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咏虞山】常熟状元为何多

常熟状元为何多?

文◎陈 辽


  《常熟状元》既回答了常熟状元为何多的大问题,又对科举制度作了新评价,仅此两大学术成就,它也可以在我国当代的文化研究领域里占有一席之地了。

  据常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辑的《常熟状元》,自唐至清,常熟中状元8人,榜眼4人,探花5人,传胪3人,进士486人。有清一代,全国状元112人,常熟一地就有6人;仅康熙一朝,连出3名状元,这在科举史上是罕见的。若问:常熟状元,(包括榜眼、探花、传胪及进士)为何多?通读《常熟状元》后,我找到了答案。

  首先,常熟有好学上进的优良传统。先秦时期,常熟人言偃即北上山东,到孔子那里求学,是孔子的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学成回来,在南方布道,被誉为“南方夫子”。此后,好读书求上进的这一优良传统赓续不绝。常熟的第一个状元陆器,是唐开成五年(840)中的状元。明代常熟人桑瑜编纂的《常熟县志》记载:“河阳山有梁朝古桧及唐状元陆器读书台。”陆器少年时,勤奋好学,夜里读书到拂晓才掩卷休息。文昌阁旁山坡上有三块青石。春夏季节,陆器经常坐在青石上读书,河阳山有“唐状元陆器读书台”的记载即源于此。周虎是常熟第一个武状元,南宋时期的名将,在保卫和州之战中,以二千之众,抗十万金兵,先后34次击退攻城的金兵,并将金兵主帅石矻跶射死,立下了大功。人们将和州保卫战跟岳飞的朱仙镇大捷、韩世忠的黄天荡大战相提并论。但周虎并不是一个仅凭武艺杀敌的赳赳武夫,他熟读史书,十分仰慕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决心要把守住和州、抵御侵略创造成又一个以弱胜强的范例。他率领军民,同仇敌忾,誓与和州共存亡,这才有和州保卫战的大胜利。孙承恩是清代常熟第一位状元,也是清代苏州第一位状元。他“聪明好学,家中丰富的藏书,为他能够博览众书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虽会试落榜,但他没有放弃,终于在顺治十五年(1658)考中状元。归允肃是在康熙十八年(1679)中的状元。他从小勤奋好学,在同门生中年最少而有“才情风度擅一时无双”之誉。汪绎夺得状元时,才29岁。汪绎的好学上进,更为人称道。他经常“从游问学于这些顶尖的师友当中”,“自小便诗词书画,样样拿得上手”。康熙五十七年(1718),汪应铨考中状元。汪应铨好学上进,老师规定每天学四十行,他还嫌少,外出游历之时也始终手不释卷,且他尤其喜欢经、史、地理,为日后参与编史修志打下了基础。翁同龢是咸丰六年(1856)丙辰科状元。他不仅喜欢读书,还喜欢读画,读帖读碑,好学不倦。被称为“小状元”的翁曾源,于同治二年(1863)中的状元。他刻苦读书,“学业进步很快”,18岁时写成《牺尊赋》寄给祖父翁心存过目,翁心存读后很高兴,称赞该赋“颇典丽”。可以说,常熟的八个状元都是因为从小勤奋读书,好学上进,又百折不挠,这才一举成名、考中状元的。

  其次,常熟有“耕读传家”的传统。耕读传家,就是一边务农,一遍读书,世代传承下去。清代常熟第一位状元孙承恩的家族就是秉承“学而仕,仕而休”的家训,耕读传家,十分注重对子女的培养和教育。从第六世孙纪起,至孙承恩父亲孙朝翼止,自明至清,都是耕读传家。探花翁叔元的翁氏家族也是“耕读起家”。《族谱》记,三世祖翁廷秀“力田读书”。四世祖翁瑞,曾以自己“耕读”的切身体会,“以里民疾苦抗论于抚军之廷,得省里中徭役之半”。五世翁卿,“屡试不第,力田治本”。此外,陆器家族,归允肃家族,翁同龢、翁曾源家族,也都是“耕读传家”的家族。由于是“耕读传家”,就十分重视教育,重视读书上进。民国以后,常熟的普通农民,只要家族能维持生计,都要让子女到学校读书。常熟状元多,在情理之中。

