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王朝人物汇编第一篇·柱国首辅·历阳侯范增
两千多年过去了,一直以来,对于楚霸王项羽,更多的人还是报以无限的惋惜和仰慕之情。但可惜的是,关于当年和项羽一同战斗过的人中,我们能知道的,除了项羽和范增外,却几乎没有了?当然,非要说有的话,还是有那么几个的,可又有几个呢?是鸿门宴不杀项羽的项庄?还是在齐国惨遭韩信绝杀的龙且?除此之外,还有吗?最多再包括个直接造成韩信死因的钟离眛,然而,更多的人,我们还知道吗?
难道诺大的一个西楚政权,就是靠这几个人撑起来的吗?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由此,笔者遂作此文,便是意图找寻一些当年残存的记忆。
项羽麾下部将之中,除先前逃去汉营的韩信,以及后来独立的英布之外,凡是在楚汉战争中为项羽效力的部将,笔者在《史记》与《汉书》中统共只找到以下这二十几位楚军将领,当然,如果有朋友能发现其他人物,可以明示,感谢。
范增 萧公角 薛公 曹咎 周殷 项伯 锺离眛 季布 项冠 项悍 王武 桓婴 龙且 留公 项声 郯公 周兰 桃侯 项它 玄武侯 项庄 利几 公杲
以上这二十三位将领,便基本构成了楚汉战争期间楚军的全部。但真的很遗憾,这二十三位将领中,真正有好结果的,却不过区区数人而已。而其中真正名列史册的,让史家为其专门记传的,则只有一个人,那便是更加不为人所知的季布了,如《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除季布之外,其他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平心而论,除季布外的这二十二位将领,他们就真的是无能之辈吗?是,他们中是有无能之辈,可是,若论优秀者,恐怕也是有那么几个毫不逊于汉军中的那些将领吧,正如韩信和英布,一归汉,一独立,但归根到底,二人的出身也是来自楚军项羽麾下,所以,仅以此来看,便能说明,楚军中是有真正人杰的。
而以下内容,便为这二十二部将之具体陈述,限于篇幅太长,故笔者分开来写:
范增
毫无疑问,为我们今人熟悉的项羽麾下将领中,范增绝对是最有知名度的。当然,事实上,范增此人从始至终也都是楚军中的二号首脑人物,所以为大家所熟知,也是当然的了。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史记·项羽本纪》
这是史书中专门在《项羽本纪》中插的一句,也算是让我们得知了范增此人的基本情况。
当然,关于范增究竟是哪里人,另外其他书籍也有其他记载:
荀悦汉纪云:“范增,阜陵人也。”
总之,无论如何,这二地也都在今天的安徽省境内,所以说到底,用一个词来形容范增,那便是楚人。
另外说到范增这个人,因为其年龄太大,所以在当今很多人的眼里,就是一个长者,一个谋士,但其实,范增此人,更多的还是一个全能型的人物,或者说,在那个乱世中,范增最主要的还是一个有着军权的大将。如下记录:
赵数请救,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汉书·高帝纪》
那时的楚怀王在宋义的帮助下,已经重整了楚国势力,但在援助赵国的战争中,如上所述,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其实,在这里笔者就有个困惑,那就是为何楚怀王会将范增作为楚军的三号人物末将呢?
一直以来,史书都给我们传达的信息是,范增此人就仅仅是个谋士。并且,范增除了在项梁起兵时建议其拥护楚怀王外,很长时间便在史书中没有了他的身影,直到,当楚怀王命沛公刘邦领偏师西进关中而策应楚军主力时,居然会把范增这个老家伙放在这里,成为楚军援赵大军中的三号首脑人物,如此,为什么?
而从当时楚军阵营中的势力来看,范增此人的位置着实有点尴尬:
楚兵已破於定陶,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以吕臣为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尹。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史记·项羽本纪》
由上所述,当时楚怀王麾下总共有三支较为完整独立的军事力量。一支是项羽麾下的,基本上是原楚军主帅项梁本部残余人马。一支是吕臣所率的苍头军,而吕臣是谁呢?吕臣可不是一般人物,乃是当年天下义军领袖陈胜嫡系部将,后在陈胜败亡后,自组苍头军,杀庄贾,为陈胜报仇,并重新组建张楚政权。而后,吕臣为秦军章邯击败,后又和英布一起加入了项梁军,总之,其与英布一样,从开始的时候就有一定的独立性,所以,在项梁败亡后,楚军群龙无首,而此时的吕臣军却貌似已经是当时楚系将领中实力最为强横的,所以,其人才会被楚怀王不断加封。而第三支军队,便是沛公刘邦的军队。
如上所述,楚怀王很显然就是为了打压项梁那边的人,所以对于项羽始终只是稍微加封,而对于其他两大军事将领吕臣和刘邦,则是不断加封。如刘邦被封为了武安侯,吕臣则是加封为司徒,其父亲吕青更是成为令尹,而在楚国政治中,令尹和司徒也都是楚国重要官职,尤其是令尹,从春秋到战国期间都是楚国的最高政府官职,无疑,楚怀王此举,不言而喻。
当时楚军中,实力最强的应该是吕臣,其次为项羽,再次为刘邦,但其中政治影响力最大的还是项羽,所以,为了打压项羽,楚怀王只能不断提升实力最强的吕臣派系的官职,以削弱项羽的政治影响力,同时加封刘邦,以对抗项羽。而这一切的发展,笔者也都是能理解的,但原本应该是项羽麾下一个谋士的范增,居然会在此时被楚怀王加封为了楚军主力中的三号人物,如此,笔者就真的想不通了?
