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趣谈丨孔子问道于老子

孔子四十多岁之时,学识精进,气质醇和,向他拜师的鲁国人很多,但他却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到各地访问学习。

一天,子路对孔子说:“我听说周王室的守藏史老子被免职回到老家居住。老师要把书籍典册藏于周王室,不妨试试借助于他。”孔子觉得很对。于是,孔子带着子路等人和准备藏于周王室的书册来到了苦县,他们见到老子说明来意,请老子推荐。孔子引述六经,想以六经中的理论及六经的价值来说服老子。

老子不便阻止孔子的申述,但又不想听下去,就打断他的话说:“你的话太冗长了,讲讲要点就可以了。”

孔子马上回答说:“六经的根本在于仁义。我就是以仁义为标准来衡量一切的。”老子微微一笑,问道:“仁义是人的本性吗?”

孔子答道:“是的。君子不仁便不称其为君子,不义便不能生存。仁义,确实是人的本性。”

老子说:“那么,什么叫仁义?”

孔子回答说:“心中正而无邪,愿物和乐而无怨,泛爱众人而不偏,利于万民而无私,这就是仁义。”

老子摇摇头缓慢地说:“你后面说的这些话真是很危险呀。现在讲泛爱众,不是太迂腐了吗?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实际生活,都只能证明所有讲无私的恰恰都是为了实现自私。”

二人辩论多时,老子看一时间不能说服孔子,就让和他一起出门散步。两个人行走到黄河之边,孔子看到黄河水滔滔不绝,浊浪翻滚,不禁感叹道:“时间的流逝就好比这黄河之水,不分白天黑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不知道河水要去哪里,也不知道人生的归宿在哪啊?”

听到孔子的话,老子说:“人生在天地之间,和天地又有什么分别呢?天地和人一样,都是自然之物,人有生老病死就和天地有春夏秋冬一样,有什么可值得感叹的呢?我们生于自然,死于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自己的本性就不会乱,如果不顺应自然,人为的追求所谓的仁义,人的本性被牵制,心中只有功名利禄,才会产生焦虑,名利的欲望存在于心间,烦恼才会产生。”

孔子听到这里,忙解释到:“我之所以忧愁,只是因为大道没有推行,仁义无人实施,四方战乱不止,国家混乱而又无法根治。所以才会觉得人生短暂,感叹自己不能在世间有所作为,对百姓有所贡献啊。”

老子回答:“你的想法不对,天地不需要人去推动,自己就能运行,日月没有人去点燃,自己就能发光,繁星没有人去排列,自己就有顺序,鸟兽没有人去抚养,自己就能生存。这些都是自然规律,怎么会需要人专门去做呢?人的生死荣辱,都是自然规律,顺应了自然规律,国家自然井然有序,人民自然正直安乐,为什么非要用礼乐来倡导仁义呢?执着于礼乐,到处倡导仁义,是违背人的本性的。就好像你敲锣打鼓去寻找逃跑的人,你发出的声音越响,那个人就逃的越远。”

说罢,老子用手指着黄河之水,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学学水的大德呢?”孔子不解的问:“水有什么德行呢?”老子说:“上善若水,它能让万物受益而不去争抢什么,总是处在下方,这是它的谦逊之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之王。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就是水,却没有什么能够战胜它,这就是柔弱的大德。柔能克刚,弱能胜强,不见形状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这就是“不言”的教导,是“无为”的好处。”

孔子听了恍然大悟:“您的话让我茅塞顿开,众人都喜欢处于上面,唯有水在下面,众人都喜欢处在安全的位置,只有水处在危险的地方,众人都喜欢干净的地方,唯有水处在肮脏的地方。它处在人们不喜欢的位置上,谁能和它相争呢?我明白您说的上善若水之意了。”

