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延安归来》

      1945年7月1日至5日,黄炎培等6位国民党参议员访问延安,黄炎培写了“延安五日日记”。1945年8月,重庆国讯书店岀版《延安归来》,该书公开发行引得很大的轰动效应。
       (二)延安五日见
  关于延安的社会环境,黄炎培在书中记述道:警察是没有见过。游民,他们叫做“二流子”,也绝对没有的。标语很少,或者竟可说没有,有的是街上宣传小品。
  关于延安的人物,黄炎培观察入微,该书形象地描述道:不论男女都是制服,女子学生装短发,都代表十足的朝气。当地老百姓衣服都很整洁,绝对没有衣衫褴褛的流浪者。
  中共重要人物,黄炎培在书中描述:毛泽东先生,以我看来是一位思想丰富而精锐又勇于执行者。朱德先生厚重温文,一望而知为长者。鼎鼎大名的各位高级将领,外面没有见过的,总以为个个都是了不得的猛将,说不尽的多么可怕。料不到,他们都是从沉静笃实中带着些文雅,一点没有粗犷傲慢样子。和他们天天见面谈笑,真是古人所说“如坐春风中”。
  延安的政治作风,黄炎培在书中客观地表示:我们在延安,倒自由自在的。要到哪里,看哪人,都绝对自由。不需要带路,你就自己去。毛泽东先生说,要向老百姓学习。
  在书中黄炎培总结道:延安五日所见,当然是距离我理想相当近的。中共现时所走的路线,不求好听好看,切实寻觅民众的痛苦,寻觅实际知识,从事实际工作。
        (二)窑洞对
      《延安归来》一书最著名的莫过于与毛泽东的“窑洞对”。所谓“窑洞对”,黄炎培在书中的有这样一段对话:
      有一回,毛泽东问我(来延安)感想怎样? 
      我答: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致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毛泽东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0)

相关推荐

  • 延安窑洞

    延安窑洞

  • “怎么学着逼债,讲好借一个月,还差7天。...

    "怎么学着逼债,讲好借一个月,还差7天."毛泽东恼怒道,已经第三次催了,黄炎培对这东西视若珍宝,轻易不借人,主席要借,他推脱不掉,但也三番五次着急催还.   1959年后,毛泽东退 ...

  • ▶珍贵影像:延安窑洞里的预言家!

    ▶珍贵影像:延安窑洞里的预言家!

  • 黄炎培的“历史周期率”

    1945年7月1日,黄炎培和褚辅成.左舜生.傅斯年.章伯钧等六名国民参政员由重庆飞抵延安考察访问. 当毛泽东和黄炎培握手时说:"我们20多年不见了!"黄愕然,说我们还是第一次见面呀 ...

  • 姚维钧黄炎培:相差31岁的爱恋,相守20年,她受丈夫牵连自尽

    姚维钧和黄炎培 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之时,与毛泽东进行了一次谈话,这就是著名的"周期率"谈话.从延安回家后,黄炎培将这次谈话写成一本书,名叫<延安归来>. 本来这 ...

  • 黄炎培的延安之行

    中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字任之,1878年生于上海浦东一书香门弟.时值家道中落,黄13岁失母,17岁丧父. 家境的贫寒激发他刻苦攻读,上个世纪初年黄炎培考入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190 ...

  • 黄炎培:延安归来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15年12月01日 分享 所谓"窑洞对",是指1945年7月初,黄炎培等人访问延安时,黄同毛主席之间有关"周期率"的一段谈话 ...

  • 教育学考研考前检测(四)|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全文共计1500+字,预计4分钟复习完) 黄炎培 我国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经历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挫折和反思,他以毕生精力从事于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他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在反 ...

  • 【听Ta说建筑】黄炎培在黄浦的足迹

    " 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朋友都知道1945年毛泽东主席和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在延安窑洞中的谈话,史称"窑洞对",黄炎培先生问毛泽东主席:"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 ...

  • 内史第一一黄炎培故居、宋氏家族居住纪念地

    内史第为沈树镛祖上所建,原为三进两院两厢式二层砖木结构名宅,共70间房.清咸丰九年(1859).沈树镛中举,官至内阁中书,沈家大院陏改为内史第,为沈树镛的住宅(黄炎培祖父黄典谟是沈树铺的姐夫.外祖父孟 ...

  • 名人故居(21)黄炎培故居

    内史第立本堂(第二进)和第三进内宅之间是一个非常狭窄的过道. 内史第的第三进内宅就是躲过拆迁而幸存的历史遗址--黄炎培故居. 第三进的门前挂着由陈云题写的"黄炎培故居"木牌. 在过 ...

  • 黄炎培32字家训赠儿:'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1936年,黄炎培四子黄大能即将赴英留学.临行之际,黄炎培将平生坚守的座右铭稍作增改,并手书留赠.这就是黄炎培的"32字家 ...

  • 职教人应该知道的几件事 ——品读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2)

    一.我国近代新教育制度创始于何时? 黄炎培认为:"宜断自清同治初元北京及广东之设同文馆与上海之设广方言馆."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于1862年8月24号正式开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