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 古人植树佳话多

《清明上河图》中描绘出古人庭院内种植柳树等树木。

“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春暖花开,春天是植树造林的美好季节。在我国,植树的历史源远流长,古人重视植树,心植希望,切盼花开。

古代重视植树屡出台相关法规

我国历来重视植树造林。相传舜帝时便设立了九官之一的虞官,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林业部部长”。夏禹时出台了保护林木的法规,“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

西周时,特设山虞、林衡之职管理山林,并规定孟春之月和季夏之月“禁止伐木”,同时宣布“不种者,无椁”(即不种树者死后不给棺材),以调动民间植树的积极性。春秋时期的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提出:“民之能树艺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以这么优厚的待遇笼络植树能手,可见当时对植树造林是何等重视。

北魏时,国家取消了山泽之禁,给百姓分田植树,并明确规定:“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株,枣五株,榆三株,限三年种毕。”有了这样的硬性考核指标,民间植树蔚然成风。

在植树造林上,隋炀帝也是个有识之士。开挖大运河时,他诏令民间种植柳树,每成活一棵就赏细绢一匹,以至于“种榆树、柳树,自东都至江都二千余里,树荫相交”。唐朝皇帝则下令驿站之间均植树木,“以荫行旅”。到了宋代,宋太祖为鼓励植树,规定垦荒植树者可以不缴田租,植树成绩好的官吏还可以晋升一级。

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一即位就诏告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衣食以农桑为本。”他颁布了《农桑之制》,规定每丁每岁种桑、枣20株,如土性不宜,可改种榆、柳,均以种活长成为数,并由各级官吏督促实施。当时河南府及所辖各县在道路旁植树造林,谁敢“非理砍伐”,一概按律治罪。

明清时期,植树的规模更大了。明太祖朱元璋以农桑为国之本业,规定“凡农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清朝时,朝廷也要求地方官员劝导百姓植树,并禁止非时采伐、牛羊践踏及盗窃。

诗词中感受古人植树情结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在躬亲实践的同时,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于“树海诗林”中漫步,别有一番情致。

2500多年前的《诗经》记载有人们植树的情况:“树之榛栗,椅桐梓漆。”说的是卫文公徒居楚丘,始建城市,打造宫室,种有榛、栗、椅、桐、梓、漆。那时人们植树既是美化环境,更是方便使用。当时,在黄河流域较大规模的果园里既有种桃、李、枣等果树的,也有植桑树的。先人把桑与梓栽在墙旁宅边,以供养蚕,维持生活,并作为遗产留给子孙,促进了当时桑业的发展。《魏风·十亩之间》中这样写道:“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东晋陶渊明不仅喜欢菊花和兰花,还非常热衷于植柳。他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陶渊明的植树热情在他的诗词里可见一斑:“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唐代诗人杜甫、白居易、柳宗元都喜欢植树。杜甫的住处附近的景色是“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据史料记载,杜甫因战乱流落四川成都浣花溪时,曾向住地熟人索要桃树苗。“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

素有“柳痴”之称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故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

白居易在任忠州刺史时,常把植树造林当大事与发展远景来实施,他诗咏道:“红者霞艳艳,白者雪皑皑。游蜂逐不去,好鸟亦来栖。”

宋代诗人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期间,曾主持筑起至今闻名的西湖长堤——苏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图画”,使西湖平添了“东风二月苏堤路,树树桃花间柳花”的美妙景象。他谪居黄州后,在南门外建起一座东坡学堂,并在周围种满竹、枣、栗以及黄桑、细柳等树木。

古人的植树情结,深厚饱满,在古诗里植树,春意盎然,棵棵都是那样的茁壮。栽种绿色,种下了生活的美好,也种了一年的希望。

古人植树轶闻多

西周有位名将沙其俊,他骁勇善战,在多年的军旅生涯中,每打一次胜仗,都下令全军在获胜的战地上栽好一株杨树。后来就连抓到的俘虏也令其栽树,作为“同庆”活动。随着沙其俊率兵打仗的不断胜利,这种“庆功栽杨”发展到栽柳、植槐,后来许多诸侯国把这种植树活动,作为一种庆典形式延续了很久。

北魏《齐民要术》记载,生儿育女,要给每个婴儿栽20棵树。等到结婚年龄,树就可以做车轱辘,卖车轱辘的钱就够孩子的结婚费用了。为婴儿植树,是当时盛行的风俗。直到现在,贵州的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为出生子女种“女儿杉”的习惯。

三国东吴名医董奉医术精湛,他治病救人不收财礼,只要求治好的病人在他家周围栽杏树。天长日久,他的房前屋后竟有10余万株杏树,人称“董林杏仙”。后来,每当杏子成熟,董奉把它换成粮食,赈济穷人。这就是历代传为美谈的“杏林佳话”。此后,“杏林”成了医学界的代名词。

