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渊雷与中医科学化

摘要:陆渊雷(1894~1955年)是民国时期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和著述家,作为近代上海中西医汇通派代表性医家之一,倡导“中医科学化”。本文详细阐述了陆先生“中医科学化”观点,他主张打破旧说、用现代医学知识以解释祖国医学。他不但自己主张中医科学化,还通过“办学”、“编写教材”、“创办刊物、撰写丈章”等推广“中医科学化”的观点。虽然后人对他所倡导的中医科学化争议很大,但是笔者认为它倡导的中医科学化为今天的中西医结舍事业做出了早期的探索。

关键词:陆渊雷 中医科学化

陆渊雷先生力主中西医之汇通,以“中医科学化”为己任。曾说:“余之治医也,主以汉师训诂,远西科学。读汉唐古书,博考深思,去其浮空执滞,为之疏通互证。向之中两画若鸿沟者,窃不自量,辄欲糅合为一。故方术则中土,理法则远两。”

陆渊雷倡导“中医科学化”的思想是受其师恽铁樵先生提倡的中医革新思想的熏陶,又鉴于余云岫等废止中医派抨击中医不科学等言论,故而积极主张并探讨“中医科学化”。

陆氏中医科学化之观点

陆先生主张应该立足中医。吸取西医精华,相互取长补短,使中医科学化。他在《改造中医之商榷》中说:“中医不欲自存则已,苟欲自存,舍取用科学别无途径。”在《答黄劳勉》一文中说:“医药所以救疾苦,免夭折,人命至重,苟有良好方法,当一律研究采用,不当存中西医之见,更不当与保存围粹、提倡围货并为一谈。是以仆之志愿,欲冶中两为一炉,使中医研究西医之科学原理,使西医采用中医之简效疗法,盖不但望中医得两法而言归实际,亦望西医得中法而更有进步也。”

1931年中央国医馆成立,陆先生任常务理事兼学术整理委员会专任委员,陆先生代表中央国医馆学术整理委员会拟定《国医药学术整理大纲草案》,整理宗旨是将国医学方法部分加以科学合理的说明。其目的:第一步使此后业医之士渐成科学化;第二步使世界医学界得明了国医学之真价值;第三步使同医学融合世界医学,产生一种新医学,俾救死已疾之法益臻完善。强调中医学中“宜加入必须之科学,如理化、胎生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原细菌学及西医诊断学之一部分。五行生克、六气标本、司天在泉须废除”。

陆先生还曾详细阐述了中医与科学的关系:第一,科学代表真理论而中医的实效代表真实践。第二,中医有不合理地方,但是同时中医实践所代表的真理也不容忽视,即中医的实用性或广义上的“科学性”,并且科学可以解释并最终发现中医蕴于自身的真理。第三,科学是工具,可以为中医用来与世界医学交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陆先生对中医临床疗效的信心,同时,对他来说,“科学”是中性的,没有“中”、“西”之分,中医的切实有效说明,可以通过科学化来证明中医是科学的。

陆先生直到晚年疾病缠身还在倡导中医科学化,他对于中医科学化的目的,如何实现科学化都有非常详细的论述,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

陆先生指出,中医科学化的目的并不仅仅是用科学来整理研究中医学,保存中医,还具有更深刻的含义。他认为学术有是非,不可存中西偏见。其有名同实异、名异实同者,当先审其名实,而后定其是非。医学所以救天扎,已疾苦,不可与保存国粹,杜塞漏卮诸主义相提并论,故整理国医药学术,引用科学原理时,不受破坏国粹之名,或采用国外药品时,也不受利权外溢之名。希望能使业医之士科学化,世界医学了解中医真价值,最终使不信国医者可以信,不知国医者可以知。

实现中医科学化之方法

对于如何实现中医科学化,陆先生有以下两点主张。

1.打破旧说。

陆先生认为中医治疗行之有效,而且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西医。中医通过经验积累,从药效上推其所以然,从而得出疏略错误的生理解剖诸说,所以药效多真确,而学说反多臆想。他认为:“《素问》、《灵枢》、《八十一难》理论之书,多出于古人之悬揣,不合生理、解剖、病理,尊奉之以为医学之根柢,自招物议,引起废止中医之危机,此大不智也。”中医要实现科学化,必须打破现有的模式,对中医传统理论进行全面评比,摒弃那些“太玄”的内容,特别是诸如五运六气等学说,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中医理论,反对盲目崇拜古人的做法。他在《伤寒论今释·叙例》中说:“金元以后医家,困守《内经》,莫能自拔,单词支义,奉为金科,驰骛空言,不验实效,其谬于科学也亦宜。夫科学岂能反乎事实哉?大论用药之法,从之则愈,违之则危,事实也,其必有科学治理存焉。余虽短浅,持科学以寻大论之旨,往往砉如解牛,动中肯綮。”