老子点点头说:“你说得很好,要记住,与世无争,就没有人能和你相争,这是在效法水的德行。水,是最接近于大道的,大道无所不在,而水也有利于一切。它不留在高处,却只往低处去,从来不会逆势而走,善于选择自己的所在。它清澈而平静,深不可测,是善于渊远深奥。汲取而不会枯竭,付出不求回报,这是善于为仁。遇见圆处所在,必环绕而走,遇见方处所在,必折角而行,塞住必停止,放开就流淌,这是善于守信用。能洗去万般的污秽,能正确地评判高下,这是善于治理万物。用来载物,可以漂浮其上,用来映照,则清澈如本,用于破坏,则没人能挡,这是善于使用自己的能力。无论白天黑夜,注满一处以后便会向前流淌,这是善于等待合适的时机。所以圣人要顺随着时机而行动,贤者会针对不同的事情而变化,智者不会大动干戈去治理,通达的人顺应天时而生存。你这次回去后,要在言行中去除骄傲,神色中抹去野心。不然的话,你人还没有到,众人就先听到你的声音,身体还没动,众人就先感受到你的气势,行事张扬,就好像一只大虎在街市上行走,哪个君主敢用你呢。”

孔子沉思良久,顿首道:“您说的话我一定会牢记。”说完告别了老子。

回到客栈,孔子一直在琢磨老子所说的话,但总是恍恍惚惚。整整三天,他一言不发。孔子的这种状态被《庄子·天运》记载为:“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

弟子们见其如此,就问:“老师见到老子有什么规谏呢?”

孔子长叹一声,说:“如果遇见有人的思路像飞鸟一样放达时,我可以用我似弓箭般准确锐利的论点射住他制服他。如果对方的思想似麋鹿一样奔驰无羁,我可以用猎犬来追逐它,一定能使他被我的论点所制服。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鱼一样遨游在理论的深渊中,我可以用钓钩来捕捉他。然而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龙一样,乘云驾雾,遨游于太虚幻境,无影无形捉摸不定,我就没法追逐和捕捉他了。我见到老子,觉得他的思想境界象遨游在太虚中的龙,使我干张嘴说不出话,舌头伸出来也缩不回去,弄得我心神不定,不知道他到底是人还是神啊。”

如果说孔子前期请教老子的内容多在于礼的层面,那么孔子和老子的后期对话则多体现为两种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这也是孔子和老子最为精彩的一次交流,其中的哲理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细细品读。

展开剩余34%

孔子四十多岁之时,学识精进,气质醇和,向他拜师的鲁国人很多,但他却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到各地访问学习。

一天,子路对孔子说:“我听说周王室的守藏史老子被免职回到老家居住。老师要把书籍典册藏于周王室,不妨试试借助于他。”孔子觉得很对。于是,孔子带着子路等人和准备藏于周王室的书册来到了苦县,他们见到老子说明来意,请老子推荐。孔子引述六经,想以六经中的理论及六经的价值来说服老子。

老子不便阻止孔子的申述,但又不想听下去,就打断他的话说:“你的话太冗长了,讲讲要点就可以了。”

孔子马上回答说:“六经的根本在于仁义。我就是以仁义为标准来衡量一切的。”老子微微一笑,问道:“仁义是人的本性吗?”

孔子答道:“是的。君子不仁便不称其为君子,不义便不能生存。仁义,确实是人的本性。”

老子说:“那么,什么叫仁义?”

孔子回答说:“心中正而无邪,愿物和乐而无怨,泛爱众人而不偏,利于万民而无私,这就是仁义。”

老子摇摇头缓慢地说:“你后面说的这些话真是很危险呀。现在讲泛爱众,不是太迂腐了吗?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实际生活,都只能证明所有讲无私的恰恰都是为了实现自私。”

二人辩论多时,老子看一时间不能说服孔子,就让和他一起出门散步。两个人行走到黄河之边,孔子看到黄河水滔滔不绝,浊浪翻滚,不禁感叹道:“时间的流逝就好比这黄河之水,不分白天黑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不知道河水要去哪里,也不知道人生的归宿在哪啊?”

