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出圈,文旅市场如何卡位“古风经济”?
古今交汇,穿越次元。春暖花开,从各大旅游景区到各地公园,身着汉服、旗装的游客随处可见。他们或拍下温婉瞬间,或在古典文化之中恣意徜徉。汉服,成为当代年轻人展示文化自信、文化热爱的新窗口。
从近三个月“汉服”相关数据汇总来看,大众对于汉服的关注度持续在线。汉服店铺、各种汉服主题文化节等纷至沓来,由汉服带起的古风消费热度大增,“古风经济”成为热词。
汉服为主的古风“破圈”,带动旅游市场发展,是文旅融合下的必然趋势。文旅市场要想享受古风红利,光流于开发“打卡点”的形式远远不够。
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载体,旅游逐渐成为从种草、拔草到分享的社交化过程。所以,景点要想创新、增强游客粘性,文旅文本信息不失为一个好的参考。
以需为导,360度为游客画像贴标签
文旅项目要想取得成果,结合项目本身特征是前提。景点要想结合“古风”主题打造游览项目,首要就是定位游客群体,直击游客痛点,让游客认可景点的古风项目,实现“有效古风”。
从关注汉服相关消息的用户性别比例图来看,女性群体所占比例接近80%,是男性群体的四倍。这就给景点传递出一个消息:古风旅游项目在女性游客群体中有更大的消费市场。
所以,景点在打造古风旅游项目时,可以更多考虑女性游客需求。比如,女性群体会对服饰、配饰有更高的关注度,那么景点就可以打造某个历史主题的游园会,让游客化身为模特,穿上与主题相关的汉服,进行展览。
一些景点已经开始打造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并获得了不错的反响。4月11日,陕西省宝鸡市植物园举办花朝节活动,“花神”献瑞、花神祭、古筝合奏、武术表演、汉服展示秀、礼仪展示等节目纷纷上演,呈现一场“国风盛宴”。
或者可以利用景点历史建筑的天然优势,景点提供场地,让游客进行汉服、发簪等置换活动,让游客在景点中形成短期社交圈子,推动传统文化的流动。
通过上图,不仅要看到女性游客市场的巨大潜力,也要看到男性游客市场的缺失。思考如何在古风旅游项目中吸引更多男性游客,是景点在制定下一步营销措施时,要着重考虑的方向。
了解“汉服”相关文章的发布和提及地区,也是定位游客群体、洞察游客需求的窗口之一。
从上面两张图片可知,与“汉服”相关的文章主要由南北方的一些经济、政治发达地区发布,发布文章中所提及到的地区也主要集中于这些地方。
分析可知,南方地区的人群对汉服有更高的关注度。
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南方园林建筑数量多,大多古色古香,适合身着汉服去打卡拍照。
一些缺乏自然景观优势的北方景区,同样也可以结合自身人文特色,像西北地区可以以丝绸之路为依托,通过短视频拍摄,吸引更多的古风爱好者前往打卡。
多路径引流,保持信息传播渠道畅通
文旅企业或者景区想要打造古风旅游项目,需要对旅游服务、营销方面进行升级,为游客带来更好的文化享受。
景点要想成功卡位“古风经济”,对内升级、对外传播,二者缺一不可。
对此,除了自身升级,企业或景区还需要做的是:让用户知道自己的旅游项目;当游客有体验古风旅游的需求时,能够快速找到对应的项目。
所以,在景区和游客有双向需求的时候,信息传播渠道的畅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图可以看出,微博和短视频成为文旅宣传的两大阵地。汉服爱好者们更倾向于在微博上和短视频中获取信息。
对于景区来说,怎样利用好微博平台和短视频平台,让游客“路转粉”、增强游客黏性,是在做古风旅游宣传时着重考虑的方面。
现在就有一些专职旅游的短视频账号,景区可以选择与旅游领域的一些短视频号合作,邀请他们来景区拍摄,利用他们的平台为自己景区引流。除了旅游领域的短视频账号,景区还可以选择汉服领域内粉丝基数大的账号,景区可以从这些账号的粉丝留言中选取幸运粉丝,采取赠送门票等的营销策略,吸引游客去体验项目。
尽管短视频和微博越来越成为各大景区的宣发利器,但后期落地效果究竟该怎样检验呢?
要想检验自己的项目能否在游客的心中激起水花,那么在每一次进行大型文化活动后,关注大众情绪走势的变化,这样能够检验活动效果,并为下一次文化活动策划做出参考。
深挖传统文化内核,增强景区文化底蕴
传统文化与消费群体之间的“融合点”,核心应在于找到当地的“文化之魂”。我国以传统文化作为核心吸引点的景区与目的地不在少数,要想真正将古风文旅做成招牌,就要挖掘当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塑造与提炼文化价值与文化意象。
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从西安知识图谱中,可以看到“文物考古”这个分支。所以“文物考古”是西安文化的内核之一。西安文旅部门就抓住这个核心,由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青铜盲盒,让游客在拆盲盒时体会到“挖宝”的乐趣。
传统文化的良性传播与发展,同时也创造出丰富的旅游业态。
如何在古风浪潮下,满足游客多样化旅游需求,助力景区、目的地的产品体系更新、转型升级,增强旅游市场的竞争力,是未来文旅企业和景点要考虑的方向。
古风“破圈”,文旅市场要“接好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