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而论道 | 知与行

一杯清茶

有空来坐坐

图文/凤舞

说调整

解决问题之道不在于抱怨,也不在于把责任推给别人,表示自己无能为力。

如果确实不属于自己的问题,或是自己不可控的问题,要做的也仅仅是找到问题的关键,协调解决,实在无法协调,则必须申明立场和态度。

对于要做的事情,想达到的目标,既要积极努力去思考,去行动,去寻找路径,同时也不能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不看清问题的时候是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所谓南辕北辙,动力越强,偏差越远。

人能够证明自己吗?相信你的人不需要证明,对你缺乏信任的人证明了也没用。

如果一件事情在做之前就没有统一看法,那么永远不能形成一个向前的合力。一件事情的完成标准如果不一致,也永远没有完成之时。

如果一件事情在进行之时有冲突,那么冲突的各方都必须要做出调整。否则事情无法解决。

自我认知与他人所见常常并不能重合。知与行也往往并不能合一。我们得承认,理想只是一个形容词,理想化则是幼稚病的别名。

动机并不能保证方向,愿望永远也不能等同于结果,可以试错,但必要纠偏,调整就是随时要停下来看看方向,想想初心,别走得远了,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

调整只能先从自己做起。

说认知

古人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几乎成了世间通识;古人还说“人生贵得适意尔”,人们大抵都知道“适意”这件事,不但难能可贵,简直求之不得。然而“意”又是什么?是短暂的念头,长久的愿望,还是恒定的认知?晋人羊祜怨人当断不断,是觉得同僚的认知水平达不到自己的高度,晋人张翰见秋风起而思莼鲈,他的“意”,则又是基于愿望的,价值的选择。

我们也常会有不如意的感觉,不如意的表现形式是客观世界与我们自身愿望的冲突,简单地说,就是事情并没有如我们预想的那样发生。我们期待自己能把一件事情做得完美并获得预期的收益;我们认为在付出努力之后,一件事情会按自己主导的方向去发展;我们觉得自己明确表达了之后,别的人都会了解我们的立场,认可我们的观念,赞同我们的态度,理解我们的思想;我们幻想,自己足够真诚之后,捧出善意之后,尽心尽力之后,无私奉献之后,就能获得想要的理解,关注,欢迎,友善的回馈;然而并不。

为什么呢?我们茫然自问,反复思量,却并不能给一切挫折准确归因。

问天问地和怨天尤人一样没有意义,如果事情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发生发展变化,那只能说明,我们认知有误,判断有误。我们甚至不能说自己运气不好,运气只在成功者自谦的时候,才显得熠熠生辉,落败者谈起命与运的时候,自己虽然是找到了麻醉剂一般,但麻醉剂用多了,人甚至失去思想和行动的能力。

错误的认知必然不导向正确的判断,错误的判断必然不导向正确的结果。

认知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世界,一个是自我。知道客观世界是什么样子,才能从山重水复中择出路来,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才能在客观世界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自我当然可以成长,自我也总有边界,不清楚自己的边界,难免四处碰壁,还骗自己说那是鬼打墙。愿望和能力不相匹配,是人最深刻的痛苦的来源。

对于世界,主观的认知不能称之为认知,只能叫做盲人摸象。大象当然既不是扇子也不是柱子,言之凿凿的瞎子们,只沦为他人的笑柄。主观臆断就是人障目的叶子,不要说泰山看不见,一切事物都被屏蔽在外,全世界等同于他个人眼界心胸,所以越是刚愎自用的人,越会觉得自己才智过人。认识事物的真貌,必得站在多个角度看,换位越多,认识才越深刻。只看自己想看到的东西来佐证自己的判断,这叫选择性失明,叫自欺欺人。只有天真的人,或者思维足够僵化的人,才会觉得事情就是自己想象的样子。

浪漫和幻想,只好为闲暇时灵魂的自我放飞,想要好好做事,把事做好的人,最好力避。理想主义固然可敬,把事物理想化,只知道我要怎样,却不知道其实怎样,这种幼稚的思想和行为,后患无穷。

我们常常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感到迷茫,迷茫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无能看清选择所带来的一切,也即我们对于面对的事物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知。我们不懂,却不听不看不感受,不了解不归纳不分析,不与周围世界建立有效连接,却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我们缺乏认知,又凭借什么在容易的道路和正确的道路间做出选择?

下坠最容易了,闭眼一跳就行,像那些热切祈祷好运的赌徒,他们永不会反省自己盲目又愚蠢,只会念咒否极泰来,这种否,是不太容易极尽的,因为愚蠢并不自我纠正,只会荒火一样蔓延,烧光一切了事。

说方法

知识,方法,能力,这三者有时重合,但绝不是一回事。知道如何学习并掌握知识,知道运用知识的方法,知道为做好一件事,尚还有哪些知识技能的欠缺需要补足,这都属于能力的范畴。能力从经验得来,也从逻辑推演得来,没有经历过不是做不好一件事情的充足理由,做不好一件事情,是因为脑子里既没有想要的成果的完整轮廓,也没有完成的路径和完成的标准。

方法论管用吗?管用,但不绝对管用。并不是用对了方法,一切难题就迎刃而解。没有对客观事物准确认知的能力;没有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删繁就简,抓住主线的能力;没有影响他人和掌控节奏的能力;没有坚定不移,不受外界干扰的能力,方法只是纸上谈兵。方法只是工具,工具对学徒工和八级工匠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方法只是套路,太极拳都能够打一整套下来,公园里的老太太却不比武术家可以当机制敌。