2.用现代医学知识以解释祖国医学。

陆先生认为:“国医有实效,而科学是实理。天下无不合理之实效,而国医之理论乃不合实理。”所以他认为应该以现代医学知识为主体,借以解释祖国医学,能解释通者,即以现代医学取而代之,不能解释通者,则据现代医学而否定之。例如陆先生对于中医治疗疾病的原理和机制,就主张“用科学方法去解释。第一步.要研究这个证候是身上起了何种特异机转;第二步,要研究这个药方为什么能祛除这个证候;第三步,要研究这个证候祛除了,为什么害的病会全体好。这三步研究皆有了正确的答案,就成了一种有根据的学理”。

宣传中医科学化之观点

陆先生不但主张中医科学化,还身体力行,通过各种办法宣传推广“中医科学化”的观点。

1.办学。

1929年陆渊雷与徐衡之、章次公等创办上海国医学院。以“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为院训,其办学计划为:除医化学、药化学、解剖、生理诸课悉用西说外,其病理则采用西医通行顺序,与中医独有之精要融合,病理各论与内科学、外科学也采用西医通行的名目分类,只有证候方面侧重中医,治疗学则采用确实有疗效的古今方剂,并且明确知道证候用法的汇集成册,并在后面附上西医的基本治疗方法,诊断学除了望、闻、问、切、腹诊外,还采用西医的听诊、触诊及血液、大小便常规检查。

2.编写教材。

陆先生亲自讲授他的自编教材,如:《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生理学补证》、《病理学补证》、《证候学补证》、《治疗学补证》等。这些教材大量引述西医学理论,生理解剖学、药理学及临床科学的内容,力图论证《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等古代医学典籍的正确。

其中,《伤寒论今释》是陆先生主张中医科学化的代表性著作。如陆先生对太阳病的解释:“太阳病者,正气抗病之趋势向上向表,其目的欲令汗出,而从汗液中排除毒性物质也。人体受病毒刺激,立即产生抗毒力。抗毒之法,盖视毒害性物质之种类,而有不同,虽细菌免疫学家亦未能详知。大抵是产生某种物质,使与毒害性物质结合而化成无毒之物。抗毒力产生时,必恶寒发热,注射防疫疫苗者,用动物做细菌试验,或制造治疗血清者,大多数见恶寒发热,可以征也。恶寒既常与发热同时发作,且伤寒以发热为主证,则知经文恶寒二字,即含有发热在内。当发热时,体内新陈代谢亢进,而心脏之张缩力为之加强,心力强则脉搏大,大而未甚充实,则重按即觉其软。且古人观念,谓太阳病在肌表,遂以心理作用,认此大而较软之脉为浮脉。不然,脉管有结缔组织,同着于一定部位,太阳轻浅之病,岂能移脉管而浮向外表耶?由是言之,脉浮二字,亦含发热在内,脉浮发热而产生抗毒力矣。倘使毒害性物质相当强盛,则新生少量之抗毒力未足以抵抗而胜任愉快。计之上者,莫如排除其一部分毒害性物质,使仅留于体内者,不足以危及生命,适足以引起抗毒力。太阳为热病之初起,病菌学证明病初起时,毒害性物质多在血液中,欲排除之莫如出汗。汗腺在肌表,欲出汗,则气血必须趋而向表。又汗腺之排列,上半身较多,故气血向表以求出汗者,同时必向上。气血向上,则上部充血,而头为之痛,项为之强,剧者且见鼻衄。故头项强痛,为气-血向上向表之征。丽是正气欲令病毒与汗俱出之征。太阳之病理如是,故发汗解肌为太阳病之惟一疗法。”该文是从微生物学的理论,把太阳病的发病机理解释为机体抗毒力量之体现。同时,该书对中医某些理论进行了科学化的厘定。如“亡阳者,体温被蒸散过多,细胞之生活力冈而衰退也”;关于脉浮的解释,“脉管有结缔组织,同定于一定部位,太阳轻浅之病.岂能移脉管而浮向外表”,等等。