听到孔子的话,老子说:“人生在天地之间,和天地又有什么分别呢?天地和人一样,都是自然之物,人有生老病死就和天地有春夏秋冬一样,有什么可值得感叹的呢?我们生于自然,死于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自己的本性就不会乱,如果不顺应自然,人为的追求所谓的仁义,人的本性被牵制,心中只有功名利禄,才会产生焦虑,名利的欲望存在于心间,烦恼才会产生。”

孔子听到这里,忙解释到:“我之所以忧愁,只是因为大道没有推行,仁义无人实施,四方战乱不止,国家混乱而又无法根治。所以才会觉得人生短暂,感叹自己不能在世间有所作为,对百姓有所贡献啊。”

老子回答:“你的想法不对,天地不需要人去推动,自己就能运行,日月没有人去点燃,自己就能发光,繁星没有人去排列,自己就有顺序,鸟兽没有人去抚养,自己就能生存。这些都是自然规律,怎么会需要人专门去做呢?人的生死荣辱,都是自然规律,顺应了自然规律,国家自然井然有序,人民自然正直安乐,为什么非要用礼乐来倡导仁义呢?执着于礼乐,到处倡导仁义,是违背人的本性的。就好像你敲锣打鼓去寻找逃跑的人,你发出的声音越响,那个人就逃的越远。”

说罢,老子用手指着黄河之水,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学学水的大德呢?”孔子不解的问:“水有什么德行呢?”老子说:“上善若水,它能让万物受益而不去争抢什么,总是处在下方,这是它的谦逊之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之王。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就是水,却没有什么能够战胜它,这就是柔弱的大德。柔能克刚,弱能胜强,不见形状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这就是“不言”的教导,是“无为”的好处。”

孔子听了恍然大悟:“您的话让我茅塞顿开,众人都喜欢处于上面,唯有水在下面,众人都喜欢处在安全的位置,只有水处在危险的地方,众人都喜欢干净的地方,唯有水处在肮脏的地方。它处在人们不喜欢的位置上,谁能和它相争呢?我明白您说的上善若水之意了。”

老子点点头说:“你说得很好,要记住,与世无争,就没有人能和你相争,这是在效法水的德行。水,是最接近于大道的,大道无所不在,而水也有利于一切。它不留在高处,却只往低处去,从来不会逆势而走,善于选择自己的所在。它清澈而平静,深不可测,是善于渊远深奥。汲取而不会枯竭,付出不求回报,这是善于为仁。遇见圆处所在,必环绕而走,遇见方处所在,必折角而行,塞住必停止,放开就流淌,这是善于守信用。能洗去万般的污秽,能正确地评判高下,这是善于治理万物。用来载物,可以漂浮其上,用来映照,则清澈如本,用于破坏,则没人能挡,这是善于使用自己的能力。无论白天黑夜,注满一处以后便会向前流淌,这是善于等待合适的时机。所以圣人要顺随着时机而行动,贤者会针对不同的事情而变化,智者不会大动干戈去治理,通达的人顺应天时而生存。你这次回去后,要在言行中去除骄傲,神色中抹去野心。不然的话,你人还没有到,众人就先听到你的声音,身体还没动,众人就先感受到你的气势,行事张扬,就好像一只大虎在街市上行走,哪个君主敢用你呢。”

孔子沉思良久,顿首道:“您说的话我一定会牢记。”说完告别了老子。

回到客栈,孔子一直在琢磨老子所说的话,但总是恍恍惚惚。整整三天,他一言不发。孔子的这种状态被《庄子·天运》记载为:“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

弟子们见其如此,就问:“老师见到老子有什么规谏呢?”

