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个人好恶的管理手段
翻开中国的历史书籍,时有献媚的事例充斥其间。谄媚之术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它的功利性、无耻性和技巧性。孔子在论述谄媚小人时说他们是:“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这些人之所以用“无所不至”的谄媚手段,完全是出于个人患得患失的功利目的。许多人为了得到某些实际利益,宁愿扭曲人格去逢迎有权有势者,只要达到了自己的实用性目的,就会另换一副嘴脸。
面对这些献媚之徒,中国古代成功的领导者往往采用隐藏好恶的方法来对付。“上有好之,下必甚焉”,如果领导不吃这一套,那么下属也就不敢行献媚之术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有令不行。”领导者要从自身做起,掩盖自己的所好,不给下属逢迎的机会,从而将下属引到良性竞争的机制上,从正常渠道发展自己,这样的集体才能发展壮大。
齐桓公的隐好就给后人带来了诸多的启示。
齐桓公对服饰有自己的偏好,他喜欢穿紫色的衣服,上朝或会客常穿紫色的衣服。大臣们察觉到齐桓公这一爱好后,为讨好逢迎桓公,便也纷纷穿上紫衣,这样,没多久全国上下就到处变成了一片紫色。
由于当时紫衣造价较高,一匹紫布价格差不多是素布的五倍,全国都穿紫衣,过于奢侈,因此,齐桓公便想制止这一风气的蔓延,可是一直苦于没有良策。管仲看出齐桓公的想法与自己不谋而合,于是瞅准了机会对齐桓公说:“大王,只要您明天朝见群臣时,故意表现出对穿紫衣的人十分讨厌就行了”。齐桓公很奇怪,不明白管仲的用意何在。可是,他仍然决定按管仲的计策行事。
第二天,齐桓公上了朝,看见几个穿紫衣朝服的大臣们仍正在孤芳自赏,煞是得意,于是就皱起眉头说:“你们天天穿紫衣烦不烦啊,你们穿不腻,我可看腻了。我最讨厌紫色衣服散发出来的气味,你们别靠近我。”众大臣一听,立刻以为皇帝不喜欢紫色的衣服,从此,朝中再也没人穿紫衣了,民间紫衣之风也渐渐散去。至此,齐桓公才真正明白了管仲的用意,自己无意间成了国人着衣的风向标了。
其实,皇上一发话,众人便纷纷改装,这从根本上仍是一种投上司所好的表现。毕竟,投其所好、避其所不好反映着同一本质,众大臣都想通过种种方式讨得皇上欢心,防止他厌恶自己,从而保证自己日后获得提升的机会。领导者只要善于把握,还是可以利用下属的这种心理来达到自己的一些目的,不过最明智的做法还是像齐桓公这样,隐藏自己的爱好,让下属无可乘之机。
趋利避祸乃人之本性,因为献媚有时可以相当容易地得到利益,所以自古而今,献媚之术就从来没有间断过,古今中外亦同。这些人类的弱点为献媚术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温床,也为献媚的绵延提供了条件。领导者要避免献媚,通常的办法是硬顶,抓住几个献媚之徒进行严惩,使其他人知难而退。当然,这虽不失为一个可靠的办法,但也要看到,有时这种办法会伤害到一些本性不坏、只是为流俗所染,而不自觉地喜欢献媚的人。所以,更高明的办法是隐藏自己的好恶、情感及立场,让吹牛拍马者无处下手。
中国的领导者隐去好恶的方法,并不是一味地板着面孔,对下属的喜怒哀乐无动于衷。在很多场合,中国的领导者都是以下属之忧为忧,以下属之荣为荣的,也就是明确地表示自己的情感。但是与此同时,在必要的时候,他们又会巧妙地隐藏起自己的好恶,尽量不让下属钻了自己的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