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寻常路的7个方法,你知道吗?

有一个典故说一个年轻人每天很早就到山上砍柴,他很努力很勤奋,在别人休息时他都不舍得休息一下。每天干到天黑但是砍的柴却不如一个老者。

这个老者每天来得很晚,而且老是休息,但是一天下来砍的柴却比年轻人多很多。年轻人想不透于是更加努力更加卖力却还是不如老者砍的柴量。

这时老者喊他来休息、喝茶。他说我都这么卖力而且年轻力壮却干不过你,不好意思休息!我没有时间!老者笑笑说:你再怎么努力也不行,也不能超越我。

想知道什么原因吗?我为什么比你砍的柴多呢?我年龄比你大,而且精力也不如你。

就是我的刀比你锋利,在我休息时我就磨磨刀。你呢?却一直在那里不停地砍柴,刀都钝了,越砍越累越砍不出来。要想轻松又赚得多,就要把刀磨的锋利。

想必大家已经知道是什么典故了,是的,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有时候我们觉得停下来似乎是浪费时间,所以我们停不下来。就像是跑马拉松的农民,

他拿了冠军,是因为他累了就会停下来,聚集能量,以便保持冲刺的姿势。

这显然跟我们平时所要求的不一样,我们不能局限在思维框架里。跳出来一切皆有可能。这一点在一本叫《思维病:跳出思考陷阱的七个良方》(以下简称《思维病》)中,给到了更多的思维展现。

美国知名战略和创新思想领袖马修·E.梅撰写的这本《思维病》。他不仅是一位畅销书作者,还是一位广受欢迎的演讲家、主持人和思维教练。有数十万人参加过他的思维培训课程,并因此受益。他曾与全世界各地的很多个人、组织或跨国公司合作过。

01你的天马行空在线吗?

最近一部高分科幻动画《爱死亡和机器人》,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与逼真的画面和剧情,用语言不可名状,你能想象得到酸奶统治世界,飞机像汗血宝马一样挽救自己的主人。。。。。

你知道吗?我们的大脑除了提供给我们无限的想象力,还会跟我们玩游戏,还会撒谎。日本有一个作家就写了一本书,叫做《记忆会撒谎》有提到,我们的大脑会编造故事,让我们觉得它编的是真的,它就这样来套路我们。

是的这就是我们亲大脑,亲到六亲不认地捉弄我们。但是并不是没有办法,我们是可以克服甚至是转优,那么我们要学习一些方法来避免被它套路了。

在《成功人7习惯》一书中,作者说到亲身经历的故事,就是他买了一台修理草坪的机器,一开始两个月用得很好,但是一直没有对机子做保养,使得机子用到4个月多月的时候,其实也没用多长时间就报废了。

所以我们平时不管做什么都要及时反省。不要陷入思维的怪圈。就比如这个草坪修理机,因为一开始的好用,而使作者下意识疏于保养造成了财务和时间的双重损失。

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是当面对复杂多变的问题时,我们的思考能力往往会面临重大的考验。因为我们的大脑存在着很多下意识的反应,我们称之为“思维病”。它们会让我们的思考方向偏离正轨,或者使我们的思维水平大大缩水。这些思维问题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使得我们的大脑很容易就变成懒惰的大脑,不能用心思考。

02 如何跳出思维死循环

在这本书里他给我们提供了7个实用的对付思维陷阱的方法。那么我们要想在遇到问题时用对正确的方法,就一定要清楚我们犯了那种思维病

这本书探讨的思维病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思维跳跃,思维内卷和想得过多属于误导性思维病;作者之所以称它们为误导型思维,是因为这些思维病会导致我们误入歧途。

第二类是满足于最低标准和降低目标这两种思维病成为中庸型思维病。因为它们会让我们的思维水平大大缩水。

第三类就是非我所创和自我审查这两类思维病相比较而言没那么常见,但其致命性程度不比其他思维病低。作者将这一类思维病纳为盲目型思维病。

我们了解了这些思维病之后呢,一定不要先对号入座。因为这七大思维病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从而导致我们大脑的惰性占了上风,决定了我们的思维能力。不管处在哪里,用心思考收拾一种新的竞争优势,而作者给出的七大对策就是一套建立竞争优势的魔法,让我们可以跳出这个“思维陷阱”的死循环。

那么这魔法是什么呢?作者给出了这本书的核心:七个根除“思维病”的良方。

-边框风暴。用多种方式来定义问题。

-逆向思考。冲破内卷化思维,从相反的方向来思考。

-原型试验。综合原型设计和测试,对概念进行验证。

-整合思维。不满足于最低标准,将各种方案中最出色的部分综合起来。

-借电启动。采用各种方式激励自己,不放弃挑战,不放弃目标。

-他人所创。吸收外部创意,改善我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自我疏离。用更客观、更理性、更超然的态度来看待自己。

03 好习惯养成从现在开始

这些思考方法以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最新知识为依据,能够帮助我们除掉解决问题时遇到的各种思维障碍,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使我们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我们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思维病,究其原因呢?主要还是源于我们的不确定和不自信等等,才会让大脑钻了空子。

我们看待或处理的问题的时候,要跳出思维的陷阱,记得有一本书的名字就是《跳出思维的陷阱》,说的也是关于怎样识别那些扰乱思维的陷阱和易犯的错误,并如何加以克服。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那些不再停下来思考和不懂得敬畏的人,跟死了没两样,他的双眼是闭上的。

我国宋代文学大家苏轼有一首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说的不也是这其中的道理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