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文学·散文·常盈】蒸年馍 ——渐渐消逝的年味(二)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059
蒸年馍
——渐渐消逝的年味(二)
散文/常盈
拿母亲的话来说,现在人过年过得粗糙,许多讲究都丢了。说起过年的讲究,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过年蒸年馍。
蒸过年馍,是我国北方地区古老的民俗之一,更是家乡人年前筹备年货的头等大事,家家户户都很重视。按照习俗,一过腊月二十,村上人就陆陆续续蒸起过年馍。
记忆里,蒸过年馍是一件严肃而又热闹的事情。说它严肃,是因为母亲一入腊月就会提前约定好村上能捏花馍的三五个行家里手。这些被母亲称为村上能人的全是妇女,有的我叫婶婶(和母亲同辈但年纪小于母亲的),有的我叫嫲嫲或者大妈(和母亲同辈但年纪大过母亲的)。从小到大,家中蒸年馍的人几乎没有更换过,这几位有手艺的婶子大妈也因之刻入我的心里,成为孩童时代重要记忆之一。每每想起她们,都觉得很亲切。即使现在遇到已经年过花甲的她们时,我的脑海里也会嗖得一下子浮现出风华正茂时的她们在我家蒸年馍的情境。说它热闹,是因为三个女人一台戏:三五个婶子大妈聚在一起,要么说面醒发得如何如何好,花馍捏得如何如何稀样儿(方言,精美、有夸赞之意);要么闲话家常,说一年的收成,说一家人裁剪的新衣;要么说说体己话……总之,手里的活儿不停,嘴里的话不停,加之农家人说话历来大嗓门,开怀大笑时又有一股子爽朗劲儿,隔着门窗也能感受到一屋子的喜庆。说笑声里,年味浓了,寒冰融了,人干活的劲头更足了。
可别说,蒸年馍的讲究还真多。首先和酵面就很讲究。和酵面是蒸年馍的最关键的头道工序,这一年的年馍蒸得好不好,先要看酵面发得旺不旺。我小时候很少见到谁家用酵母粉来蒸馍,熟悉农村生活的孩子都知道,自家面瓮瓮存放的面粉里总会藏着一块馍头大小的酵面母子——椭圆形的、扁扁的,浑身沾满面粉,拿到手里外壳硬硬的,份量轻轻的,用手指头去捏,一下子就捏出个洞来,指尖触到里面,却是软软的。母亲说它是上一次蒸馍时特意留下来的一个发酵发得最好的生面团,专门用来做下次蒸馍时的引酵用的。我听了,觉得这一块小面团很是有生生不息的神奇本事,也不觉得它的模样有多丑了。
母亲把酵子母子用手掰成小块,然后给盆里倒上凉水,再把浸湿的酵面用手捏碎,然后给水里加面粉,用筷子搅拌成絮状,然后盖上薄褥子,静待它发酵。黄昏时分,把家里的炕烧得温热,把一大盆子正在发酵的酵面搬到炕上,以便提高发酵速度。半夜还要起来再把发得溢出面盆的酵子倒换到更大的瓷面盆里,同时再续上更多的面粉使之成为更大一块酵面。
我曾好奇地问母亲:酵面怎么不用热水和?为什么不一下子和够还要分一次两次地和呢?母亲嗔怪我:瓜蛋,蒸馍全凭酵子发得好。水太热酵子就烫死了,哪里发得起?喔饭要一口一口吃,酵子也要慢慢地发,那点儿耐心都没有咋能吃上香甜的过年馍?二次投面,就是希望它能继续发。酵子发得好,咱家的日子来年就发展得好。发发发,你懂了么?哦,我懂了。原来母亲还信这个。
第二天清晨四点钟,妈妈和婶子大妈们摸黑开始蒸馍。过年的馍花式多,家乡人称其为花馍。仅听这名字,就代表着与众不同,充满着春意。
