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棣之华”与“折枝之愿”(40)
◆ 张长元
前人把先秦古籍中常常引用的、非今本《诗经》305篇以外的“诗”句,称为“逸诗”。《论语》托“唐棣之华”,抒夫子块垒者,即属于此。其文曰: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论语·子罕》)
笔者不揣冒昧,将上文“诗译”如下:
“唐棣花正开
摇动婀娜姿
花开如美人
岂不令人思
多想睹芳颜
居家路太远”
夫子插言道:
“不是真相思
相思何嫌远”
唐棣,亦书为棠棣。一说为树名,属蔷薇科,花白色或粉红色,果实球形,有诗为证:“芝草蒲陶还相继,棠棣融融载其华”(《 晋书·索靖传 》);一说为花名,俗称棣棠,花黄色,春末开,李商隐的《寄罗劭兴》诗“棠棣黄花发,忘忧碧叶齐”即指此花。孔子为什么对唐棣花感兴趣,无人考证,兴许是爱屋及乌,恋此诗而爱此花。然而,孔子在这里并不是赏花,而是托物言志,起兴于花,而归旨于彼。有学者考证,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故孔子在这儿是“借诗”言情的。言什么情?就是要“睹花而思人”的人们不要嫌路遥水远,望花兴叹,而应该起而行,化思花之情为折花之愿。否则,只能说明你“未之思也”,因为“空想只是羡色的诗人,行动才是养花的骚客”,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种解读很美丽,望文释文,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仅满足了字面上的要求,而不是望文生义,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没有“击中”孔子的内心。
那么,孔子在这儿到底要“比兴”什么呢?严格地说,这是一个谜,谜面同一,而谜底不一。有人说是言学,有人说是求道,有人说是求贤,有人说是爱人,不一而足。朱熹根据孔子曾经说过“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话,解释为“欲仁”:如果你想做一个仁人的话,就立即行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要怕路途遥远,“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看来此解是逼近的。
空灵的诗句令人遐想,含而不露的比喻叫人沉醉。笔者依朱子之阐析,步原文之涵义,赋拙诗一首,不知是否有画蛇添足之嫌?诗云:
孔子倡仁德,比作唐棣花。
摇曳如处子,人人都想她。
花香弥居室,美人在天涯。
折枝赠与君,路遥水纵横。
伊人云端笑:仁人有真心。
相思何惧远,但愿结秦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