在《病理学补证》中,也曾用非常浅显的西医知识来对中医的某些理论进行阐述。如对“脾主为胃行其津液”,陆氏释:此指脾具有吸收的功能(《病理补正》,以下引文同),营养吸收良好,就长得丰腴润泽;吸收不良,则瘦削枯黄,即中医所说“脾主肌肉”。肌肉的肥瘦于四肢最明显,故中医曰“脾主四肢”,所以遇到吸收障碍的病,中医称作“脾病”,治疗用增强组织吸收的药,就名健脾。如吸收作用亢盛,身体水分多数被吸收到血管淋巴管,组织就不免比较十燥,所以健脾药有燥湿的作用。至于中医的所谓肝,大半指神经,肝风指神经紧张,愉悦则指神经舒缓,忧怒指神经刺激。上述论述在当时确属新颖透彻,为学中医者易于接受。

3.创办刊物、撰写文章。

陆先生还非常重视舆论宣传,曾就改造中医发表《改造中医之商榷》一文(载于《中国医学月刊》),提出:①承认中医疗效,主张用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实效。“今用科学以研求其实效,解释其已知者,然后不信国医者可以信,不知国医者可以知,然后国医之特长,可以公布于世界医学界,而世界医学界可以得此而有长足之进步。国医科学化如此,岂能徒标榜空言哉!”②中医科学化必须吸收其他科学知识。陆先生曾指出:“担任科学化之工作者,须有困医旧说根底,且须通晓普通科学,不然即无从化起。”③强调改造中医,沟通中西医,只有中医能胜任。④主张中医科学化的方法应从研究证候与药性入手。

另外,陆先生1934年创办《中医新生命》杂志。其办刊宗旨是用中药治疗疾病,用现代科学研究其方法原理,在该刊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大力宣传“中医科学化”观点,一时影响广泛。现代名医任应秋老先生回忆时就谈到深受其“中医科学化”影响。

任应秋在上海学习期间,接触到陆渊雷的这种学术观点,觉得非常有道理。特别是一些关于临床方面的解说。认为科学性很强,足以说服人。于是任应秋先生开始仿效陆先生的做法,以“中医科学化”为己任,所著《任氏传染病学》、《仲景脉法学案》、《中医各科精华一集·内科学》、《中医各科精华二集·内科治疗学》等,均属“中医科学化”观点的代表作。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所著《中国医学史略》、《脉学批判十讲》等书,仍是“中医科学化”的产物。1957年出版的《伤寒论语译》亦有“中医科学化”的影子。该书序文中提到:“近人注解伤寒论的也不在少数,唯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多用现代医学浅显理论来解释论中所举的证治,颇有帮助对内容的了解,引用各家的注释和病案也较多,在学习中可以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而易于深人,所以亦算是学习伤寒论较好的一本参考书。”并且其书也较多引用了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的见解,足见陆先生的“中医科学化”观点对任应秋先生早期学术思想影响之深。但是后来,任应秋逐渐认识到中医科学化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任应秋在《从头学起全面继承,打下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坚同基础》一文中对中医科学化的思想进行了剖析:“陆先生认为:'国医之胜于西医者,在治疗,不在理论。’就无异乎说,中医的治疗,是没有理论指导的,治疗有效,理论不通,难道说世界上有不可知的实践吗?”“陆先生说:'经方治病,术言其理,其理有未可知。’但《伤寒论》说:'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难道这不是明明白白在解释桂枝汤解表的道理吗?”任应秋认为陆先生倡导的中医科学化存在以下的问题:“第一,把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搞乱了;第二,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将越发荒废而不能收拾了;第三,现有的科学资料还代替不了祖国医药的理论,也说明不了整个问题。因而越想说明,越是说不明了。”

后人对于陆先生倡导的中医科学化争议较大。王大鹏认为陆先生中医科学化的主张是偏于创新的激进派,具有明显的西医化倾向,而且否定《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说中医是经验医,有“废医存药”之导向。《中西医汇通研究精华》一书认为陆先生的中医科学化与日本汉方医学的思想接近,片面之处,不容忽视。对于这种观点,陈健民则认为陆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就提出中医科学化导致产生一种新医学,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而且陆先生对《内经》理论并不是全盘否定,如,“阴阳者,自然界相对现象⋯⋯不必废,或竞不可废者也”;“察舌所得且较切脉为有把握”;而且陆先生是在继承中医学中提倡中医科学化的,其局限性是时代造成的,理应实事求是地肯定陆先生在中医历史中的地位,不可以“叛徒”视之。

