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跑步买基”到“聚众抠门”
“理财”开源和“抠门”节流
这个冬天,基金的火热让我们有些似曾相识,正如上一个冬天占据话题的保险,更早之前流行的比特币和股票。只不过这一次,由于基金的准入门槛更低(不少基金10元即可起投)、操作方式更简单(常用支付软件即可购买)、投资收益率更直观(每天都能即时确认当日收益),它所吸引的基民规模远超以往。
与过去几次投资理财热潮最大的不同是,在2020年新增的基民中,年轻人占了大多数。根据Mob研究院数据,2020年新增基民中,18~34岁群体占比达到60%,年轻化趋势明显。在年轻人成为新基民主力的同时,基金也成为年轻人首选的投资方式,由陆金所和脉脉联合发布的《2020职场人年终奖真相调研》中提到,“95后”投资者中,有62%的人将钱投在了基金中。
年轻人凭借自己的社交天性和段子手天赋,为基金带来了话题度,无论是形势大好的“红”,还是“跌妈不认”的“绿”,都进一步推进了基金的普及与出圈。
伴随着基金的热度,一个词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睡后收入”。顾名思义,“睡后收入”是指躺着就能挣来的钱,无须花费时间和精力,在百度百科词条的解释中,“它更是获得财务自由和提前退休的必要前提”。“睡后收入”的主要渠道有三个:一是收租,只要拥有一定的原始资产并对其进行出租,就能定时收到租金,其中房租是最旱涝保收的方式;二是申请知识产权,只要创作者的作品如书籍、音乐、图片还在传播,他们就能持续获得版权费用;三是理財,保险、基金、股票等理财方式都能让钱生钱,带来收入,只是风险和收益并存。
其实“睡后收入”一词在2018年就有媒体提出,但无论是收租还是申请知识产权都具有常人难以企及的门槛,而当时股票的巨大风险与定期存款的微薄收益也使得“理财”能够创造的“睡后收入”杯水车薪。所以这个词对大众而言,显得毫无吸引力。
但在2020年,基金的良好收益使得凭借理财实现财富自由成为可能。根据万得金融数据,2019年,偏股基金收益率中位数达到35%。2020年,主动管理的权益类基金算术平均收益率为48%,其中更有55只基金收益率超过100%。这意味着,不用“996”,也不用“007”,只要买对基金,哪怕日日躺平,你的收入也能每年自动翻番。
这样的好事无疑让人心生向往,财富自由如此唾手可得,无怪乎理财成了最流行的生活方式。在豆瓣,“用利息生活/投资理财”小组拥有超过52万的组员。在这里,他们分享自己购买基金的技巧,讨论未来可能的投资机会,更痛诉所遭遇的巨大亏损,而一些成功凭借投资实现财富自由的案例则给予所有人希望。
有趣的是,和“用利息生活/投资理财”旗鼓相当的另一个小组是“丧心病狂攒钱小组”,56万自称“存钱罐”的用户在此互相监督、互相激励,不花一分多余的钱,用有限的收入获得最高的生活质量。大至买房决策、更换工作,小到购买帆布包、使用洗脸巾,“存钱罐”们都会在组里寻求帮助,而豆友们也会群策群力、倾囊相助。
除了“丧心病狂攒钱小组”,豆瓣的热门小组还有“抠门女性联合会”“抠门男性联合会”“理财失败相互鼓励小组”等,不一而足。看起来,年轻人通过理财开源,通过抠门节流,实现了最大程度的“搞钱”。
热捧基金背后,留给年轻人的选择并不多
曾几何时,“月光族”才是年轻人推崇的生活方式,尚未成立家庭、暂无养老负担的他们可以“一人吃饱,全家不愁”,有大好的时光、大把的精力,全部的工资收入都用于提高生活质量。是什么让他们换上了精打细算的生活方式?
最直接的因素可能是过去一年挥之不去的疫情阴影。突如其来的疫情以及随之而来的漫长隔离,年轻人被关在家中,无法工作,也没有收入。曾经的储蓄便成为救命稻草,给身处不安中的人们带来一丝安慰。即便疫情过去,它所昭示的生活不确定性也不会消失,反而时刻鞭打着年轻人理财、储蓄,以备下一次风暴的到来。
更长远的原因则是,这届年轻人发现自己确实缺钱。一方面,“90后”“95后”错过了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90年代的经济迅速增长,初出校门的他们,下海经商没有原始资本,独立创业则面对一片红海,实现财富积累最普遍的方式只能是进入企业或事业单位,拿一份工资。
过去年轻人成家立业时,可以靠父母的资助来站稳脚跟,但现在年轻一代又赶上了房价的高涨。更多工作机会吸引年轻人来到一二线城市,可三四线城市的普通家庭哪怕倾其所有也难以负担一二线城市的住房。仅仅靠固定工资,年轻人要等多久才能买上房呢?根据DT财经的数据,按照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二手房均价来算,想要全款买一套80平方米、两室一厅的刚需房,在国内房价最高的深圳要不吃不喝工作115年,在北京、厦门和上海,则分别需要工作71年、68年和6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