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对话—记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第三次发掘结束及发掘成果新闻发布会召开

2020年4月29日,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明末战场遗址(以下简称江口沉银遗址)第三期发掘圆满完成。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中,世子金宝、西王赏功、金饰、五十两银锭等文物跨越数百年时空而来,为全世界人民奉献了一场关于考古的视觉盛宴。作为本次发掘的亲历者,笔者将从以下几点来对本次发掘做一个简短的记录与探讨。

1.发掘成果

(1)出土遗物

在江口沉银的故事中,最扣人心弦的便是那数量庞大的金银财宝。江口民间有一句俗语“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这与现场发掘出土的遗物情况是吻合的。

江口沉银遗址的遗物类型以金银器为主,其中包括了金印、西王赏功、金锭、金饰、银锭、银饰等,出土量十分巨大,而且其中不乏精美绝伦、价值连城之物。

其中最为珍贵的便是“蜀世子宝”金印,为国内首次发现的世子金宝实物,对明代社会经济、政治等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蜀世子宝”金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江口工作站发布,任俊峰、鲁海子老师摄)

另有西王赏功钱币,传为金、银、铜三品,在江口沉银遗址中金银二者最多。根据相关研究,西王赏功钱币为张献忠所制军功章,存世量十分稀少。

(“西王赏功”金币出水现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江口工作站发布)

另有金锭、金饰、银锭、银饰等种类十分丰富、数量十分庞大的金银器物、半两到光绪通宝的铜币及光绪、宣统、北洋政府等时期的银币出土,使得江口沉银遗址的遗物体系有了较为完整的支撑,对于年代判断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为证明江口沉银遗址古战场的性质,古代兵器一直都是发掘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期的发掘中,除铁刀等常见兵器外,还出土了大量铅弹丸。其与第二期考古发掘中出土的火铳等一起,构建了明末清初江口之战的壮观战争场景,也为明代火器发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铅弹丸,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江口工作站发布,任俊峰、鲁海子老师摄)

(2)学术价值

江口沉银遗址带给中国考古学、世界考古学的,不仅仅是一大批出水遗物,更是一次伟大的创新。在此之前,水下遗址的发掘方法之中,最常应用的是水下布方发掘。“南海一号”沉船的整体打捞技术也是创新之举。但是围堰法在发掘遗址之中的大规模应用尚属首次。虽之前有丹麦博物馆发掘“维京海盗船”、意大利发掘湖底宫殿遗址等尝试,但尚未在面积如此之大(每期围堰面积约为1万-3万平方米)、水流情况如此复杂(位于岷江河道中,渗水量非常大)、堆积情况如此混乱(因岷江水流扰动,地层基本无法辨认,各个年代的包含物混杂,且大多夹杂砂卵石,发掘十分艰难)的遗址尚属首次,江口沉银遗址的发掘证明了中国考古学在进行大型考古遗址发掘与保护方面的能力,也为世界水下考古学/滩涂考古学(关于此点尚有争议,笔者认为应根据遗物平时埋藏状况进行分类,定性为水下考古学发掘成果)提供了崭新的发掘方法、思路与宝贵的实践经验。

2.发掘过程

(1)调查、发掘过程

彭山区江口镇为张献忠沉银之地这一说法在《蜀碧》、《彭山县志》等文献之中均有记载。2015年底,也曾为此专门开展过讨论,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四川大学、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机构的专家确定了江口沉银遗址的大致范围。[1]2016年,彭山区公安局破获了一起盗掘文物案件,追缴回包括“永昌大元帅印”等在内的价值约3亿人民币的文物,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注意。于是开始了对江口战场具体所在位置的调查。首先引起注意的,是江口当地俗语“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而石龙遗迹也在江口镇真实存在。结合追缴文物的出土位置,决定开展进一步的地面踏查与勘探活动。包括传统考古学调查方法、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的物探法等。最终确定了现在的发掘位置。

(石龙遗迹,笔者、谭忠义、严少博、向珂冬摄)

在确定位置之后,通过更加精确的勘探,就有了现在的遗址发掘方案,并于2017年开始第1期发掘,之后分别开展了第2期、第3期发掘。

由于江口沉银遗址堆积的特殊性,人工发掘十分困难,刘志岩领队等工作队成员经过讨论,决定采用挖掘机分层下挖,分堆堆放土层,筛机筛选土层,至基岩改用人工发掘的方法。既保证了发掘的严谨性,又保证了发掘速度。篇幅所限,在此不展开讨论。

