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探讨】农村俗语“人穷少说三话,没钱少管三事”是什么意思?

农村俗语“人穷少说三话,没钱少管三事”是什么意思?

关山听风

看到“人穷少说三话,没钱少管三事”这句农村俗语,让人想起在民间更广为流传一句俗语:“人穷不说话,位卑不劝人”,这条俗语的意思差不多。只不过前一条俗语更加具体化了。

旧时,在农村,人们聚族而居,或者聚集而居。不管是同一姓氏家族住在一起,还是不同的姓氏的人居在一起,一个村子人与人之间的来往比较密切。有时,人们在劳作休息时,会聚在一起聊天;有时,村子里有一些公共事业方面的事,要召集村里的人一起来商量;有时,邻里之间有些小矛盾、小纠纷,需要有人解;有时,一个家庭之间也有矛盾纠纷,需要人来劝解。如此等等。

村庄就是一个小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村子里的社会结构中,相对来说也是有“上层建筑”的,这种“上层建筑”就是村子里的。家庭经济实力不一样,家庭成员在村子里的话语权就会不一样,对村里公共事务的影响力也不一样。

旧时社会,有钱的家庭成员,在村里,不论什么场合,说话很有分量,他们说出来的话,人们不得不掂量掂量。相反,家里很穷,说话的分量就很轻,有时候可忽略不计,也就是说没有人把这种人的话当回事,甚至会被人们侮辱和耻笑,往往是自讨没趣。因此,农村就有了“人穷不说话”,或者“人穷少说话”,避免被他人羞耻。

“人穷少说三话,没钱少管三事”中的“三”,在古代汉语中多为概数,表示“多”。在这句俗语中,很多人把“话”和“事”分开,事实上,“少说三话”和“少管三事”,都是出自于嘴巴,也是一回事。说话是在管事,管是需要说话。事实上,农村人大多都是这样理解的。

旧时的农村,人们认为,一个处于贫穷境况的人,在与人相处的多种场合,尽量少说话少管事,避免被人羞辱,自讨没趣。俗语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因为人穷,怕好话没人听得进,而一些是非话,却被人无限扩大,事管不了反而招惹不必要的麻烦,成为了些人的替罪羊。因此,旧时,农村人认为,在与人交往的场合尽量少说话少管事,或者不说话不管事,此为“人穷”之时做人的一种处事方法。

如果硬要拼凑“三话”和“三事”,以下几个场合的闲话不要说,闲事莫管。

1、在村里聊天的场所,少说玩笑话,少管人闲事。

人穷时,在正式议事的场合说出来的话,村里人可能不当一回事,话说出来了,就是一阵微风吹过,不留任何痕迹,也在水潭里掀不起大的波浪,且没有“吐口唾沫是一个钉”的底气。然而,在聊天的场合,就会有“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同样是对一个人开玩笑,也许有钱人开玩笑,这个人认为是有钱人看得起他,才跟他开玩笑,因些,一点也不在意,就把有钱人的话当玩笑话来对待。可是,人穷时对这个人开玩笑,这个人就会认为不是玩笑,而是嘲笑了。他认为你自己穷得叮当响,有什么资格来嘲笑我?或者说,他认为你穷,是变着法儿骂他。这个人如果要较真,这个时候,要么低头认错,要么就扛到底,接下来不是吵架就是打架。

平时,在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因聊天是相互开玩笑之中,发生纠纷,甚至严重后果的事,屡见不鲜。

2、人穷莫入众,言轻莫劝人。

这是一句古话,道出了平时做人的真谛,到哪座山上唱哪支歌,要充分认识自身的处境,然后才做出适合自己的行动。

旧时,农村为小农经济时代,大多在村里务农,村里人多。人多也就各种矛盾多,纠纷频发。村邻之间有纠纷,村内邻里间有纠纷,家庭之间亦有纠纷,经济纠纷等。有纠纷就要有人来调解纠纷。

过去农村,除了村里负责调解一些大的民事纠纷外,大多数小纠纷,比如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等,一般要请村里一些“德高望重”的人来调解,即专门有管事的人。人穷之时,当然不是“德高望重”,如果去劝解,不但没有人会听,反而会被人奚落,搞不好还会把自己搭进是非的漩涡之中,自找麻烦。

3、酒席上少说话。

在农村,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村里人家,凡逢红白喜事,人们都去参加,这是农村固有的习俗,这种人情世故,大多数情况下与贫富没有多大关系,是村里一种正常的交往。

筵席中的座位往往能体现一个人在村里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也能看出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老话说:“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因为自己家穷,为了避免自己的自信心受到打击,或者说被别人羞辱,找准自己的位置,少说话,少管事,吃完饭就走。

总之,这句俗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在旧时,人们普遍理解为,人穷时少说话少管事,是为了尽量避免在众人面前受到别人的羞辱;现在,一些年轻人理解为人穷时要励志的说法,这也没有错,俗语的内涵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使其更具有正能量。

(0)

相关推荐