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香溪
走进香溪
范溶(1082~1135),字茂宽,香溪人,浚之长兄。崇宁五年(1106)进士,历司理士曹,知历阳、武康二县,权通判饶州。练熟吏事,决狱详明。三为刑官,再治邑,皆以平恕称。在澶渊日,有殴妇人伤甚者,四十九日而妇人死。溶说:“破骨,法限五十日,而创伤辜不逾月。今四十九日矣,脱不破骨,能不冤乎!生固不容剔肌以辨,今死且腐,骨可验也。”验之,实止创伤,遂得不死。武康父老诉前县令科税定得太高,收不起来,希望更改。吏目说,科税规定已经送到府衙,须三载可改。溶说:“这是害民众困苦。一日尚且不可,难道可等三年吗?”立除其十之二。继而列其弊端,报告府衙,更改之前的规定。民以为利。在饶州值旱灾,竭力祷雨,遍走郡祠,因得疾,卒。
范浩 字茂直,香溪人,范浚五兄。重和元年(1118)进士。历官至朝散郎、司农寺丞,直徽猷阁。建炎初,扈驾南渡,遇金军而亡。恤赠集英殿修撰。浩与郑刚中友善,刚中曾以浩负才未获显用,赠诗惜之。
范洵 字茂仁,香溪人,范浚七兄。重和元年(1118)进士。绍兴年间累官大理寺正,诏治岳飞狱,洵力辩其冤。为秦桧所忌,弃官归。桧使人追害之,至严州白石滩被杀。就地安葬。
范浚(1102~1150)字茂明。香溪镇人,世称香溪先生。出身“一门双柱国,十子九登科”的膴仕世家。祖锷、父筠皆进士入仕,封上柱国。浚兄弟中有进士8人,举人1人,皆入仕途。浚排行第八,自幼嗜学,不喜荣利,仰希圣贤,笃志求道。南宋绍兴二年(1132)举贤良方正,因不屑与秦桧为伍,屡召不就。曾拟《进策》25篇阐述富国强兵御金安民要略,凿凿可行。以秦桧主政,未能实施。此后于兰溪宝惠书院设帐授徒至数百人,播扬其经世致用的理学思想。朱熹曾两访其家,后为之作小传。范浚墓于镇宝惠寺,屡经修葺,至今保存完好,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范浚理学于金华乃至浙江影响深远,被称为“婺学之开宗,浙学之托始”。他是宋代浙江本土诞生的第一位著名理学家。元黄溍称:“自贤良先生以道学倡于东南,及东莱吕氏继之,遂得濂洛之统。而北山何氏又传朱子之学于门人,以淑后进,于是婺学大振于世。而谈者推原所自,必归于先生。”明章懋称:“吾乡圣贤之学,前此未之闻也,而浚其源者,自先生始。继而后有东莱兄弟丽泽之讲授,又其后何、王、金、许遂相继以得考亭之说。道学之传,于是为盛。非先生之功而为谁功?”范浚一生著作甚丰。现存《香溪集》22卷,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由范浚高弟高栴编,侄范端臣首刊。元、明、清相继刊印4次。民国24年(1935)商务印书馆再次刊印。1985年,中华书局第7次出版发行。
范端臣(1116~1178),字元卿,号蒙斋,香溪镇人。自幼从叔父范浚学,千言成诵,过目不忘。诗书易理,备研其精;正草隶篆,皆造于妙。为范浚高第弟子之一。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登张孝祥榜进士第二人,为榜眼。官授起居舍人,右史,以文翰著声馆阁。出知韶州,历江西转运使。入官未尝弃学。绍兴三十一年(1161),首刊由范浚高弟高栴编纂的《香溪集》22卷行于世。与吕祖谦、韩元吉、曾文正于兰溪灵洞栖真教院作四君子游,并题名洞中。其宏博之学,风雅之文,出入诸家,卓然名世。学者称其为“蒙斋先生”。卒葬钓鱼台南,与范仲淹、方元英、谢皋羽共享严子陵高风亮节祠。著有诗集3卷,文集20卷行世。
徐畸(1127~1210),字南夫,叔范,香溪人。自幼颖敏绝伦,力学好修。受《易》于朱震,得其旨要。兼明《春秋》、《戴记》。居家孝友,处友正直不阿。为文雅赡有法。隐居教授,学者称为“天民”。乾道年间(1165~1173)举贤良方正,未应。或劝之仕,曰:“以经淑人,是亦仕也。”
著有《周易解微》3卷,《礼记心法》20卷,文集若干卷。祀乡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