原本楚怀王已经将项羽压制下去了,可为何要在这里多此一举呢?而且,纵然吕臣军权被夺,可是吕臣军中,哪怕是刘邦军中的那些强将,也可以调用,却为何要用个年迈的范增为末将呢?
很显然这是很不科学的,也是有悖常理的,为何?因为单单一个主帅宋义,他在军中其实并没有自己的本部兵马,而如今把楚军主力的二号人物和三号人物都放成了项羽那里的人,这不就是在预示着后来的兵变吗?故而,笔者在这里的解释就是,范增此人的背景,恐怕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谋士就能说的通的。真以为是翻版的姜太公啊,那么大的年龄,被人请出山,然后也以重要职权任命,但问题是从当时项梁后续一系列活动来说,包括项梁败死在定陶,请问,范增在哪里?
然而,此时的范增却忽然一跃成为了楚军主力大军中的三号首脑人物,而且,包括之后的楚军内部项羽与范增的决裂,都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明,范增其人并不是纯粹的楚系将领,而应该是有自己身份背景和相应权势的人,所以,在当时才能为楚怀王所尊重,并任其重要职权。
而从本质上讲,当年的项梁军,本身也就是一个利益团体。说白了,项梁军貌似强大,但其实就是由一个个的子势力组成的。这些人中,有原本的陈胜嫡系吕臣部,也有如同刘邦、英布、蒲将军这样的散户,还有如同范增这样的传统楚系势力。其实,说到这里,笔者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以上这些组成的势力之中,不知道大家可否发现缺失了重要的一块。
战国末年,秦一统天下,但是作为楚国原本的宗室贵族势力,难道就会在很短时间内彻底倾覆吗?如上述内容,刘邦、蒲将军和英布这些人,最多就是地方豪强,而吕臣则和陈胜一般是新崛起的平民贵族,要说该势力中最为核心的项梁和项羽,虽然说他们和楚国战死的大将军项燕有很深的关系,可是众所周知,项氏一族在原楚国本身就不是什么真正的大族和贵族。而真正属于原楚国的贵族集团则是由屈、景、昭三大家族组成的,可是,此时这三大家族组成的贵族集团的人呢?貌似在那个时期就出现了个被陈胜势力拥戴为新楚王的景驹,而其他人便没了。然,问题就在于,其他六国,除了燕国之外,齐赵韩魏都有王族或者大族崛起,为何偏偏传承八百年的楚国就没有了呢?
由此,笔者便做一个猜想,范增此人所属的实力背景,会不会就是这些宗族势力呢?而后来,项羽和范增的决裂,表面上是二人的不和,实际上会不会就是二人因为双方利益发生矛盾而产生的决裂呢?
而且,从史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尽管在之后项羽建立了那么大的功绩,可在范增面前的项羽,依然还是像个小孩子一样,并且,范增在很多时候甚至可以替代项羽做决定。而更为关键的还是范增在之后是作为项羽的亚父而存在的,可以说,算是范增地位最为巅峰的时期。而这些,都是我们很难理解的,东汉末年,那么多的辅政大臣,那么多的权臣,可也没见谁叫过谁亚父啊?那么,为什么项羽需要称呼范增为亚父呢?
另外,需要我们注意到的一点就是,楚汉战争的真正转折点,恰恰是项羽和范增决裂的那一刻,而其结果,便是范增死,项羽从此由盛转衰,以至于彻底败亡。
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原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史记·项羽本纪》
荥阳之战,发生于汉三年四月至六月期间。当此之时,汉军大将军韩信主力刚刚灭赵,与齐燕二国对峙,而刘邦其他部队,能用的已经都用了,然,一个不可改变的现实就是,项羽和范增军牢牢的围住了荥阳。并且,当时的刘邦就在荥阳城内,很显然,一旦楚军攻破荥阳,击杀刘邦,那么天下大势就会瞬间逆转,然,当此之时,如上文所示,表面上看是因为离间计,但,大家不觉得这个离间计用的很没有水准吗?范增是何人?是项羽的亚父,基本上从项梁起兵开始,范增就一直是与其有着极为亲密的关系,而直到项羽成为霸王后,范增更是以亚父的身份成为了楚军中不可动摇的二号人物。但是,仅仅因为这一件事,项羽就怀疑范增,甚至夺范增的权,而大家注意这一点,恰恰是项羽的夺权,才引起了范增的极度不满,由此,范增遂放下一句话后,便离开了,然后就死了。
问题是在哪里?是在离间上吗?当然不是,问题是出在了争权上。从始至终,这就和所谓的离间没有任何关系,而且,大家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包围荥阳这里,史家特意用了项羽和范增两个人名,而若是一支楚军,那么其首脑人物自然是项羽,如此,这里只需要用一句楚军急攻荥阳,或是项羽急攻荥阳便可,而为何偏偏要用项羽和范增急攻荥阳呢?
