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土茯苓
一、典籍摘要:
《本草纲目》:“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解汞粉、银朱毒。”
《本草正义》:“土茯苓,利湿去热,能人络,搜剔湿热之蕴毒。其解水银、轻粉毒者,彼以升提收毒上行而此以渗利下导为务,故专治杨梅毒疮,深入百络,关节疼痛,甚至腐烂,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溃,一切恶症。”
《玉楸药解》黄元御:“味甘,气平,入足少阴肾经。利水泻湿,燥土健中,壮筋骨而伸拘挛,利关节而消壅肿,最养脾胃,甚止泄利。”
“土茯苓燥土泻湿,壮骨强筋,止泄敛肠,极有殊效。善治痈疽瘰疬,杨梅恶疮。”
《本草备要》:“祛湿热,补脾胃。甘淡而平。阳明(胃、大肠)主药,健脾胃,祛风湿,脾胃健则营卫从,风湿除则筋骨利。利小便,止泻泄。”
二、现代研究:
成分:主含落新妇苷、土茯苓苷A~E、阿魏酸,及挥发油、生物碱、鞣质、树脂、糖、淀粉等成分。《中国药典》规定:含落新妇苷不得少于0.45%。
作用:本品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肿瘤、解汞毒、拮抗棉酚中毒等作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