花馍因用途不同,花型也有讲究。大体上来说,花馍分敬神的、贡奉祖先的、拜年送长辈的、待客回给晚辈的和家里人自己吃的五种。过年时家乡人多敬天神、土地神、灶神和财神。敬献天、地和灶神的花馍是一样的,叫贡央,形状像个细脖圆肚的花瓶;供奉祖先的花馍叫枣马虎(方言),顾名思义这花馍身上嵌着七颗红枣,放在那里像个蹲着的小兽;送长辈的是花馄饨,回给晚辈的是枣山;自家吃的馍还分好几种——大年初一早上吃的馍很讲究,家中女眷清一色吃馄饨馍,所有男子吃银子罐罐,以示他们顶梁柱的地位,二呢也有来年更要担起养家重担的寓意,但是让未成年的男孩或牙牙学语的男孩吃银子罐罐,我的心里颇有不满。除过初一早上吃的馍有些特殊,其他时候家里人吃的和招待客人的都是圆包包馍。
这里我插一句。我生活的村子在县城东南面,村上人讲究花馄饨里包的油芯芯不能裂开露出来,谁家的馄饨露出了油芯芯,人们就会笑话说这家的主妇露富,守不住财。可是远在县城东北部的双泉、高明乡一带,人们却讲究花馄饨要露出油芯芯。为了露出油芯芯,蒸馍时会特意在馄饨上开一刀。初次见到不一样的花馄饨,我惊讶极了。后来听那里的人一解释,心里一下子乐了。原来十里乡俗不同,但老百姓表达的美好愿望完全相同。像这样同县不同俗的花馍习俗还有许多,这里不一一赘述。
此外,烧蒸馍锅也有讲究。先是大火催汽,汽圆之后改烧小火,一般40-45分钟就蒸熟了。可是还得等三五分钟才可掲锅。掲锅时妈妈不许小孩在锅边言语,还会给灶炉里扔一勺食盐。我诧异于大人的神秘,不敢问更不敢言语。有时候刚出锅的一个馍会快速瘪下去,缩成一个死硬死硬的青面疙瘩,这时候揭锅的人就会神秘地悄声问母亲:屋里人没安顿好吗?现在赶紧呼吁一下。母亲就念念有词:回来就回来了,自己娃蒸过年馍你老人家还加热闹哩。我看看四周,蒸汽腾腾中人如坠云里雾里,汗毛就莫名地立了起来,直至所有的馍蒸熟出锅,也没敢言语半句。即使进入初中时代明白了馍突然瘪了的科学原由,但大人们对祖先和神灵的敬畏依旧给我孩童时代留下深刻印象。
我们大荔历来以农业为主,早在周秦朝就广种小麦、糜谷、豆类等农作物,丰富的面食闻名天下。过车蒸花馍这个传统习俗也已经延续了上千年。可惜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过年蒸花馍几乎成了商家的事情。虽然现在还有许多乡村农村自己蒸过年馍,但花馍的样式却是能简单尽量简单。至于给长辈拜年提笼笼拿花馄饨这一习俗,也已被大包小包的礼品盒代替。别说主家给回枣山馍了,拜年的走时连提着的塑料袋也一并给了主人,哪里还在意回没回那个枣山馍?花馍简化了,礼尚往来的习俗也因之淡化了。
唉,当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习俗文化的过年馍沦为商品的时候,曾经热火朝天、联合做事的质朴乡情渐渐疏远、慢慢淡薄,直至消逝;孩子们童蒙时代的生活也变得单一、枯燥,劳动实践注定从他们的生活里消逝,最终成为中小学校园里一门国家法定的课程。
2020年1月29日(正月初五)
作者简介
总编:夏春晓
副总编:邢根民
顾问:马行健 张仕德
主编:李跃峰
编辑:张爱玲 高华丽
主管单位:大荔县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敬
请
关
注
杨坚故里,美丽大荔。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