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读书计划 | 《公众舆论》二十一章至二十四章:报纸

🌟

新的一年

新的99和阿蒋

祝19届的崽子都能上岸

20届的小可爱都能始终如一地坚持到最后

✨🔥👀

  关于如何利用好推送内容  

1、99会讲李普曼的经典言论标出,大家可以进行摘抄

2、对内容进行了解(最好是自己先阅读并有所思考)

3、思考今天的读书可以联系的其他方面的内容

  我今天搞了个音频  

  orz  

 公众舆论 

  报纸  

本书的第七部分所讲的是「报纸」,本来按照读书计划的安排今天应该是读第二十一章至第二十二章。但是因为四章的内容并不是很多,所以提前全部一起读完倒也无妨,也更方便我们去串联逻辑。四章的内容简要概括起来大概是以下几个问题:报纸是如何获得读者的?报纸是以怎样的方式加强与读者间的黏性?什么叫做新闻?新闻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新闻和真相的关系?以及所有的问题都是为了最后的铺垫:新闻机构与民主制的关系、新闻机构可以承担直接民主的机构的功能吗?如果大家能够厘清这么几个问题的话,对于这四章的内容也就不会陌生了。

在开始这几章的阅读之前,建议大家先回顾一下李普曼之前对于传统民主观的批判再回顾一遍:他认为民主制的根本是从人民的意志出发,设法创造出选票和代议制政府,建立一个可以进行复杂合作的共同体。但是这种设想是非常理想化的,甚至有点天真。理想化的民主制也许可以在小的乡村或者工场中实现,但是在对面复杂的外部事务的考量和处理时,则无法克服一种「独立共同体」的存在——即各有所想,各有所思。同时也无法保证公众能够仅凭短暂的注意力、固有的成见、被加工过的信息环境而作出正确的、有效率的管理公共事务的行动。在这样的认识之上,再回过头来看李普曼对于报纸的言论会更加清晰,在这四章里,他都是想要一步步地推演出他的这个结论——他认为报纸作为一种被期许能够辅助民主、成为直接民主的信息来源的机构的想法也是非常乌托邦的——从这里,更加深了我对于李普曼这本书的印象——这是一场对于民主乌托邦思想的绝对讽刺。

在第二十一章“赢得公众”中,李普曼提出新闻报道在原始的民主政体中所被期许的是“每两三天就为我们描绘一幅我们所感兴趣的整个外部世界的真实画面。”但是新闻是廉价的,“为获得这种我们认为至关重要的服务,我们直到最近仍在期待造币厂能够铸出面值最低的硬币,来报偿这一艰难有时甚至是危险的工作。”公众认为获得新闻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不愿为新闻这种商品付出更多的钱。但是,“公众会为新闻报道付钱,但支出必须是隐形的。”所以,通过广告商打开销路,将数量庞大的公众卖给广告商以获得收益,成为新闻的普遍收入来源。而为了获得大量的受众,“一个新闻机构必定会尊重购物大众的观点。”言下之意便是,为了赢得公众,新闻报道会迎合公众。这就是涉及了第二十二章的内容,报纸是如何不断增强读者的黏性?

答案很简单:他们通过迎合公众兴趣和公众的成见。“报纸报道着许多超出我们自身经验的事情,但也报道我们有所经验的事情,而我们经常是根据报纸对待后者的态度来决定对报纸的好恶,以及是信任它还是拒绝它。”“报纸最有能力进到的责任不是面对一般的读者,而是面对特别关注与自身经历有关的问题的那些读者。”“如果新闻符合他们心中的成见,他们也就不犯猜疑;如果对它们有了兴趣,他们就会继续读下去。”“因此,支撑其发行量的却根本不是政治和社会新闻。人们对这类新闻的兴趣时高时低,几乎没有任何出版商会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这上面。”这就是报纸和公共信息之间非常模糊的关系所在,一般的公共信息既不会引起读者的兴趣(除非与他们自身相关且符合其成见),即使这样这种公共信息仍让无法使大部分读者分辨各家报纸的优劣。同时,记者本身职业地位和收入的低下也导致他们无法形成职业认同和职业自豪感,由此无法使他们自主地担当起承担公共责任的重任(当然,这一情况在记者职业地位上升后会有很大的改善)。除此之外,新闻业还会受到资本主义的影响——大财团的贿赂(即新闻寻租)。所以,如此的新闻业又如何成为其所被期许的真相的代言人呢?这时候,我们必须来了解一下新闻的本质是什么。