  第三,常熟既尚武,又尚文。从商末周初,周太王的儿子泰伯、仲雍因让位给弟弟季历,率领亲属徒众来到荆蛮之地常熟梅里起,就开创了既尚武又尚文的优良传统。他们尚文,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常熟一带;他们又尚武,断发文身,吸收当地尚武文化。后到吴君寿梦时,又从晋人巫臣处学会了射法、御法和战车阵法。吴人与楚人作战,一年打了七次仗,把楚国打得疾于奔命。后又与中原大国争霸。吴国季札在鲁国观乐,他对《周南》、《召南》、《邶》、《鄘》、《卫》、《王》等诗歌音乐的评论,表现了吴文化的高度学养。此后,既尚文又尚武的优良传统一直被常熟人所继承和发展。自唐以后,常熟出了8个状元,7个文状元,1个武状元;至于明代武榜眼袁世忠,做参将时建文昌祠,一武一文,同样表现了既尚武又尚文的传统。清代探花庞钟璐,督办团练,恪尽职守,也是尚文又尚武的榜样。常熟自唐至清的486名进士中,武科的状元和进士达22名之多。

  彰显常熟的状元文化,就必须对科举制度进行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再评价。科举制度初起于隋文帝,他废除过去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清平幹济二科。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除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武则天举行殿试,并增设武举。其由皇帝特诏举行者称特科。诸科之中,惟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科举均用经义。比之“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的实施是一场大改革。钱文辉在《常熟状元·总述》中介绍,日本著名史学家福井重雅说:一般人认为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的贡献,无非是造纸、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而实际上比这些物质发明更重要的是科举制,他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选官制度提供了最初的模式。英法美等国正是借鉴了科举考试的合理内核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可见中国的科举制度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当然,科举制也有缺失。特别是明清两朝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四书集注》等书,这就束缚了应试者的思想和才情的发挥。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第一回借王冕之口评说“用《五经》、《四书》八股文”取士时予以批判:“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文行出处(按:“文”指文章、学业;“行”指道德、品行;“出”指做官;“处”指退隐)都看得轻了。”尽管如此,但应试的不少读书人仍然能带着八股的镣铐,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即以常熟的7个文状元取得殿试资格考中进士的文章而言,都堪称一流。对科举制度,既要充分肯定它的革新意义,又要指出它后来的八股文流弊,束缚了人的思想。其被废除,被学校教育所取代,并非偶然。但就整体而言,科举制度为封建社会培养、选拔了数以几十万计的官员,功不可没。读了《常熟状元》,应该有此认知,这才是对科举制度的正确态度。《常熟状元》既回答了常熟状元为何多的大问题,又对科举制度作了新评价,仅此两大学术成就,它也可以在我国当代的文化研究领域里占有一席之地了。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学所原所长)

附录:常熟藏书楼简介

绛云楼

  钱谦益藏书楼名。钱谦益交游极广,好收藏图书,常不惜重金购求古书,曾得刘凤、钱允治、杨仪、赵用贤四家藏书,何焯记其藏书3900余部,多宋、元本和孤本,时大江南北藏书之富推绛云楼为第一,钱氏为虞山藏书流派的代表,钱曾称之为“读书者之藏书”。所藏书必取宋元版,不收近人所刻及抄本。其藏书为读书,于书无所不读,还利用藏书,撰《明史》250卷、《讳史》、《列朝诗集》、《明诗选》、《明五七言律诗选》、《笺注杜工部集》等。所藏多经校读,所撰藏书题跋甚多,今人潘承弼辑为《绛云楼题跋》。自编有《绛云楼书目》,非所藏全目。其藏书处先后有明崇祯三年(1630年)常熟西门外锦峰之麓所构拂水山庄,崇祯十三年移居城北椐树弄口之半野堂,崇祯十六年所构绛云楼,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于白茆顾氏别业所筑红豆山庄。崇祯十四年,钱谦益与柳如是结缡,绛云楼成为钱、柳生活和读书、校书场所。顺治七年(1650年)绛云楼失火,所积图书毁灭殆尽,遗书尽数赠给族曾孙钱曾。

汲古阁

  毛晋藏书楼名。在昆承湖七星桥,今常熟沙家浜镇毛家宅基(原址已无存)。汲古阁楼建制,据陈瑚《为毛潜在隐君乞言小传》载:“其制上下三楹,始子讫亥,分十二架,中藏四库书及释道两藏。”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王咸曾绘《虞山毛氏汲古阁图》,作诗并题辞称:汲古阁在隐湖之滨,“次以甲乙,分以四库,非宋元绣梓不在列焉”。据郑德懋《汲古阁主人小传》称,毛晋藏书有84000册,藏书来源为购买、自抄和赠送。毛晋藏书乐于开放,吴伟业赞他“君获奇书好示人,鸡林巨贾争摹印”。陆世仪《赠毛子晋》诗也称:“名传海外鸡林识。”“鸡林”指朝鲜。藏书多有题跋,有《隐湖题跋》等传世,并有“汲古阁”、“汲古主人”等数十个钤记。

