时才回家一趟。平日里村子到处空荡荡的,没有一点生气,村里就剩下老人们照顾小孩,若老人家患个病受个伤什么的,根本没人管护。遇上老人去世办丧事,还得去别村借人帮忙,这的确成了让人头疼的社会问题。近几年,这种情况有所好转。县域内的冬枣出了名,享誉全国,甚至远销到国外,许多外出打工的青年农民又返回村子,火急火燎的栽上冬枣树,居然有了很好的收入,腰包迅速鼓起来。村子里顿时也热闹了,不再沉寂了。
记得一个冬天的中午,太阳高悬天空,特别亮眼,空气里没有一丝风,天气暖融融的,很是舒服。我骑自行车经过一个村子的巷道,看见四个年龄不一的男女在家门口打麻将,旁边还围着几个人在观看评点,热热闹闹,不时发出阵阵放肆的笑声。这时。一个满脸络腮胡子的中年男人忽地举起一张牌,在空中夸张地旋转两圈,然后手慢慢的落下来,“啪”地一声重重砸在桌子上,嬉皮笑脸的说:“大家看仔细了,我摸的是炸弹!杠上开花!”周围观牌的人也哈哈大笑。有人趁机使劲地揉搓着络腮胡子的秃头说:“狗娃,你他妈的运气真好,今天中午去食堂请客。”被叫做狗娃的男子毫不犹豫地回答:“没麻达,今天在食堂摆两桌酒宴,大家都去吃。五粮液、中华烟招待。我狗娃今年冬枣卖了二十万,还怕你们吃顿饭!”有人揶揄道:“你这个狗日的就会吹大话,铁公鸡一毛不拔,平常吸烟总沾别人的便宜,从不主动散烟,吸烟时还偷偷摸摸的,生怕别人发现,现在却吹牛请客哩。”说话当儿,一年轻后生把手伸进狗娃的上衣口袋里,利索地掏出一盒烟,大声叫道:“大家看,'芙蓉王’,牌子亮堂的很。我狗娃叔的档次真不差!”说着拆开烟盒,每人几根,转眼间一盒烟就被瓜分完毕。狗娃也不生气,憨憨的笑一笑,抹一把快掉下来的鼻涕,招呼同伴道:“伙计们,现在我狗娃把客也请了,咱们接着打牌,我还要再摸炸弹哩。”一伙人又把注意力集中到牌桌上。此时,不远处一户人家的门口,一位五十上下的男人捧着一大瓷碗,圪蹴在自家门口的石墩上,津津有味地吃面条,每吃一口,嘴里都发出“哧溜哧溜”的声音。吃完面条,他把大瓷碗顺势放在脚边,从口袋里摸出一根烟,点着,深深的吸了一口,稍停半分钟,一溜儿的烟圈从嘴里滚滚而出,同时鼻孔里也射出一缕烟雾。距离吸烟男人五米开外的核桃树下,有一位与他年龄相仿的男人,身子坐靠在藤椅背上闭目养神,鼾声如雷,脚底下放着一瓶开了盖子的六年“西凤”酒,那酒的香味似乎弥漫在巷道里……
我停住车子,静静地驻足观看,心生羡慕。农民的性格朴实又纯粹,喜怒哀乐全都表现在脸上。农忙时节,他们拼命干活,辛苦付出,昼夜不停;农闲时却能随时放松自己,自由自在,尽情享乐。我突然觉得他们才是最懂生活最理解人生的一群人,应该向他们表示敬意。
骑游有同伴当然是最好的。约上两三好友,边骑边聊,海阔天空,无拘无束,那种美妙也是无法比拟的。骑行在乡间小道上,那高远的天空,辽阔的原野,远处的村庄,朦胧的地平线,让人心中所有的郁闷与不快瞬间便化为乌有,心境明净,纤尘不染。我们有时加快速度,竞争最快骑手,看谁最先到达前方设定的某个目标,胜者往往呐喊嚎叫,洋洋得意。失败者心有不甘,便要改变比赛方式,看谁在规定时间内骑得最慢,谁垫后谁获胜。照样,取胜的人也少不了忘情自我夸耀一番,惹得几个人又是一阵大笑。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缓缓前行,交谈当前的国际国内的热点话题,关注教育发展动态和教师的生存状态,也会涉及柴米油盐的问题。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时免不了激烈的争论,最后以求同存异而收场。由于交流热烈,常常忘路之远近。猛抬头,夕阳已停留在远处的土塬顶上,正在无可阻挡地缓缓下沉。此时,略显黯淡的金色晚霞铺满天空,蔚为壮观,绚丽迷人。渐渐地,只见夕阳猛地一跳,便坠落下去。那一刻,我们完全沉醉在落日营造的神奇景色之中,久久无语……