在第二十三章中,李普曼从新闻生产、新闻选择的角度告诉我们,“即使全世界的所有记者昼夜不停地工作,也不可能亲历世界上的每一个事件。”“报纸并不想照看全人类。”“事件的发展必须形成某种确定的形态,而且,在达到一个形成了某种既成事实的阶段之前,新闻所面对的就只能是大量可能的真相。”“新闻不是社会状况的一面镜子,而是对已经显露出头角的那方面的报道。”这是新闻的本质,新闻只能从一大堆发生的事实中挑选某一些事实进行报道,而这些事实最好是已经有所结果,形成了某种影响。同时,“你看到了极为错综复杂的环境,看到了凸显这种环境的公开行动,看到了以固定成见发布信号的公告,看到了读者从对他有着直接影响的经验中得出意义之后注入的那种意义。”“对罢工进行报道的捷径,就是借助公开行动揭示新闻,把事件描述成与读者的生活相冲突的故事。”这是新闻的处理方法,在到达读者手中时,每份报纸都已经是一系列选择的产物,这些选择包括印什么新闻、印在什么位置、每条占多大版面、各自的重点是什么等等。报纸要解决的问题是判断如何才能让某批读者拿出半小时的注意力放在他的报纸上。而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方式就是让他和所读的新闻产生共鸣,“读者必须通过个人的认同,像参与演剧一样参与新闻。”总结一下,李普曼认为新闻无力照看全世界,即无法将外部环境一一展现在公众面前,并且在挑选事实之后,又会对事实进行加工和处理以让新闻迎合受众的兴趣、成见,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这样的新闻业能否承担起揭露真相的重任,成为民主运作中的重要环节呢?

李普曼是这么说的:“我认为最有生命力的假设时新闻和真相并非同一回事,而且必须加以清楚地区分。新闻的作用在于突出一个事件,而真相的作用则是揭示隐藏的事实,确立其相互关系,描绘人们可以在其中才去行动的现实画面。只有当社会状况达到了可以辨认、可以检测的程度时,真想和新闻才会重叠。”随后,李普曼从新闻本身可能是错误的(虚假新闻)、记者从业资质的不将就、记者自身的成见/兴趣/主观色彩、上司和读者的偏见对于记者报道的控制、外部力量的支配(制度允许它记录的事实)、公众对于新闻的偏爱(偏爱符合自己兴趣和成见的新闻)等方面指出,“如果要让报纸承担对整个人类生活进行解释的责任,以使每个成年人都会每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产生一种见解,那它们就显得很脆弱,它们必定是脆弱的,在能够想象的未来,它们将继续时脆弱的。”“新闻不是制度的替代物。它像一道躁动不安的 探照灯光束,把一个事件从暗处摆到了明处再去照另一个。人们不可能仅凭这样的光束去照亮整个世界,不可能凭着一个一个的插曲、一个一个的事件、一个一个突如其来的变故去治理社会。”

最后,第七部分关于新闻的总结,还是回到李普曼在整本书的一个观点上:“自治的人民不可能过通过发明、创造和组织一种认识机制去超越自身的偶然经验和偏见。这是因为,他们不得不在没有一幅这个世界的可靠画面的情况下才去行动,因为民主政体还有比较明显的缺陷,因为人们还抱有强烈的偏见和冷漠,对于稀奇古怪的鸡毛蒜皮系兴致勃勃,对于重大问题却兴趣索然,而且热衷于枝枝节节和三条腿的牛犊,但是政府、学校、报纸和教会与这一切的斗争并没有取得多少成就。这是世俗政府的主要缺陷,是它传统中的固有缺陷。我认为,它的所有其他缺陷都可以追溯到这里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