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自律”引申出的“话语运动”
有网友对“自律”问题给与解析。这是个很重要的行为动词,体现为“我–我”关系。
对此,有必要以语义分析模型,从其“话语意段”中确立一个具有辐射性的组合单位,然后将各单位新组合成一个作为该复杂情感定义的情感定式。首先,将“自律”作为意段“横向轴”一个“单位”(点)以词典对其定义开始…
自律––“自己管束自己”。
很显然,这里的管束是一个行为趋向动词,这是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分析依此展开。
至于自己如何管束自己,暂且不论。我们就在这个“横向轴”的“上游处”寻觅…
这里的核心词素是“管束”,那么进一步对管束作出解释…
“管束”…汉语辞书定义为“管教约束”…
这里的“管教约束”,没有使用标点分离,但实际上是个由管教与约束组合的词组。
约束,可以是他者对己行为,也可是自我约束行为。但“管教”包含了管束并教育,其中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类对学生进行培养过程,这是“他者”对己的行为,这是对“自己管束自己的否定”…也是“自律”的转折…
这里的核心词素是由自我约束转向他者教育。教育的其中行为趋向间接指向“他律”;
至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段横向轴”由自律开始的其“上游处”回溯,最后一步步走向了“他律”的过程,这是“自律”的起源。就此看来,“自律”来自“他律”。
凡是需要自律的,都是因“我”在人际关系中,遭遇过不同程度挫折,或者是因自身不足,在与“他者”交道中不合时宜,必须要加以自我管束的…
以上,自律的“上游处”定位于“他律”。下面,对自律的“下游处”简要描述…
自律是“不得已”的,对自我的缺点或不足必须克服,这就是怎样自律?
自律,首先对需要自律的方面加以明晰,要在那里开始自律?
那么就需要寻找。但并不是能够找准。因为,自己看待自己的不足往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自己就在“此山中”…
此时,就需要他律…由他人指出。但这个他人又是谁呢?
他人必须是于自己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密切的人,他能够给与有效帮助吗?它是不确定的。但有些他律主体具有很大价值,比如医生、老师或牧师…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自律过程自我约束行为大部分是失败的,因为漫长又顽固的沉淀成为“定势”后,单靠“毅力”无济于事,所以,医疗才有了用武之地。
当然一部分自律者在自律和他律的双重作用下,“还原归正”。问题在于,当这部分自律成功后,新的需要自律又出现了,于是新一轮的“自律…他律…自律…”又开始了…
有的自律可能走向毁灭,有的走向新生,后者必须有着很高的悟性,智慧和毅力。而很多自律者,犹如“苍蝇飞了一个圈,又落到原来的地方…”
以上,看出,自律这个貌似简单的词汇,实际上是一个外延很大的文化单位,知识的迷宫。如艾柯所言的:一个问题和所有问题相关…
另方面还可看到:从自律开始,他陆续涉及到很多临近概念,并一步步扩展着,其中的任何一个概念都不是“自性”的,都要依靠其它概念说明,如此就形成一个相互连接的“差异束”,一个相互“编织”的“织品”。其意义也不是一步确定,而是在不断“编织”过程出现不间断的差异关系…这就是“文字学”的延异和踪迹,也是那个被称为“文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