也是园

  清钱曾的藏书楼。钱曾撰《也是园藏书目》载藏书3800多种,超过《四库全书》收书数。另撰《述古堂藏书目》、《述古堂宋版书目》、《读书敏求记》,分别从体制上首创普通书目、善本书目、题跋目录格式。

  钱曾(1629~1701)字遵王,号也是翁、贯花道人等。钱裔肃第三子、钱谦益族曾孙,好学工诗。著有《虞山钱遵王诗稿》等。

爱日精庐

  张金吾藏书室名,在城区白虎弄内,藏书多经部之书、宋元旧椠以及金元两代遗集。分贮多处,以爱日精庐最著。为读书处兼藏先君子手泽,另据《爱日精庐文稿》载,有诒经堂三楹专藏古今诂经之书;堂南有世德斋藏其曾大父、大父诗集及十世祖瑞岩公、从父若云公校刊各书,又南有青藜仙馆藏毛晋、何义门、陆敕先诸先辈手校书;堂西有诗史阁藏元刊《中州集》及金人著述、碑版等,阁南有巽轩藏10万多活字排印的《续资治通鉴长编》200部;堂东有求旧书庄藏宋元明初刊本,庄南有墨香小艇藏元明旧写本,庄北有积书精舍三楹藏史、子、集三部通行之本。可见藏书规模之大。金吾自嘉庆至道光间,以爱日精庐名义刊刻了自己的大量著作以及宋李寿编《续资治通鉴长编》520卷,参与校《太平御览》1000卷,叔父张海鹏所刻大型类书。所抄书有宋钱若水等《宋太宗实录》残本8卷、宋卢宪《嘉定镇江志》22卷、元卢镇《重修琴川志》15卷等。所藏书有“张印月霄”、“张金吾藏”、“爱日精庐藏书”、“诒经堂张氏珍藏”等钤记。

铁琴铜剑楼

  瞿绍基及其子孙辈藏书楼名。因家藏铁琴一张,铜剑一柄,故名。绍基之子瞿镛(1794~1846),受家学熏陶,喜好藏书,在其父藏书基础上,又广收江浙藏家流散之宋金元精椠,不惜重价购进,于铁琴铜剑楼藏之,并使之成为清季四大藏书楼之一。瞿镛第二子瞿秉渊(1821~1887),字敬之,第五子瞿秉清(1828~1877),字浚之,继承父业,延聘太仓季锡畴、同邑王振声校勘旧编书目。为避战乱,保护藏书,兄弟俩历尽艰辛。浚之先于其兄去世,秉渊便带领侄儿们继续家族藏书事业,终身不渝。瞿秉清之子瞿启甲兢业自守世藏图籍,刻意搜访乡邦文献。抗战时将所藏善本运往上海,分散秘藏,保护藏书不失。并完成祖辈四代接续编印的《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并尽出家藏,供影印《四部丛刊》。1915年创办常熟县立图书馆,首任馆长。将家藏珍善本录副充实馆藏,使县级小馆古籍收藏闻名全国。启甲临终遗命:“书不分散,不能守则归之公。”启甲之子瞿济苍(1900~1972)、瞿旭初(1905~1980)、瞿凤起遵父嘱于建国后将家藏分批捐献国家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常熟市图书馆。

翁氏藏书

  中国清末九大藏书家之一,藏书起自翁同龢祖父翁咸封,至同龢五世孙兴庆,翁氏家族藏书积聚200多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翁氏后人分批将家藏捐献国家,其中国家图书馆3779册,南京图书馆7924册。2000年翁兴庆将翁氏藏书精品80种、542册转让给上海图书馆。

翁同龢(1830—1904),字声甫,号叔平、松禅老人等。咸丰元年(1856)状元,历官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等,同治、光绪两朝帝师。称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著有《瓶庐诗稿》、《翁文恭公日记》等。

脉望馆

  赵用贤、赵琦美父子的藏书楼。在城区南赵弄10号。琦美受父辈熏陶,绰有文风,尤在搜访和校雠刊刻典籍方面胜过其父。据琦美编订的《脉望馆书目》著录,收藏图书近5000种、20000余册。据不完全统计,刊书达36种、126卷,抄校了大量秘本。且广泛搜罗古今典籍,及民间俗文学。赵琦美抄校辑集的元明两代稀见杂剧剧本《古今杂剧》,今存国家图书馆,被誉为研究我国戏剧史的宝库。赵氏父子通过精校刊刻、编目作跋、提供阅抄等途径交流私藏。赵用贤所刻书以校雠精善著称,《五经》等版刻纸墨上乘,可与宋版乱真。赵琦美校刊的《仲景全书》,为研究伤寒的最好版本。用贤的《赵定宇书目》是明代遗留至今为数甚少的几部私家藏书目录之一,不少失传古籍据以窥见一斑。《脉望馆书目》实开近世著录残宋本先例,大量的校跋文字成为后人鉴定版本的重要依据,并引发后人对藏书理论进行总结研究。

