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一个公司的,不是懒惰的员工,而是有能力的员工【一点资讯】

老人们常说:“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中,一旦出现问题,产生不好的影响,我们第一时间都会埋怨身边那些不思进取的“后进份子”。

  • 孩子成绩下降,家长会埋怨孩子交友不慎;
  • 团队比赛失利,人们会习惯性指责能力平庸的人;
  • 公司业绩下滑,领导会抱怨员工偷懒。

在失败面前,我们都会把原因归结为外界,而不是失败本身。

很多企业都实行末位淘汰制,在他们眼中企业想要保持高效的运转,就需要摒弃掉那些偷懒的“蛀虫”。

可是无论管理者多么努力,任何企业都可以找出资质平平,不努力不上进的员工。

原因很简单,这些普通员工是企业不可或缺的一种存在。

很多时候真正毁掉一个公司的不是懒惰的员工,而是那些有能力的员工。

大学毕业时,我进入到一家创业公司,跟着初创员工李姐学习。

李姐的工作能力很强,刚加入公司时,公司资金有限,她常常需要一个人做多个岗位的工作,所以练就了一身本领。

一路跟着公司摸爬滚打到现在,深受老板的重视和信任。本以为跟着李姐可以学到更多本事,但是一周后我却发现,并不是这样。

李姐在工作时,喜欢大包大揽,面对新人也不愿意倾囊相授,可一旦新人出错,他便会指责对方不用心。

办公室里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自己也是这样过来的,没人教过我,就是自己能力不行,做事不认真。”

随着领导的放权,李姐的权力也越来越大,手慢慢伸向了业务骨干。许多员工不堪重负,只能选择离职,大量的人员流失导致许多项目脱节,损失惨重。

后来领导才逐渐意识到:一个人能力再强,但过度的英雄主义注定会毁掉公司。

团队靠的是分工协作,一个人再优秀,也无法完成100个人完成的事情。

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职场中总有一些恃宠而骄的员工,仗着自己能力强,从不听取他人的建议,导致团队间出现不稳定因素,殃及整个企业。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毁掉公司的是有能力的员工而不是懒惰的员工。

01 员工是真的懒吗?

懒惰,主要分为三种:

  • 真懒:这类员工是真的懒,总是想着钻空子。当着老板的面表现自己,私底下能不干就不干。面对这样的员工,可以进行KPI的考核,通过合理的安排工作调动其积极性。
  • 假懒:因为分工不明确,员工不知道要干什么,所以处于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这种员工只要正确引导,便会为企业创造价值。
  • 伪懒:伪懒往往是一种假象型的现象。比如一个努力负责的员工在工作很长时间后放松一下,恰巧被领导看见,误以为在偷懒。面对这样的员工,我们不要直接定罪,而是要经过多项考察后再做出判断。

02 为什么有能力的员工会是一种威胁呢?

一方面,有能力的员工一般自命清高,不懂得迁就他人。在团队协作时容易以自己的想法为主,导致项目难以推进,产生损失。

另一方面,能力太强的人一般都身居要职,掌握着企业的核心资源和人脉。如果要离职的话,难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以此类员工对企业的伤害是致命的,职场中,我们总是听说一个领导辞职带走了许多部门的核心骨干,就是这个道理。能力者虽然能带来价值,但也会让企业陷入危机。

03 作为管理者,应该如何制衡两者的关系呢?

1、对于懒惰者

  • 量化数据:将工作可视化,重新进行分配,设置一定的KPI考核,让员工没有偷奸耍滑的时间。
  • 张弛有度:适当的给员工一些偷懒的机会,避免员工在“真空”环境下产生不良情绪。
  • 恩施并用:没有完成目标的员工,先调查清楚未完成的原因,如果是因为一些外在因素可以适当放宽,如果是因为懒惰而屡教不改的,可以采取一些惩罚措施以儆效尤。对于努力工作的员工,公司也要适当奖励,鼓励更多的员工积极工作。

2、对于能力者

  • 积极沟通:能力者是孤独的,因为格局不同,站的角度不一样,所以思考的维度也不一样,导致很多员工会误以为他做事独断。作为管理者,有时候不能听员工的一面之词,也要深入地了解能力者的想法,从而进行判断。
  • 先礼后兵:如果真是能力者比较狂妄自大,人品有问题。那作为管理者可以先从领导的角度出发和其沟通,在原则问题上不要妥协,如果对方不答应。就采用强制手段。
  • 适当放权:管理也是有技巧的,不要把所有的权力、资源分配到一个人手上。一方面不利于团队的和谐和公平原则;另一方面,一旦他辞职,自己的损失则会非常严重。

对于企业来说,并不是能力越强就越好。作为一个管理者,一定要知人善任,学会平衡强者和弱者之间的关系。

只有懂得挖掘员工价值,合理分配的管理者,才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

职场中,你觉得能力者和懒人哪个更重要?可以在下方留言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