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前,父母抓住孩子这三个成长重要阶段,将来他会越来越优秀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有礼貌、三观正常、不是问题少年的人。但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很不幸有些孩子就成了家长口中的问题少年。
下班后,小张准备骑自行车绿色出行,拿完车之后看到有三名初中生也准备骑自行车。但是他们拿车的方式有点粗暴,其中一名男生用脚一直在踹车桩,当上面的感应器坏掉之后车就会解锁,三个人用这样的方式拿到车之后就骑走了。
小张当时看到后很震惊,脑子里浮现的就是:“这些孩子的父母都是怎么教育的?这也太没有素质了吧?”但仔细想来,可能他们的家长也并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外面是这样的。
养育孩子远远不是吃饱穿暖这么简单,先成人后成材,孩子好性格的养成,父母若错过这几个重要的年龄段就晚了。
第一个阶段:三岁以前。
“三岁看小”,有些父母会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等长大了再教。
其实不然,在孩子一岁以前对安全感有了一定的认知,当不熟悉的人抱自己时会哭闹、拒绝,这都是自我保护的一种表现。
一岁之前父母不在身边,长大后孩子会缺乏安全感。
李玟瑾教授曾发表这样一个观点:三岁以前,再苦再难,都要把孩子带在身边,给予孩子积极的关注和回应是很重要的。
八零九零后的孩子,小时候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带孩子。等孩子渐渐长大了,就会发现孩子不听话,尤其是步入青春期的时候。
这时父母会下意识地想用身份上来压孩子,但往往事与愿违,身为父母好像天生就觉得自己有管教孩子的权利。
疏忽的是,管教孩子从来不是靠身份压制,而是靠心理上的吸引,这才是孩子愿意听父母管教的源头。
如果在孩子三岁之前父母错过了建立依恋的阶段,那管教就会变成最难的问题。
第二个阶段:三岁至六岁。
“七岁看大”,性格往往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
李玟瑾教授做客《圆桌派》的时候说过:“六岁以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是黄金,十二岁之后父母的话都是垃圾”。
三岁到六岁是孩子性格培养的黄金期,这个阶段需要父母重点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
经常听身边的妈妈们说:别人家的孩子在上一年级前能背多少古诗,认识了多少字,会算多少以内的算数……但这些微弱的优势很快会消失殆尽。
只有良好的品质和习惯才会影响人的一生,这个习惯可以是每天看书半个小时,每天固定的运动量,培养孩子自律、专注的好习惯。
第三个阶段:六岁到十二岁。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分辨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这时是建立正确价值观的最佳时期。
网上有句看似调侃,实则真实的一句话:“孩子的考试分数决定家庭的和谐程度。”
父母很容易把成绩看得太重,我身边有一个爸爸就是这样,孩子才上一年级,有次数学考了96分,爸爸就有一种孩子以后上不了大学的焦虑。
平时教育孩子的语气难免会重,然而他却不知道这种焦虑很容易影响到孩子。
还有些父母喜欢用打击式教育,觉得孩子越受打击,就会越有出息。其实不是,有时候越是打击,孩子越会自卑。
虽然能理解家长看到孩子的成绩下滑那一刻会气得肝疼,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不一样,擅长的专业也不一样,不能以成绩来以偏概全,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
每个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问题少年,但是父母也要学习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
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块白纸,在于父母怎么画。
孩子的每个行为都能折射出父母的教育成果,因此,家长们要把握好孩子生命中的这几个阶段,让孩子越来越优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