由此,再联系到笔者刚才的分析,范增此人在楚军中应该本身就是有着自己很强大的势力,而范增与项羽的关系,与其说是君臣关系,还不如说是合作关系。也就是说,楚军内部,虽然经过项羽的一次次整合,包括吞并蒲将军的部署,这里需要说明一点,蒲将军本身应该是和英布同等重要的将领,因为当年他和英布是一同兵属项梁,且在巨鹿之战中,项羽首开的两位大将便是蒲将军和英布,然,到鸿门宴后项羽分封天下诸侯,英布被封王,而蒲将军却一无所知,此后便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勉强说是其部被项羽兼并也是能说的通的。而英布,则是被项羽剔除了出去,但,无论如何,范增的所属力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项羽的本部势力对抗,并且,从后来分封期间,范增屡次擅作主张的行为。都可以说是其势力在很多时候并不为项羽所能控制的。
而在这里。离间这件事只是引发点,重要的是项羽已经严重不满自己的这位亚父了,所以才会稍加剥夺其在军中的一些权限,也就是说,此时的项羽已经意图准备逐步兼并范增部署了。而项羽之所以敢这么做的原因,或许也是和范增的病有关系吧,正如此后不久,范增便因病去逝。但,此后的项羽,却也再没顺利过。荥阳一战虽然胜了,可也让自己此生最大的敌人刘邦逃走了,由此之后,当韩信击败燕齐二国后再与刘邦及天下诸侯成功会师,项羽便再无任何胜算。
然,范增这个人,关于这个人的一切,关于他曾经的一切秘密,却最终因为项羽的失败而彻底掩盖了,但其实,纵然项羽成功了,难道就真的会允许范增的出现来降低自己当年的风采吗?就如同笔者在那篇文章中谈到的,刘邦掩盖了那些人的记载一般。
而范增,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范增和刘邦的父亲刘太公都是一样的人,他们的年龄很大,很长,他们都是作为当时同时代两个最强者的父亲,然,比刘太公好一点的是,至少范增还是作为历史人物真正出现过,而刘太公,却被现人当做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农民,可是,真的是什么都不懂吗?
刘氏族谱载:高祖祖父名荣,字仁浩,号丰公。公富有百万,好善乐施,有恩于人,及至资财施尽。
这上面的记载,没有人知道是真是假,而如若是真,那么,刘邦的父亲刘太公真的就是普通人吗?刘太公生于公元前271年,如此,作为一个从秦昭襄王时代走过来的人物,他真的是就老老实实的在沛县丰地等待家财散尽后老老实实做农民吗?
而范增呢?陈胜起义时是公元前209年,那时的范增已经是七十岁了,而倒退七十年是什么时间呢?公元前279年,此时正是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哪怕是再前进二十年,公元前259年,此时的范增二十岁,而此时则是秦昭襄王四十八年,秦赵长平之战也才刚刚结束,而此时的沛公父亲刘太公也有十几岁了,那么,他们都在干嘛呢?
在此,笔者随意做个猜想:假设,当年六国在秦昭襄王时期由于遭到了秦国的疯狂进攻,所以自知自己即将败亡,会不会做这么个尝试?分别在两地培养两个人物,他们一个是范增,一个是刘太公,然而,没人想到秦国之后会遭遇那些剧变,于是,范增和刘太公二人只得再分别培养一个人,所以才有了项羽和刘邦的出世,而且从此二人的所有成长来看,都是如此的相似:刘邦喜欢四处游荡,项羽也是一样;面对秦始皇,刘邦说大丈夫就该是如此,而项羽则说是必取而代之,这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二者的目标从开始的目标明确性;此后,都在楚地,然后几经辗转,因为章邯的强大遂开始联合,然而本该项羽为主的,但因为项梁的死,于是这二者便彻底分裂,到最后,成功灭秦后,遂演化成了楚汉之争,而后流传到后世的就成了单纯的刘邦和项羽的较量,其他人的所有事迹和贡献,也都彻底掩盖。
当然,以上片段纯属猜想,做不得真的。可是,这一切究竟是如何?人嘛,总要问个为什么?毕竟,这里的问题确实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