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奇写生作品
——赵奇
赵奇: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1978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同年留校从事教学工作,2011年调入中国国家画院。赵奇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绘画作品,并发表了很多理论研究文章。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的重要展览并获奖。
赵奇在长期的教学和艺术实践中,他坚持朴素的关注生活,对绘画不断追求,强调从人性和历史的视角来看待艺术创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中国当代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1996年被中国文联评为美术界唯一的“世纪之星”。
口述|赵奇
中国画总是强调笔墨,好像它能独立在内容之外。其实,如果没有思想,作品是不能成立的。具体的作品一定是有具体内容的。所谓的具体是说它不是一些概念,现在有很多评论文章谈绘画总是用一些大词、空词,但让人感觉没有内容。
美术史、画论中那些大词、好词,都被用滥了,我的想法就是没什么想法,我想说什么话,比如“我发烧了”,“我退烧了”,直接说出来就完了……这样的表达看似简单,但它追求的是更本质的东西。
绘画的精彩在于你看到的、想到的都要落实到手头上。画面的力量有时候是大于语言的,客观地描绘,其效果可能会“出其不意”。我的感动,不是泛泛的夸张和形容之类的词句。
艺术的灵感往往来自我们所描绘的对象,作为艺术家,要学会听,听别人说话。学校里的写生课,在写生的过程中,学习的就是把自己放下,听命于对象,我们创作的喜悦是来自那里的。
上帝给了我们很多礼物,每个人是否能领取“我的”那一份,就在于你的修行。这本领不是靠机灵和投机,这是需坐下来学习的。我觉得在绘画上讨论革命问题,革毛笔的命,革宣纸或者什么材料的命,没有必要。因为对画的体会,你表达到什么程度了,自己最清楚,我们是要拿作品说话的。
现在是商品社会,已经使艺术问题庸俗化了,没有学术讨论,只有媒体的宣传。我们的艺术有批评吗?没有,有的是宣传。电影的宣传多猛烈,那是投资的一部分。有人出钱,有人炒作,这就出问题了,精神活动应该是没有利益的关照。卡夫卡的一个观点是,以文学作为挣钱的职业,在他的心目中是在剥夺文学创作的尊严。
什么时候都要进行写生训练。但是,要把问题讲清楚,这涉及成为一件作品需要哪些实质的东西。也就是说,你不一定非得去西藏,但一定要画藏民,那才是作品。我就画一个碗,一支笔,画我自己,这应该不是问题。任何一棵树都在讲话,都在诉说,任何一个物体都有生命。莫兰迪的静物不是在说话吗?古典的静物不是都有内容吗?内容就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