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戈涛轶诗《战节母王太夫人传后》
戈涛,(1717—1768),字芥舟,号蘧园,河间府戈氏家族第九世,清代著名诗人。乾隆丙辰科(1736年)举人,乾隆辛未科(1751)中进士二甲第11名。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山西、河南、湖广道监察御史,刑科掌印给事中等职。乾隆33年(戊子1768年)秋,任福建乡试主考,考场得膈疾,归途至丹徙,卒于其弟戈济丹徙官署中,年52岁。戈涛为官清廉,恪尽职守,言人所不敢言,为河间府籍廉吏代表。同时,戈涛又是畿辅著名诗人,“瀛州七子”之一,创作颇多,与边连宝、李中简、纪晓岚等交往甚密,他主张诗当以性情为主,学古但不能食古不化,作品格律峻整,气力磅礴,清新旷逸,纪晓岚谓之“山水清音,翛然自远”,但诗作多遗失,仅有《题瀛州书院图》、《奉使过河间夜宿》、《雨夜》、《别盘山》、《自洛阳寄随园》、《岁杪寄边随园》、《赠董清平燮庵》等80余首流传于世。晚年,锐意著述,李中简称其文“疏宕有奇气”。首编《戈氏族谱》传于河间戈氏家族。戈涛去世后,纪晓岚有联挽先生云:“弹指去来今,跌宕文壇,白首当年曾结契;伤心频病老,萧条归榇,青山何处与埋忧。”
最近,河北大学刘青松教授从河北省博物馆查阅到戈涛诗稿《战节母王太夫人传后》,此诗之前在戈氏家族资料和收录的戈涛诗稿中未出现过。因戈涛诗作大量遗失,刘青松编辑整理的《戈涛 戈涢诗集》中只有他80余首诗稿,此次发现又找回戈涛轶诗一首。
《战节母王太夫人传后》中的王太夫人,是戈涛同年代好友河间市大渔庄左氏家族左丹崖的祖母。戈涛与左丹崖交往甚密,曾著《左孺人传》,左孺人既是王太夫人王淑昭,此诗应是戈涛撰稿《左孺人传》之后所作。原诗如下:
《战节母王太夫人传后》
遍览风诗三五百,女贞只得《柏舟》存。
于今雅化流闺壸,是处乌头表里门。
瀛海古来名献地,高城亦有少君村。
恭惟圣诏褒贤媛,桑梓清光接禁垣。
左氏家族乃河间名门望族,王淑昭的丈夫是左副都御史左敬祖的次子左印奇。王淑昭是雄县人,一代才女,祖父王乔栋,进士出身,父亲王炘,明代举人,弟王企靖进士出身,官至左副都御史。1679年,28岁的王淑昭嫁与左印奇,为左印奇第三任妻子。左印奇曾官涉县令13年,1705年卒于任上,其子左方焕,1728年任确山县知县,其孙左塽,字丹崖,太学生,晚年曾追随戈涛之父戈锦任陕州知州时一起谋事。
王淑昭出身名门,自幼酷爱读书,对诗词、经史、历代名臣的为官之道、风土人情等无不通晓。她的博学多才直接影响了丈夫左印奇、儿子左方焕和弟王企靖的功成名就,并辅佐了他们的日后施政。也正是由于她的博学多才,才错过自己的最佳婚嫁年龄。王淑昭诗文作品很多,遗憾的是,1738年她临终前将自己的诗词文章付之一炬。其子左方焕及后人左元镇等多次整理收集成《王太孺人遗稿》,收录152首。《战节母王太夫人传后》正是戈涛对苦守妇道的王太夫人一生诗书传家、聪颖睿智的写照。也印证了戈涛与左丹崖的友情。
附:戈涛所作《左孺人传》、《丹崖左公传》
《左孺人传》
〔清〕戈 涛
左孺人姓王氏,字淑昭,雄县人,赠刑部侍郎炘女,适河间副都御史敬祖子印奇。明未,炘避乱江左,生孺人于六合。三藩之变,所在土氛抢攘,孺人从父间关转从于兵戈冠盗间。一日,走山中,将讬宿居人家。孺人曰:“是非吾亲故,虽颠沛造次,不可不远嫌。”竟挽父止破庙中。母孙卒,兄又既卒,孺人孱然弱息,事老父,抚两弟一妹,十指衣食,而犹手不释卷。盖孺人自七八岁时,即酷嗜书,至是,尽通经史、唐宋诸大家古文,尤娴于诗,诗出入元和、长庆体。已而冠乱平,道路无梗,孺人将父北归。归十余年,始适左为继室,年已三十有二矣。