当然,多数情况下,我总是独自骑游,也无具体明确的目的地。我觉得让自己随意骑行在路上,便是一种心灵的释放,便是一种自我的陶醉,便是一种对天地的回应。骑游成了生活的常态,再好的朋友,也不可能每次都能陪你前往。由此,我学会了独来独往,独自体会骑车出游的乐趣。我曾多次骑行在县城狭长曲折的胡同小巷,感受它的幽深神秘和历史沧桑;我曾屡次骑行到高铁站广场上的亭子间,观察进出站口的稠密乘客,赞叹现代交通发展带给大荔及周边百姓的便利;我曾骑行到“美丽乡村”柳池村、畅家村,观看村庄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感受富裕农民的日常生活;我曾骑行二十公里到达朝邑镇的丰图义仓,探究它别具一格的设计构造,领略“天下第一仓”的独特魅力;我曾向东骑行三十公里来到黄河岸边,观赏黄河波涛汹涌,浩浩荡荡,禁不住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我曾向南骑行四十公里,来到大华公路的渭河桥上,眺望渭河水在无边旷野上曲折盘旋,蜿蜒而来的优美弧线,想象他一路经历的种种艰难险阻,却始终不渝地奔向远方的执着,会随口吟出李白的诗句“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产生诗意的联想和共鸣;我曾跨过城南的洛河大桥,骑行到洛河以南的科技产业园,注目规划整齐的座座工厂厂房,尽情欣赏“工业强县”的崭新风采……骑游的那一刻,我把自己置身于此情此景之中,或愉悦、或感伤、或悲壮、或崇高、或惋惜、或遗憾、或沉默等等,感情特别复杂,直到离开现场,才会逐渐恢复平静。我很喜欢做这样的角色转换和体验,不管当时情绪如何,最终,我都获得了满足和乐趣。
我骑行在乡间的小道上,脑子里会经常浮现出陶渊明的形象。这位“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大诗人,毅然决然的辞别黑暗污浊的官场,义无反顾地走向纯净明丽的田园,脚步那么坚定而执着,可惜他在乡间的物质生活并不如意。他用并不太专业的水平耕田锄地,养家糊口,常常显得力不从心,日子过得贫困艰难,忍饥挨饿,甚至到了乞讨为生的尴尬境地,让人心酸落泪。然而,他的精神生活却丰富而充实,采菊东篱,会亲访友,弹琴读书,饮酒纵歌,东皋舒啸,临流赋诗等。作为一个文化人,有文化价值的事情,该做的他都做了,并且一切都打理得井然有序,富有创造性,深得同道们的喜爱,他也自得其乐。有人对此投去疑惑的目光。他则淡淡的回应一句“此中有真意”。似乎“真意”想说明一切问题,看到人家脸上的疑团并未消解时,他则有点慵懒的补上一句“欲辨已忘言”,然后飘然离去。
我骑车努力追随他远去的背影。天高地阔,白云悠闲,惠风和畅,莺歌燕舞,百花绚烂,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我情不自禁地向前奔驰,想把自己完全融化在这蓝天白云、鲜花芳草之中,神清气爽,返璞归真,获得永久快乐。
作者简介
总编:夏春晓
副总编:邢根民
顾问:马行健 张仕德
主编:李跃峰
编辑:张爱玲 高华丽
主管单位:大荔县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敬
请
关
注
杨坚故里,美丽大荔。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