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行善却没有善报、行恶也没有恶果

文/龙吟师傅

龙吟师傅看到很多有宗教信仰的人都信奉“与人为善”的基本原则,相信只要一心向善,就会得到好报。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样一个简单的因果理论根植于每个人的心中。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善却没有善报、恶也没有恶报的情况,《窦娥冤》中有一句唱词,说“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这就是对不公平社会状况的控诉。

此时,因果关系理论已不能很好地解释这种社会现象。道教自古以来就提倡“承负”的思想,“承负”是“因果”的意思,但它不同于“因果”。

“因果”是针对个人的,谁种下了因,谁得到果。与他人无关,“承负”包括“因果”,但它进一步认为,个人的善恶行为不仅影响个人,而且影响家庭、社会乃至世界的和谐。例如,如果前辈行了善事,如今的后人就会得福;今天的人行了恶,会给后辈带来灾祸。因为“承负”,这个今世有些人总是行善,却常常遭到灾祸;有些人总是行恶,但他们总是能得福。

道教认为,这是由于“承负”使人蒙受的。也就是说,自己若作恶,自己的后裔必遭殃;自己若行善,自己的后裔必蒙福。同样,自己的命运是为自己的祖先承担后果。祖宗若作恶,自己必遭殃;如果祖先行善,自己就会得福。就像祖辈积攒钱财一样,后辈享受,祖辈欠债,后辈还钱相同。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也就是这种理论。

“天道承负”,即前人行善,今人有福;今人作恶,后人遭殃。前人的行为对后人、自然环境和社会都形成了蝴蝶效应。因为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就像鱼离不开水,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形成“涟漪”,影响周围环境和他人。在承负理论的加持下,每个人都会有更大的社会责任感,最终实现“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的社会理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