唐朝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松赞干布,她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遍拉萨大昭寺周围。岁月流转,柳树苗长成婆娑的柳树林。文成公主看到婀娜的柳枝迎风飞扬,就好像回到了绿树成荫的故乡。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成为历史见证。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他青春年少的时候在江西省吉安县固江乡古侯城书院读书。文天祥为了表达将来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他在书院共植下5株柏树,其中一株尾梢入土,蔸根朝上倒植,代表自己。后来,这五株柏树不仅全部成活,而且长得格外苍翠,尤其倒植的那株枝叶倒垂,别有异趣。可惜的是,由于战乱,先后有三株柏树被大火焚毁,如今只留下了两株遒劲挺拔的柏树在书院门口。

(本文由闵媛编辑整理)

(0)

相关推荐

  • 植树节!古今中外话植树

    编者按:十年之计,莫如树木.今年的3月12日是我国第43个植树节.实施国土绿化,为"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开好局起好步,河南定下了目标:五年增绿山川平原,十年建成森林河南.绿水蓝天. ...

  • 俗话说“五树进宅,人穷家败”,是什么意思?五树指的是哪五树?

    中华文化,历史悠长.漫漫的时间洗礼中,如同浪里淘沙,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智慧结晶,文化瑰宝.很多文化,起源于民间,发扬于民间,例如俗语.俗语通俗易懂,简简单单的几个字,言简意赅一句话,却拥有无穷的智慧, ...

  • 这些爱植树的古人,你熟吗?

    阳春三月 草长莺飞 万物复苏的时节 春暖花开 古人说得好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五行属木的春季 植树造林再恰当不过 长恨此身非我有 生活在钢筋铁骨的现代都市 悠然欲见终南山 渴望着山野勃勃生机一抹绿 ...

  • 植树: 人类向自然的回馈 林会

    林会 北京日报 | 2021年03月05日 . 春风送暖春雨润,植树造林正当时.树是自然财富,养育着一方水土一方人.植树造林是人类向自然环境的回馈,更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从原始自然生长的树木到人工 ...

  • 盗墓贼看到古墓旁有柳树,为什么会扭头就走?因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众所周知,古人对于墓葬很讲究,特别是在选择墓址时,都会按照"依山傍水".对土质进行检验,这两个原则来行事.我们也发现,有不少古代帝王的陵墓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说周围的空气都比较 ...

  • 古人藏书佳话

    夫妻藏书宋代赵明诚与李清照夫妇爱书如命,常去大相国寺的书肆购书.为了买书,赵明诚还典过自己的衣服.每得一部书便夫妇共同校勘,整理题签,每夜一支蜡烛点完才休息.他们常在饭后休息时,指着书堆讲某件事情在某 ...

  • 辽代一古墓中,一桌酒菜保存了千年,佩服古人的智慧

    古人对丧葬之事非常看重,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王侯将相,在他们去世以后,或多或少都会在墓中放一些陪葬品,只是不同身份的人陪葬品也不一样,有时候,这些物品也会随着墓主人的爱好而发生改变. 比如说,东晋的晋 ...

  • 古人为何将13岁的少女,称为“豆蔻年华”,豆蔻到底代表着什么?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这是南朝梁武帝萧衍在<河中之水歌>中描写女主人公"莫愁"的诗句.诗中的莫愁,是一位美丽精致的女孩.在那个年代,女 ...

  • 古人是怎样藏锋的?

    对于书法的初学者,想必在书店市场上应该看到许多关于书法笔法的论述,很多教材都在强调藏锋的重要性,起笔要逆锋藏锋,收笔也要回锋一下,特别是初学颜真卿楷书的人,老师一般会让学生逆锋起笔,如下图所示: 这种 ...

  • 谈一谈古人对于癫痫的认识

    中医传统上把癫痫称作痫证或痫病,癫痫是后来的叫法.在民间,人们习惯把癫痫病叫"羊角风"."羊癫风"."猪婆风"等等早期医书上,医家多把癫.狂 ...

  • 古人诗词中的重庆,一起来感受巴渝古韵之美!

    重庆府(节选) (淸)何明礼 城郭生成造化镌,如麻舟楫两崖边. 江流自古书巴字,山色今朝画巨然. 一首清代诗人何明礼的<重庆府>,生动描述了渝中半岛的繁华盛景.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 ...

  • 古人是这样藏锋的,大多数人理解错了!

    对于书法的初学者,想必在书店市场上应该看到许多关于书法笔法的论述,很多教材都在强调藏锋的重要性,起笔要逆锋藏锋,收笔也要回锋一下,特别是初学颜真卿楷书的人,老师一般会让学生逆锋起笔,如下图所示: 这种 ...

  • 看古人是如何吐槽草书的

    关于古人草书地位与排名,米芾在<论草书帖>中也阐述了一段看法:"-张旭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高闲而下,但可悬之酒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