————————————

————————————

(0)

相关推荐

  • (游记)庚子重阳吉水行

    (游记)庚子重阳吉水行 文|01一线 2020年10月25日这个庚子中国传统"九九重阳节",秋日暖阳.吉安市庐陵诗词学会联合中共吉水宣传部主办,吉水县文学艺术联合会承办了" ...

  • 苏州状元第一人 天下状元第一家

    <姑苏晚报>2020年10月26日 B05版 陈其弟 谁是苏州最早的状元? 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以来,经历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共有近1300年的& ...

  • 【诗咏虞山】“虞山诗派”与明清民国三代常熟诗坛(下)

    3.明清两代,女诗人风起云涌,常熟女诗人群体尤其使人瞩目. 明末两大常熟才女:翁孺安,柳如是: 翁孺安,又名羽孺,羽素兰,嫁常熟戚施,追求名人风度,种兰啸歌,放舟吴越."能书善画兰,明窗棐几 ...

  • 【诗咏虞山】常熟著名人物汇编及风土人情

    常熟著名人物汇编 及风土人情 常熟人文荟萃,虞山琴派创始人严天池.吴文化始祖仲雍.元代大画家黄公望.明末清初八大才女柳如是.画圣王翚.清初文坛领袖钱谦益等一批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就生活在常熟大 ...

  • 【诗咏虞山】江南福地常熟及虞山诗派

    江南福地常熟及虞山诗派 常熟,简称虞,因"土壤膏沃,岁无水旱之灾"得名"常熟",是一座千年古城,苏州市下辖市.常熟市东北濒长江,东南邻太仓,南接昆山市.苏州市相 ...

  • 【诗咏虞山】历代名人咏常熟——晋唐

    晋·支遁 利城山居 五岳盘神基,四渎涌荡津. 动求自方智,默守标静仁. 苟不宴出处,托好有常因. 寻元存终古,洞往想逸民. 玉洁箕岩下,金声濑沂滨. 卷华藏纷雾,振褐拂埃尘. 迹从尺蠖屈,道与腾龙伸. ...

  • 【诗咏虞山】历代名人咏常熟——宋

    历代名人咏常熟(修订版)--宋 宋·李湛 乌目山五题(录一) 云门十里长,殿塔明朝阳.半夜风雨至,满山松桂香. 清猿啸远壑,好鸟鸣虚廊.尘土斯可濯,胡为语沧浪. 李湛(九*-?),或作李堪,字重任,晋 ...

  • 【诗咏虞山】历代名人咏常熟——明之二

    明·丁奉 尚湖即事(二首) 细草香时蝶舞,平波动处鱼跳. 渡客行僧日暮,归云去鸟天遥. 映水明霞似火,乘风急浪如潮. 游泳须臾百里,扁舟短剑长箫. 绕室云闲似我,对溪山秃如僧. 住宅碧筠黄树,生涯白藕 ...

  • 【诗咏虞山】历代名人咏常熟——清之上

    历代名人咏常熟(修订版)--清之上 清·冯舒 初冬过尚湖 萧条帘幕不遮风,百顷清光半幅篷. 山色有无斜照里,人家低湿水烟中. 雁摇枯苇杆杆白,鹜映残霞片片红. 如此风光谁与会?笔床茶裹伴衰翁. 冯舒( ...

  • 【诗咏虞山】历代名人咏常熟——清之下

    历代名人咏常熟(修订版)--清之下 清·潘奕隽 游破山寺追和常少府韵 篮舆寻古寺,曲折入枫林. 门外重冈抱,阶前一壑深. 看碑思往哲,啜茗涤尘心. 太息斯人去,寥寥钟磬音. 潘奕隽(一七四零-一八三零 ...

  • 【诗咏虞山】虞山诗派著名诗人之瞿式耜诗选

    [诗人简介]瞿式耜(1590年-1650年)字起田,号稼轩.耘野,又号伯略,汉族,江苏常熟人,明末诗人.官员.民族英雄. 瞿式耜早年拜钱谦益为师,1616年中进士,后授江西永丰知县,颇有政绩.16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