笔者认为评价任何个人或其学说均不能背离当时当地的历史环境。不管怎么讲,陆氏坚持以中医为本。勇于学习接受新知,奋力探索使中医走出艰深难晓的闲境,促使其科学化、民众化,这种进取的精神令人敬仰。此虽亦为时势所趋,但毕竟对后人有所启迪,为今天方兴未艾的中西医结合事业作出了早期的探索。

作者:上海市中医文献馆,毕丽娟,《中医文献杂志》,2010,28 (2):47-50

(0)

相关推荐

  • 看未来,志如钢铁;爱中医,情似波涛——邓铁涛先生逝世两周年追思

    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2019年1月10日离开我们,如今已经两年了.但是他没有走远,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时刻,他当年建言献策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一直与大家一起"讨论"中医的历 ...

  • 刘大夫

    ​@濟世活人~劉大夫 传统国医为什么能医治疑难杂症,真因为国医是多维立体.网络层次的思维,用药组方各达其所的系统整体思维.而西医是平面线性的低层次的唯物论的冲突与悖论,低层次的递质与位点的单体分化方案 ...

  • 民间中医如何考核才合理?

    近期官方公布考核民间中医,通过率大家有目共睹!尤其广东通过率很"高"啊!岂不知道这是他们搞的小动作!为啥这样说呢? 广东报考一万多人,初审复审后3600多人,最后报省局只给通过了1 ...

  • 任应秋《脉学研究十讲》序

    任应秋<脉学研究十讲> 序     尽管中国医学某些部分披着浓厚的唯心的玄学外衣,但其主流毕竟是经过了长期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在其"五运六气"学说之下仍有其合理的内核, ...

  • 名医经验——陆渊雷(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

    发表者:赵东奇 学术观点 陆渊雷在学术上主张远西的理法和中土的方术糅合为一.对仲景学说能"用古人之法,释以今日之理":对于仲景的方药有自已的独到见解,不仅能随证加减,而且做到古方新 ...

  • 民国时期中医怎么发表期刊杂志,看看原汁原味的陆渊雷医案

    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1900-1949年中医期刊医案类编精华:内科医案>,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陆渊雷发表在期刊上的伤寒医案 陆渊雷 伤寒(1 ...

  • 陆渊雷验方

    四逆汤在内妇科的应用 四逆汤之文见于<伤寒论>的太阳病.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霍乱病等篇并见于<金匮要略>的"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中.原方参附回阳祛 ...

  • 陆渊雷医案

    案一.阴虚发热 徐××,青年.初诊(1935年12月):发热十日.时复恶寒.而头不痛,脉不浮,非外感,脚冷体弱发育早,月事十许日一行.此非细故,今作阴虚发热治.且其阳亦虚.口渴,舌无苔. 处方:当归9 ...

  • 陆渊雷先生《伤寒论今释》第一条

    陆渊雷先生《伤寒论今释》第一条

  • 医圣三阳病之本意,陆渊雷老先生得之矣——...

    医圣三阳病之本意,陆渊雷老先生得之矣-- 仲景之三阳,皆视抗病力所在而为之界说. 太阳为在表在上,阳明为在里在下,而少阳自昔称为半表半里.所谓半表半里者,非半在表半在里之谓,谓在表里上下之间也.故太阳 ...

  • 陆渊雷《金匮要略今释》/皂英丸方

    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 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魏氏云:皂荚驱风理痹,正为其有除瘀涤垢之能也.如今用皂荚澡浴,以除垢腻,此理也.<兰台轨范>云:稠痰 ...

  • 陆渊雷:四逆汤内妇科应用

    发表者:赵东奇 四逆汤之文见于<伤寒论>的太阳病.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霍乱病等篇并见于<金匮要略>的"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中.原方参附回阳祛寒,干 ...

  • 对苓桂术甘汤的研究 山本 严 千古奇方半夏泻心汤 日本汉方的始祖 吉益东洞 陆渊雷对方...

    对苓桂术甘汤的研究 山本 严 北辰星 一前言 本刊曾报道,某些对中医完全没有知识的人,根据西医诊断盲目使用中药方剂,而能取得疗效的情形.如用小建中汤治反复性脐疝痛,五苓散治脓痢,五淋散治尿道炎.膀胱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