其未字时,父择才配不得,因循久之。一日,孺人赋诗,有“久抛玉殿辞王母,未侍金门作汉臣”之句,父见之,乃亟许字。夫宰广东恩平,又宰河南涉县,先后二十年,不置幕客。一切簿书讼牍,皆付孺人治之,敏决无留者。夫卒于官,孺人归。而弟企埥官刑部侍郎,孺人所提携教授者也,迓入京,适有大狱,九卿会勘不决,孺人惎弟,弟如其指,果立判。狱上,圣祖嘉叹,企埥遽以实启。圣祖大惊曰:“妇人中有此特识乎!”已知孺人阜于学,将召为宫中师,遣官礼聘。孺人语弟曰:“我,老寡妇也,出入宫掖,非宜。”手表以疾辞。上省览良久,竟允其请。当是时,孺人名动京师,群以曹大家推之;其惎弟决狱也,或又比之辛宪英,识者以为皆无愧云。
弟出抚江右,迎孺人往。孺人素遇弟严,虽贵,不少假。企埥丧妻,有以少君术见者,企埥惑之,方布帏召魄,孺人至,斥弟曰:“若大臣,乃为此曹所弄耶!”弟赧而罢。后企埥不尽用其教,遽命驾归,既归而企埥果败。子方焕令确山,数月罢。家日贫困,孺人怡然安之,以教诸孙及曾孙为娱。年八十七卒。将卒,尽焚其所作诗、古文。曾孙元钵启遍索诸亲戚,得诗数百篇,钵藏于家。
系曰:余少时犹及见孺人,状貌类村媪,语质朴无文,隤然若未尝有学者。迹其平生,临大难,决大疑,辞大宠,壹皆出于学问之气,盖非寻常雕文缋藻女子也。诗莫难于能怨,不当怨而怨,畔;当怨而不怨,慢。孺人三十未字,显然行之词章,此真得风人之旨,盖非流俗所能知者,若孺人,可谓善怨矣!
《丹崖左公传》
〔清〕戈 涛
《春秋传》曰:“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又异辞。”史氏徵物比行,近极四海,远乃数十百年,传闻十之七,闻十之三,见百不一二也。欧阳文忠作《五代史》,初立一行传,五十五年之间,得五人焉,鲜矣!谓固不得闻,见更无论。天下奇节瑰行超世拔俗之人,何可多有?即有,不得施,弗见。若夫斤斤自好,乡党称孝义,如欧阳所传李自伦其人者,往往不乏。然而有闻有不闻,茲非以幸与?
以予所见,河间左公其有足够者焉。公为人温柔巽缓,当于义,斩斩能为,事父母及祖母,孝顺由至性,乡党皆心懿之,不能举似之,予独知之。今夫以孝予人难矣:庸行不易得尽,一难;不厄不著,二难;世所为志表铭诔之属,无论有实无实,率以此称首,遂无别信否,三难。而予独谓知公以此,于何见之?则尝见之于公之梦。乾隆庚申,予父任陕州,被患,公相依不去,凡任内仓库出入皆自公,代者方毛疵相棘难,恃公与剖,而公祖母以是时卒,讣书至,公哭,哭已,曰:“予于义当去,然去又以为不义。假义以利不义,吾不为。”遂不去。公夜半噭然而哭,予以为哀至也,既且劝之,不应;呼而询之,则梦也。自是时时复然,寐则然,觉则否。呜呼!于此可知公至性矣。天下无事不可伪,独梦不可伪,梦饮酒者哭泣,梦哭泣者田猎,变本而迁,理或有之。若夫喜怒悲欢之事,日之所构,夜与为符,为嗟诧、为哭泣、为呼、为笑、为喃喃语,径达其中之诚然,虽毫发不可强作。昔贤验工夫于梦寐,诚哉有以也!乙亥七月,公卒于家。戊寅葬,公子元钵乞予为传。余既礼辞谢,诺曰:“凡公一生服侍之孝,然诺之信,取予之廉,予皆有所闻之,然不尽志,志予目见者。”
公讳塽,(1700-1755),字丹崖,河间人,太学生。曾祖讳敬祖,顺治己丑会试第一,仕至左都御史;祖讳印奇,以荫任涉县知县;祖母王氏,雄县人,隐君讳炘公女,刑部侍郎巡抚江西企靖公姊,博学工诗,年八十六卒;父讳方焕,岁贡生,任确山县知县;母李氏,继母王氏。公娶予从姑氏,后公一年卒。公年五十有五,子二人,长元钵,次元锴,女四人。
系之曰:当陕州患作时,卒出不意。太守某赫然来收篆,检亲戚姓名,势汹汹,举莫知所为。公曰,某事当如何,当如何。然无敢出署为者,公愤曰:“事连,不要出署。”独为之。间一日,稍定,知无所波及,众意帖,遂议去留。疏者不待议自去,孰留孰去未决,于是公谓余曰:“于此固不须多人,予与汝足矣,可皆去。”于是皆去。公与予同寝处一土室,凡百八十余日,待事毕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