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知识: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以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的一种经济政策。
在此需要了解我国的银行制度,(1)中央银行:一国最高金融当局,它统筹管理全国金融活动,实施货币政策以影响经济。我国的中央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2)商业银行:一个以营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主要业务包括: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及结算业务。我国国有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3)政策性银行:政府发起、出资成立,为贯彻和配合政府特定经济政策和意图而进行融资和信用活动的机构。包括: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在2015年3月被国务院明确为开发性金融机构,从政策性银行序列剥离。
1.一般性政策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对于存款所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的比例。例如: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则商业银行每吸收100万元存款,可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0万元。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20%,则商业银行每吸收100万元存款,可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80万元。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时,商业银行可供发放贷款的资金减少,货币供应量即减少。
(2)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
在此理解再贴现率之间首先需要理解贴现率,指银行承兑远期汇票的持票人在汇票到期之前,为了取得资金,银行将利息先行扣除所使用的利率。再贴现率提高,中央银行收取商业银行的贴息增加,商业作为营利企业,会在再贴现率的基础上,增加基点制定贴现率,以此收取持票人的贴息,最终货币供应量减少。
(3)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公开市场业务是货币政策中最灵活最有效的手段。当经济过热或通货膨胀时,流通的货币量较多,可以通过卖出有价证券,回笼流通的货币,使得货币的供应量减少。
2.其他政策工具
在中国,以中央人民银行对国家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所规定的存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当存款利率升高,储户感觉收益增加,乐衷于将自有资金按照定期的方式存在商业银行,货币流通量减少;当贷款利率增加,贷款客户感觉贷款成本增加,会减少对长期贷款的需求,贷款额数量减少,货币流通量减少。
3.货币政策的运用
(1)经济过热(通货膨胀)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卖出债券、提高基准利率。
(2)经济萧条(通货紧缩)采取扩张型货币政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买进债券、降低基准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