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关于“人体之气”的理解与认识
我们前面说到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精,血,津液的正常运行都依赖于气的正常运行。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那么,人体之气到底是怎么生成的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体之气的生成
1.人体之气的生成之源
人体之气有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之分。先天之气来源于先天之精所化生,先天之气即元气,元气为肾所主;后天之气来源于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这两部分又合称为宗气。因此人体之气的生成来源于先天和后天之气两部分。同时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将此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身之气,《内经》称为“人气”。
2.与气生成有关的脏腑
(1)肾为生气之根: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先天之精化生元气。
(2)脾胃为生气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同完成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水谷之精化生水谷之气。
(3)肺为生气之主:肺主气,主司宗气的生成,在气的生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肾与先天之气的生成关系密切,脾胃和肺与后天之气的生成关系密切,诸多脏腑的机能协调,密切配合,则人体之气的生成来源不断,人体之气得以充足旺盛。
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1.人体之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称作气机。人体之气的运动形式,可以简单的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例如元气自脐下向上运行,宗气自胸中向下运行,属气的升降运动。白天营气随卫气由体内运行于体表,夜间卫气随营气由体表运行于内脏,称营卫出入运动。人体的浊气自下而升至肺并呼出自然界,体现肺气的宣发运动;自然界的清气由肺吸入并下纳于肾,体现肺气的肃降运动。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为“气机失调”。气的运行受阻而不通畅,称作“气机不畅”;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称作“气滞”;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称作“气逆”;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称作“气脱”;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称作“气闭”。
2.气化的概念和形式: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诸如体内精微物质的化生及输布,精微物质之间、精微物质与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以及废物的排泄等属气化。气化的形式多种多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就是对气化过程的简要概括。
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是气化的基本形式。如精的生成,包括先天之精的充盛和后天水谷之精的化生;精化为气,包括先天之精化生元气和后天之精化生谷气,以及谷气分化为营卫二气;精化为髓,髓充骨而造血或汇脑而化神;精与血同源互化,津液与血同源互化,血的化生与其化气养神;津液的化生与其化汗化尿;气的生成与代谢,包括化为能量、热量以及生血、化精、化神,并分化为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如此等等,皆属气化的具体体现。气化过程的有序进行,是脏腑生理活动相互协调的结果。
人体之气的功能
1.推动与调控作用:气的推动作用,指气中属阳部分(阳气)的激发、兴奋、促进等作用。主要体现于:(1)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功能。(2)激发和促进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机能。(3)激发和促进精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输布。(4)激发和兴奋精神活动。
气的调控作用,指气中属阴部分(阴气)的减缓、抑制、宁静等作用。主要体现在:(1)抑制和减缓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机能。(2)抑制和宁静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机能。(3)抑制和减缓精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输布。(4)抑制和宁静精神活动。
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的协调平衡和稳定有序,是一身之气中阳气部分的推动作用与阴气部分的调控作用相反相成的结果。若阴气不足,宁静、抑制等作用减弱,阴不制阳,阳气相对亢盛,激发、兴奋作用过亢,则脏腑机能虚性亢进。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运行、代谢加快,消耗过多,精神亢奋,可见遗精、多汗、出血、烦躁、失眠等症。反之,若阳气不足,激发、兴奋等作用减退,阳不制阴,阴气相对过盛,宁静、抑制等作用过亢,则脏腑机能减弱,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代谢缓慢,运行不畅,精神抑制,可见精瘀、血瘀、痰饮、精神萎顿等病症。
2.温煦与凉润作用:气的温煦作用,同样是指气中阳气部分具有的促进产热,消除寒冷,使人体温暖的作用。气的温煦作用对人体有重要的生理意义:(1)温煦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2)温煦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助其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3)温煦精血津液。助其正常施泄、循行、输布。即所谓“得温而行,得寒而凝”。
气的凉润作用,同用是指气的阴气部分具有抑制产热。消除热量,使人体寒凉的作用。气的凉润作用对人体有重要的生理意义:(1)凉润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2)凉润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防其生理机能过亢。(3)凉润精血津液,防其过度代谢和运行失常。
人体体温的恒定、脏腑机能的稳定发挥及精血津液的正常运行输布,是一身之气中阳气部分的温煦作用和阴气部分的凉润作用对立统一的结果。若阳气不足,温煦作用减退,产热过少,可见虚寒性病变,表现为畏寒肢冷,脏腑生理活动减弱,精血津液代谢减弱、运行迟缓等。若阴气不足,凉润作用减退,产热相对增多,可出现低热、盗汗、五心烦热、脉细数等脏腑机能虚性亢奋、精血津液代谢加快的虚热性病变。
3.防御作用:气既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同时也可以祛除侵入人体内的病邪。《黄帝内经·素问》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气的防御功能正常,则邪气不易入侵。若气的防御功能低下,邪气易于入侵而发生疾病,故《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的防御功能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邪气有阴邪、阳邪之分,人体正气含有阴气、阳气两部分。正气中的阳气部分能抵抗寒冷等阴邪的入侵并能祛除已侵入的阴邪,正气中的阴气部分能抵抗火热等阳邪的入侵并能祛除已侵入的阳邪。
4.固摄作用:指气对体内血、津液、精等液态物质的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防止其无故流失,保证它们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气的固摄作用表现为:(1)统摄血液,使其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其逸出脉外。(2)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控制其分泌量、排泄量,使之有度而规律的排泄,防止其过多排出及无故流失。(3)固摄精液,防止其妄泄。若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则有可能导致体内液态物质的大量丢失。例如,气不摄血引起各种出血症;气不摄津引起自汗、多尿、小便失禁、流涎、呕吐清水、泄泻滑脱等症;气不固精可以引起遗精、滑精、早泄等病症。
综上所述,中医的基础理论并不是像平时我们所认为的那样是神一样的存在,只是还没有更多的中医医师在治疗疾病解决大家困难的同时,向大众解释其中的原理,所以大家会觉得中医难以理解,因此,多多给大家普及中医学基础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
@头条健康@快问中医#健康2021##快问中医超能团#
关注@橘皮半夏,关注您们的健康!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点赞转发!
本地人有福了,搜中医食疗
公开课:头发掉的多这样补,省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