孔子长叹一声,说:“如果遇见有人的思路像飞鸟一样放达时,我可以用我似弓箭般准确锐利的论点射住他制服他。如果对方的思想似麋鹿一样奔驰无羁,我可以用猎犬来追逐它,一定能使他被我的论点所制服。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鱼一样遨游在理论的深渊中,我可以用钓钩来捕捉他。然而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龙一样,乘云驾雾,遨游于太虚幻境,无影无形捉摸不定,我就没法追逐和捕捉他了。我见到老子,觉得他的思想境界象遨游在太虚中的龙,使我干张嘴说不出话,舌头伸出来也缩不回去,弄得我心神不定,不知道他到底是人还是神啊。”

如果说孔子前期请教老子的内容多在于礼的层面,那么孔子和老子的后期对话则多体现为两种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这也是孔子和老子最为精彩的一次交流,其中的哲理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细细品读。

⊙素材收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

相关推荐

  • 老子论仁

    老子论仁 [出处]<庄子·外篇·天运> [原文]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夫仁义惨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 ...

  • 少谈仁义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 话说, 孔子来拜访老子. 老子问: 听说你著书颇多, 不知道都讲了些什么? 孔子回答: 简单来讲,就是仁义二字. 老子问: 仁义是人之本性吗? 孔子回答: 仁义当然是人 ...

  • 儒道闲谈:老子与孔子关于水的哲学

    有一天,孟子的一个弟子徐子好奇的跑来问孟子: "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孔子多次"水呀水呀"得赞叹水,水有什么好赞叹呢? 孟子回答他: ...

  • 【国学文化】孔子问道于老子(问天道)

    从公元前551年起,吴楚之间战争不断,吴军打到了鹿邑附近,战火不时骚扰着正罢官在家的老子.在弟子和家人的劝说下,老子来到了沛地(今江苏沛县)避乱隐居. 此时老子已与周礼决裂,走向探索新的治世方法,并进 ...

  • 【国学趣谈】梁父巧出对联教启超

    查看对联知识技巧 梁父巧出对联教启超 梁启超十岁那年,随父亲到朋友家做客.一进家门,他便被院子里一株蓓蕾初绽的杏树迷住了,并偷偷地折下一枝,遮掩在宽阔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微妙之举,恰恰被教子甚严的 ...

  • 孔子问道于老子,老子就只说了一句话?

    一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这样一则故事: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孔子自鲁远道而来见老子,有两个目的:一是到老子 ...

  • 孔子问道于老子的事实被质疑2000多年,终于找到确切答案了!

    ​孔子问道于老子的事实被质疑2000多年,终于找到确切答案了!"孔子问道于老子"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形成"各说各话"的局面,因为主要相关文献<礼记> ...

  • 【国学趣谈】

    水浒传里的地理学 水浒传里的地理学 用常人眼光来看,<水浒传>中的地理都是有问题的,而从头到尾,错得毫无商量余地的彻底--和宋公明那种打打再商量招安的半推半就策略,风格截然不同. 史进离开 ...

  • 孔子问道于老子

    其一 商大宰荡问仁于庄子.庄子曰:"虎狼,仁也."曰:"何谓也?"庄子曰:"父子相亲,何为不仁!"曰:"请问至仁."庄子 ...

  • 趣谈丨小名的前世今生

    编者按 给孩子起小名的传统由来已久.不同的历史时期,小名的作用和特点也有所不同.每个时代的爆款小名都与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本文追溯了小名的前世今生,读来生动有趣. 本文由国家人文历史授权转载,作者 ...

  • 趣谈丨我的联合国游记

    编者按 孔网优秀作者zephyrsun1982(孔网个人主页:zephyrsun1982的个人主页)在动态分享了自己游览联合国的经历,参观的细节和作者的体验都生动有趣."国际公务员们&quo ...

  • 趣谈丨古人也爱写错别字吗

    编者按: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在很多场景中打字逐渐代替了手写,现代人写错别字大部分是因为粗心大意或提笔忘字.错别字在古代也很常见,不过情况更为"复杂". 本文由博物馆丨看展览授权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