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游忆 · 初登滕王阁杂感
南开大学宁稼雨的雅雨书屋:青灯摊书、传道授业、以文会友、闲情雅致。
因为计划2007年11月28日自南昌机场返回天津,心想既然到了南昌,还是不能错过那天下名楼——滕王阁!于是向主人请求在去机场之前,抽出一点时间去参观那期待已久的名楼。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赣江桥上,远远遥望耸立江边的滕王阁,气势果然壮观,一种崇仰之情油然而生。
司机为了行车和停车方便,没有把我们送到滕王阁正门,而是送到了侧面的南门。后来我们知道,从正门走,可以进门便一览无余,而侧门进,则要经过一点曲径通幽的小路之后才能面对那高大雄伟的滕王阁。不过这样也自有乐趣——因为没有陪同人员了,我们只好自己摸索。开始只能透过茂密竹林的缝隙,来辨别那滕王阁的具体方位。但转来转去,竟然转到滕王阁后边的临江之处了。改道而行,才终于始见庐山真面目,把那心中的偶像尽收眼底——大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了。
天下名楼滕王阁
也许是对滕王阁的期待太久太久、太深太深,一旦面对这个庞然大物,还真有那么一点激动的感觉……
滕王阁留影
那思绪一会儿飞到一千多年前,想着王勃当时是从正门大摇大摆进来的呢?还是和我们一样从侧门溜进来,再迷途知返之后才爬上了楼顶?否则他哪儿来的灵感呢?
一会儿又想到我多年以来的一个玩笑式的梦想:18年前,我带86级同学去江南毕业考察。当时年轻气盛的我,向同学们发表了一番关于古代文学及其现存遗址关系的“高见”:
第一,学古代文学,如果相关的遗址还在,一定要想法去看看。同一篇作品,看不看遗址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第二,如果我能有这个权力,就一定想法让中文系的同学把古代文学课上知道的所有相关遗址都走遍。
“高见”自然鼓舞人心,但欢呼雀跃之后,大家都知道这个目标是无法实现了。难怪后来有些同学和我开玩笑说:就是因为您这个目标太宏大,人家才不敢把权力给您的啊!
思绪收住,才慢慢开始面对和了解滕王阁的沧桑始末:
滕王阁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始建而得名,因初唐诗人王勃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流芳后世。
滕王阁座落于赣江与抚河故道的汇合处,在历史上的兴废更迭达29次之多。现在的滕王阁主阁落成于1989年10月8日,共九层,净高57.5米,南北配有回廊连接的两个辅亭,建筑面积13000多平方米。濒邻南浦,面对西山,视野开阔,距唐代阁址仅百余米,主体建筑为宋式仿木结构,碧瓦丹柱,雕梁飞檐,气势的确雄伟。
此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创建。因李元婴在贞观年间曾被封为滕王,故阁以为名。这次重建,采用宋朝式样,突出背城临江,瑰玮奇特的气势,滕王阁主体建筑9层,明三层暗七层,加上两层底座,净高57.5米,主阁南北两侧配以“压江”“挹翠”二亭,与主阁相接,主体建筑丹柱碧瓦,画栋飞檐,斗拱层叠,门窗剔透,其立面似一个倚天耸立的“山”字,而平面则如一只展翅俗飞的大鲲鹏。
从外观上看,今天的滕王阁的确有王勃文中的那种气势。但也许是时过境迁,随着走入滕王阁的内部和登阁后目之所及,却总有一些难受和别扭之处。姑信口吐之以为快。
首先,滕王阁与周围的楼群建筑风格很不吻合。它紧挨高架立交桥,马路周围高楼林立,现代化气息咄咄逼人。让人感觉这巍峨的天下名楼有被现代化大厦吞没的危险;
其次,据说这次重建是充分参考宋代李明仲的《营造法式》和现代著名建筑大师粱思成所绘《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的基础上设计开工的。但非常遗憾的是,此楼的主体结构竟然是钢筋混凝土的现代材料,而不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木质结构。我看到唯一的楼内所谓“古物”还是一方明代“滕王阁”匾额的拓刻仿制品。其他均为现代材料了。从材料的取得和施工程序上固然是方便了许多,但此举毕竟让人感到它与人们心目中的滕王阁相去甚远。尤其是,楼内电梯上下自如,尽管给游人带来很多便利,但更有非驴非马之嫌。
明代楼名匾额拓刻品
第三,楼内固然不少宣传江西历史文化人杰地灵的艺术佳制,但各楼层的商家小店还是有些多。我不反对甚至觉得应该鼓励开发旅游产品,但它完全可以安排在楼外,像很多旅游景点外边的商业小街那样。而不是必须挤在楼内和古人抢地盘。
人微言轻,这些话不会起到什么作用,只是聊陈一己之见而已。
公众号id:yayu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