知识靠积累,能力靠磨炼,都得日积月累,绝难一蹴而就。想要靠方法来补足知识和能力的欠缺,只要方法对了,不能说一点作用都没有,但仍不足以扭转事态。并不是有了一把宝剑,就可以成为剑客。至于说剑侠、剑仙什么的,更是妄想。客观事物自有其发展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拔苗助长已经是古早的笑话了,大跃进的思维,正好比给饿肚子的人一个劲儿地猛吃红薯,最后肚子鼓胀无比,却还营养不良。

合乎逻辑的想法是,如果有了一把剑,且天天苦练,且有名家指点,且有天赋过人,成为剑客的速度,能稍微快些。

end

(0)

相关推荐

  • 运营越来越火的今天,如何让自己“脱颖而出”

    大家好我是志忠: 在过去我的认知是我要学习很多种技能,来面对这个世界的不确定,仿佛我会多种技能,只要努力工作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最终我发现无论我再怎么努力,事情却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 关于这个问题, ...

  • 如果你年入百万,这种阅读法,你就不要看了(第一部)

    如果你年入百万,这种阅读法,你就不要看了(第一部)

  • 如何提高分类思维能力?

    文/田志刚 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认知事物的前提是能够对事物进行分类,找到事物之间的相同性和相异性,分类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心理学家奥尔布特曾说 ...

  • 《认知觉醒》: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在<刻意练习>这本书当中,作者告诉我们,所谓天才其实并不神秘,本质就是"有正确的方法"加上"大量的练习",换句话说我们没有变得像天才那般卓越,是因为 ...

  • 你要知道怎么去学习,才能够真正的成功!97岁查理·芒格的忠告

    无知误一生. 这是我们必须学习的意义所在,但学习是痛苦的过程,因为学习必须动用大脑的参与.思考,很多人为了避免这种思考,宁愿保持无知. 近日,巴菲特一生的密友和合作伙伴,97岁的查理·芒格在其担任董事 ...

  • 一个人格局越大,就越懂得对自己好

    "格局"一词的意思是,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认知范围.如果一个人有格局,那么他会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待事物不会只浮于表面,而是会通过表面的信息,得到更深层的含义. 一个有格局的人,不会 ...

  • 如果全世界的财富平分给每一个人,你就会成为有钱人吗?

    文/月月   正心正举特约作者 主播/萧然 是否曾经做过这样的幻想:如果全世界的财富平分给每一个人,结果会怎样?这些钱会一直平均下去吗? 某位理财专家就曾在自己的博客里做出这样的设想.他认为,只要一个 ...

  • 一个农民的知与行:股票投资真正要面对的是什么?

    记得巴菲特说过,大概意思是,投资只需要两门课,一是如何给企业估值,二是如何面对股价的波动.如果按其重要性来排序的话,我认为如何面对股价的波动应该排第一,其次才是给企业估值.原因很简单,即使不会估值的投 ...

  • 一个农民的知与行:你能赚一百倍吗?

    最近被"大妈5万元炒股,忘记密码13年赚到500万"的新闻刷屏了! 据了解,4月23日有聊天记录截图在社交媒体上疯传,国信证券有投资者在2008年投资5万多块买股票,如今诧异发现账 ...

  • 一个农民的知与行:巴菲特不做什么?

    回想一下我接触股票投资一晃也有快十年了!这十年间,很幸运的能在一开始就接触到一个叫做"巴菲特"的美国投资大师的投资理念!但最开始我也只是照葫芦画瓢,懵懵懂懂的看了基本关于巴菲特的投 ...

  • 小议“知与行”

    本文的结构如下: 1.前言 2.鸿蒙初开的婴幼儿期 3.迷之自信的少年时期 4.迷茫的青春期 5.往前冲的青年时期 6.稳重成熟的中年时期 7.睿智的老年时期 1.前言 大概从二十岁起,我就有种执念, ...

  • 今日分享:“知”和“行”的关系[3] ...

    今日分享:"知"和"行"的关系[3] 所以我们讲"知"是内在的行动,行和知中间是无缝连接的.我们只要知觉到,心里边马上就会有个涌动,这个涌动 ...

  • 今日分享:“知”和“行”的关系[2] ...

    今日分享:"知"和"行"的关系[2] 我们讲知行合一,讲的是心性的一个状态.你可以把"知"理解成对心体所有信号输入的集合.心收到知觉输入信号 ...

  • 今日分享:“知”和“行”的关系(1) ...

    今日分享:"知"和"行"的关系(1) 我们讲"行"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认为"行"就行动.开始去做事了就是"行&q ...

  • “知”和“行”的关系

    我们讲"行"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认为"行"就行动.开始去做事了就是"行".实际上完全不是这回事,"行"是分三个顺序阶段的. ...

  • 《淮南子》卷11齐俗训诗解2通物知化行齐于俗

    题文诗: 虾蟆为鹑,水虿为蜻,生非其类,唯圣知化. 胡人见麻,而不知其,可以为布;越人见毳, 而不知其,可以为旃.不通物性,难与言化. 昔太公望,周公旦者,受封相见.太公问曰: 何以治鲁?周公答曰: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