笔者有幸参与了江口沉银遗址的第2期、第3期发掘。在过程之中,令造成便是无时无刻不在流淌的渗水。虽然采用粘土、砂石等堆积而成的围堰能够将大部分流水阻挡在外,并且发掘区域外有两条导流渠对大股流水进行导流。但仍有部分渗水通过缝隙渗入探方内,这对发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出现了上午工作结束,探方内大部分保持干燥,到下午时,积水达到20-30cm的情况。于是,每日与水的斗争成为工作的一大重点。所幸,在笔者进行发掘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应对方案,总算不至于因积水影响发掘进度与遗物出土。

两次发掘,让笔者感触最深的,是上至领队,下至各位队员对于考古工作的热情与敬畏之心。领队是一位出色的考古工作者,同时也是中国公众考古的佼佼者,日常生活中是一位风趣幽默的先生。但是一旦进入工作状态,他严谨的态度与务实的作风感染着工作队的每一位工作人员。他的叮嘱:“对待文物要有敬畏之心,对待考古工作要敬业。”,仍然提醒着笔者有关文物、有关考古学的基本准则。考古队内的前辈及同事们给笔者的工作提供了诸多指导,那种对待文物的敬畏与对待工作的敬业也让笔者肃然起敬。

(2)发掘之外的生活

在江口沉银遗址的生活是充满了色彩的。发掘工作的辛劳之余,基地的大厨周叔及两位阿姨提供的可口佳肴让笔者到现在都记忆犹新:鲜辣可口的凉拌鱼;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的茴香肘子、清凉解暑的酸菜豌豆排骨汤、香味浓郁的回锅肉、以及爽口的泡菜等,是江口沉银遗址迎接客人的利器,也是笔者与同事们日常最喜爱的菜品。

(凉拌鱼、酸菜豌豆排骨汤,笔者摄)

在江口沉银遗址的诸多工作人员,给人的感觉就是亲密无间的一家人。晚餐之后,大家最喜欢的集体活动就是夜跑,穿梭于江风中,前行在星辰间,每一个人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最是让人畅怀。这种其乐融融的氛围,也是让人留恋江口沉银遗址的原因之一。

3.对未来的展望

(1)有关江口沉银遗址的展望

江口沉银遗址第3期发掘现已结束,但是后续工作不能停止。

首先,是关于遗物修复、整理工作。对于本期及前几期出土的大量遗物,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了文物保护车等先进设施进行现场修复,并且文物修复室的老师也付出了自己的辛勤劳动,保证了文物出土后的安全。但应尽快进行更进一步的修复、整理、记录,保证文物的安全与资料的完整、及时。

其次,关于江口沉银遗址相关资料的发表、江口沉银遗址的宣传等工作,也应该继续进行,进一步扩大影响力,为普及考古学知识、文物学知识、历史学知识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江口沉银遗址有关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土层堆积问题,遗址性质进一步确认问题等,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解读。

(2)考古学未来的学科发展

前文已经对江口沉银遗址的学术意义有所叙述。但是笔者认为,江口沉银遗址所带来的思考绝不仅仅停留在方法的角度上。江口沉银遗址调查、发掘、出土遗物保护、宣传等,体现了考古学的多学科交叉性质,这也是考古学发展的大方向。上至国家机构、下至个人,都应该思考这次发掘所带来的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空间地理学、水力学、传播学等学科与考古学的多学科协作态势,学会对各种社会资源进行协调整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考古发掘及遗迹、遗物保护。

4.结语

关于江口沉银遗址,需要回忆的、思考的东西有太多太多,笔者在这里仅作一个简短的记录。就发掘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记录,文笔不甚华丽,且多有错漏之处,望与各位前辈、同仁共同讨论、交流,以助中国考古学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邓前程.彭山“江口沉银”考古发掘的学术价值探讨[J].中华文化论坛,2019(04):23-30+156.

愿探索大千世界的路,有你相伴。

微信公众号:杰丶学

知乎专栏:杰丶学

B站号:dreamthat

分享考古学及日语、动漫相关文章,欢迎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